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影像解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45 骨软骨瘤

简要病史
女,27岁。无明显诱因头痛2天,无肢体抽搐,不伴恶心、呕吐,左侧巴氏征(+)。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45-1A),右额部近颅穹隆处肿块,周边为面圈状高密度,CT值1439HU,中央为等密度,未见明确瘤周水肿(箭头)。CT平扫矢状位与冠状位重组(图1-45-1B,C),肿瘤周边为高密度(箭头),上缘与颅骨内板相连(箭),局部内板增厚及不规则。矢状位T 1WI(图1-45-1D),肿瘤周边为环状、不均匀低信号(箭头),内部为更低信号,前上缘脑膜稍增厚及推移(箭),邻近脑实质受压。T 2WI(图1-45-1E),肿块周边为厚环状、不均匀低信号,环内见条纹状稍高信号(箭),肿块中央为明显高信号,邻近脑回移位,未见水肿。冠状位增强T 1WI(图1-45-1F),肿块周边呈分层的柩状强化(箭),两层之间见斑点状或颗粒状轻度强化,平扫所见的中央低信号区无强化。肿块上缘与颅骨相连处脑膜增厚。大脑镰左移。
图1-45-1A
图1-45-1B
图1-45-1C
图1-45-1D
图1-45-1E
图1-45-1F
最后诊断
(额骨)骨软骨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属于脑膜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罕见于颅内,可能为胚胎性错构或纤维母细胞起源。镜下肿瘤由透明软骨构成,内见纤维化及明显骨化。约占颅内肿瘤0.2%以下。病理学上肿瘤生长缓慢,呈坚实、边缘清楚、椭圆形肿物,体积常较大。病理学上需与软骨肉瘤鉴别,后者瘤细胞多形性明显,并见核异形性。骨软骨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青年病人多见,高峰年龄为20~30岁,男性较多。常为散发性,也可见于Marfucci综合征、Oiller综合征、Noonan综合征。颅外骨软骨瘤可恶变为软骨肉瘤,颅内者未见类似报道。临床表现与肿块占位效应有关,如抽搐、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本病预后良好,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常见于颅底软骨连接处如蝶骨与颞骨岩部连接处、蝶枕联合、颞骨岩部与枕骨连接处,也可见于颅穹隆骨或大脑凸面、大脑镰,鞍区较多见,大脑凸面者以额部较常见,起自于脑膜。偶见于脑神经、脑室壁、脉络丛。其中位于大脑凸面者占15%。肿瘤常为宽基底或蒂状,其皮质骨与母骨皮质相连,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由于不侵犯脑实质,瘤周无水肿,脑实质及灰白质界面受压移位;②CT上肿块呈高密度,其顶端的软骨帽可见斑点状骨化,内见灶性低密度,呈蜂窝状改变。增强扫描可见中度强化。骨窗显示邻近颅骨内板增厚及密度增高;③MR表现为混杂信号肿物,状如蜂窝。T 1WI为不均匀中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①脑膜瘤,颅内骨软骨瘤最常误诊为脑膜瘤。脑膜瘤一般密度及信号较均匀,女性多见,增强扫描较均匀及明显强化,常见脑膜尾征,可见瘤周水肿;②软骨肉瘤,尤其是低恶度软骨肉瘤,影像学上形态不规则,钙化较模糊,可侵犯邻近脑实质造成瘤周水肿,伴骨质破坏;③少突胶质瘤,肿瘤位于脑实质,皮质受侵,界限不清,常伴钙化,强化不均匀;④原始神经外胚肿瘤,肿瘤常巨大,位于脑实质,边缘清楚,瘤周水肿轻微,易见坏死、出血,强化不均匀;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位置表浅,侵犯皮质,可见钙化及颅骨内板侵蚀;⑥表皮样囊肿,位于鞍旁者可见颅骨受压与钙化,内部密度及信号类似脑脊液,但DWI显示扩散受限,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微包膜强化;⑦其他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如平滑肌瘤、软骨瘤,需结合病理检查鉴别。
简要讨论
本病罕见于颅内,以成熟透明软骨+局部骨化为其病理特征。若见到颅内肿瘤位于颅底(蝶鞍附近)或大脑凸面及大脑镰旁,边缘清楚,明显钙化,无瘤周水肿,应考虑本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