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影像解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1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简要病史
例1,女,2岁。呕吐、行走不稳、双手协调困难1月余。例2,男,14岁。间断性恶心呕吐2周。例3,男,2岁。间断抽搐2次。例4,女,3岁。视路肿瘤术后再次出现视力下降。
CT与MRI所见
例1,CT增强扫描(图1-1-1),后颅窝中线偏左巨大囊性肿物(∗),呈水样密度,CT值3HU左右,右侧壁似见轻度强化(箭)。幕上脑室扩大。例2,T 1WI(图-1-1-2A),后颅窝中线稍偏左囊实性肿物,后部为较低信号的实性(箭),前部为囊性低信号(∗)、前部见菲薄囊壁(箭头)。FLAIR图(图1-1-2B),病变后部为中高信号(箭),前部为稍高信号(∗),灶周轻度高信号水肿带(箭头)。矢状位增强T 1WI(图1-1-2C),实性部分(箭)及囊壁(箭头)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第四脑室受压、几乎闭塞,幕上脑室扩大,小脑扁桃体下移。例3,轴位FLAIR(图1-1-3),右额叶中央前回混杂高信号病变(箭),灶周轻度更高信号影环绕(箭头),增强扫描前者明显强化(未列出)。例4,T 2WI(图1-1-4),双侧视神经后段及视交叉(箭)、视放射(箭头)等及稍高信号肿物。
图1-1-1
图1-1-2A
图1-1-2B
图1-1-2C
图1-1-3
图1-1-4
最后诊断
均为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是WHOⅠ级星形细胞起源肿瘤,约占所有原发脑肿瘤5%~10%及儿童颅内肿瘤1/4或儿童后颅窝85%。其他星形细胞来源肿瘤包括毛黏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弥漫性脑干胶质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胶质肉瘤、大脑胶质瘤病。PA既往也称幼年型PA、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镜下瘤细胞呈长毛发状,肿瘤因此得名,瘤细胞排列疏松与紧密相间,可见多形核、核分裂相及血管增生,肿瘤内血管壁透明样变性为其特征。其他病理学特点包括Rosenthal纤维、嗜酸性小体及内含神经节细胞。好发于20岁前,临床表现与其部位有关,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力下降或丧失、脑神经脑神经麻痹等。预后良好。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小脑最常见(60%),其次为视路及下丘脑、丘脑、第三脑室,少数见于延髓及脑桥与大脑半球。幕下者儿童常见,60%~80%为囊腔+壁结节,但成人病例多为实性,占位征及瘤周水肿均较轻;②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囊实性或实性肿物,毛黏细胞性PA可并发出血。实性部分及囊壁多明显强化及延迟强化;③囊性部位为T 1低或略高于脑脊液信号,T 2高信号,FLAIR信号不能抑制,无强化。实性部分及囊壁呈T 1等或稍低信号、T 2及FLAIR呈等或高信号,明显强化,其病理基础为血管内皮间隙较大;④其他:完全实性者占1/10,钙化率10%~20%,脑室受压产生梗阻性脑积水;⑤MRS显示Cho及Lac峰增高,NAA下降,血容量降低或中等度增高,无扩散受限;⑥强化显著者DSA显示肿瘤染色。
鉴别诊断
①髓母细胞瘤:高度恶性,5岁以下儿童多见,小脑蚓部常见,实性为主,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 1及长T 2信号,强化明显;②室管膜瘤:幕下者见于第四脑室内,可向桥小脑角池及枕骨大孔塑形性生长;③血管母细胞瘤:也常见囊性病变加壁结节,壁结节强化显著,但病人多为成人;④节细胞胶质瘤:多位于幕上脑实质,好发于青年;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瘤(ATRT):多见于儿童小脑半球,体积更大,可见出血及坏死,扩散受限;⑥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幕上及青年多见,呈囊性或囊实性,壁结节常毗邻脑膜,邻近颅骨受压侵蚀。
简要讨论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以囊实性为特征,好发于第三、四脑室周围及视路,青少年多见,壁结节及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无扩散受限,Cho及Lac峰增高,诊断时应充分考虑病人年龄、发病部位及强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