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凤凰岭南麓,始建年代不详,明朝志书有记载。据郝仲泉先生考证龙泉寺始建于辽应历初年(约951),依山而建,层层升高,坐西朝东,又殿三重,供奉释迦牟尼、十八罗汉、达摩、关羽、西方三圣等。明末寺院逐渐衰落,至乾隆后期,昌平州府在原寺东侧,以金龙桥为中轴线,将寺院改为坐北朝南的龙泉寺。
龙泉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前临山涧,上架单孔花岗岩石拱桥一座,桥长26.5米,面宽4米,系龙泉寺第一代住持僧继升和尚化缘三年,集资建成,名金龙桥,距今已逾千年。桥栏为方形望柱,与石栏板同为素面。该桥古朴大方,桥栏、桥面均以本地产花岗岩为主体,结构坚固。
山门殿
寺为四合院布局,由西至东并列三进院落。西院为正院,拾级而上为山门殿、正殿及东西配殿。山门殿面阔三间。楹联曰:哼一声行善意定;哈半句做恶心寒。门前有神柏两株,树龄有五六百年。门东侧有一间的魏老爷庙,供奉魏老爷塑像。(魏老爷,河北廊坊人,幼年梦中拜谒道祖魏伯阳授其术,为觅师仙足迹,外出行医治病,潜心度众,历经艰辛,后到龙泉寺闭关修炼,坐化于寺西北的仙人洞。清嘉庆初年(约1798),根据民意,昌平州重建龙泉寺,并建魏老爷塔。当地百姓捐资修建殿堂。)山门殿后是天王殿,三间,殿前石阶两旁的斜条石长达3.4米。殿前西侧古银杏树,雌树,近千年历史,树干高7米,树围5.1米。
金龙桥
正殿大雄宝殿,亦面阔三间,硬山挑大脊,脊上饰砖雕花饰,脊端大吻,风格古老,造型精美。殿东有耳房两间。殿内绘以壁画。楹联曰:圣行严佛土;正法利人间。又:众生欢喜佛欢喜;国土吉祥佛吉祥。
西配殿为地藏殿,三间。楹联曰:罪孽似海痛切忏悔即得度;业障如山至诚行愿能超越。
东配殿为观音殿,三间。楹联曰:寻声救苦念也应喊也应不诚咋应;兴慈运悲善能度恶能度无缘难度。
殿前古柏参天。中院正殿为魏老爷殿,三间,东配殿为财神殿,三间,南为厨库等。东院为僧舍,殿庑十一间,其中一栋面阔三间,建于高台之上,台内为石筑暗室。寺西为车马院,门东向。院内为旧殿基址,殿为辽金时期建筑。院外一古银杏树直径一米有余,荫翳蔽日。院后莲花石下有泉,用石槽导入院中。明代举人崔学履诗云:
凭虚喷薄泻飞泉,娇娇翔龙出九渊。
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
风定涧头声细细,雨舍谷底水涓涓。
怪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
1958年有人嫌其泉口太小不便饮用,便用炸药炸成了珍珠泉,外流下山,日流量40—60吨。寺旁山峦峻峭,瀑布倒悬,山泉甘冽,泉旁刻有莲花图案。这里曾是榆河源头之一。
寺北山上有朝阳洞、三佛洞(内有浮雕佛像三尊),寺东北有覆钵式塔,传为清朝继升和尚灵塔。塔高6.1米,塔座平面呈“亚”字形,宽1.92米,塔座之上为金刚箍,刻莲瓣图案,其上为塔身,直径1.7米,再上为平面“亚”字形金刚箍,金刚箍上,十三天尖耸、塔刹雕宝瓶及仰月。其下有玄元洞,内有浮雕造像,正壁三尊,左右壁各二尊。开凿洞穴时间不详。寺西南有清朝所建娘娘庙一座。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山门殿面阔三间,明间有拱券门,次间为圆窗,门前台阶九级。1938年重修,内有“万缘茶棚”碑记,记述了朝山香客于此建茶棚及修庙经过。
该寺文革中曾做“五七干校”, 1996年政府出资重修后开放。1999年公布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在当时聂各庄乡和西山农场的大力协助下,由北京大圆圣慧文化发展公司出资进行修复。修复后的龙泉寺恢复了原有的景象。2005年4月经北京市宗教事务局批准,11日龙泉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龙泉寺是海淀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所正式开放的佛教寺院。当年一起来到龙泉寺的僧团中,有三人出自清华大学,一人出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了2016年,龙泉寺的僧团发展到数百人,义工上千人,居士过万。更为关键的是吸引了非常多的高学历法师。
魏老爷庙
继升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