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影像解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43 平滑肌瘤

简要病史
男,17岁。晨起后左侧额面部疼痛及麻木、左侧牙痛10余年,每次持续10分钟缓解,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及耳鸣等症状。体检: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CT与MRI所见
CT平扫(图1-43-1A),左侧中颅凹巨大圆形肿物(箭),边缘清楚,最大径5.7cm,内部呈稍低密度,CT值21~28HU,周边为厚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CT值30~38HU。病变周边及内部多发斑点状与结节状、弧形高密度影,最高CT值达498HU,部分区域呈包壳状。中脑受压轻度旋转移位。CT平扫骨窗(图1-43-1B),肿块向前及下压迫蝶骨翼,向外压迫左侧颞骨、使之变薄及变形。肿块向后下压迫左侧颞骨岩部、后者轻度变形(箭头)。CT增强扫描(图1-43-1C,D,E),上述肿块壁较厚,呈中度强化(箭),CT值为74HU,病变内部未见增强。左侧大脑中动脉受压、弧形移位。CT灌注成像CBV图(图1-43-1F),肿瘤壁血容量与脑皮质近似(箭),内部仅见点状类似血管的异常灌注区。
图1-43-1A
图1-43-1B
图1-43-1C
图1-43-1D
图1-43-1E
图1-43-1F
最后诊断
平滑肌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平滑肌瘤(leiomyoma)是脑膜间质来源的罕见肿瘤,在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属于脑膜间质肿瘤,编号为8890/0。体内平滑肌瘤主要见于泌尿生殖系统及胃肠道,位于颅内者非常少见,1968年Kroe等首次报道。本病起源不明。可能来自于胚胎残余细胞、多潜能间充质细胞、血管周围结缔组织或柔脑膜及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等。组织学特点是瘤细胞呈梭形、红染,排列成束状或栅栏状,核钝圆,无分裂相,应与神经鞘瘤、纤维瘤鉴别,常需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发病年龄为4~73岁,平均30.5岁,性别比为1∶1.36。临床表现与肿瘤所在部位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有关,偶有病例合并感染时出现发热。本病为良性,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颅内脑外平滑肌瘤半数见于鞍区,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轴血管较丰富有关,其余见于松果体区、脑室内及脑膜,后者可为弥漫性脑膜侵犯。肿瘤一般呈圆形或球形,边缘清楚,可见分叶。具有脑外良性肿瘤的特点,包括肿瘤周围脑质及血管结构受压推移、缺乏水肿。少数为囊性,肿瘤壁及瘤体内多发钙化、邻近的颅骨受压变形均提示肿瘤呈慢性膨胀性生长,术前误诊为表皮样囊肿;②CT平扫为软组织密度,常见钙化,注射对比剂后肿瘤均匀及明显强化;③MR T 1WI上肿瘤呈均匀稍低或等信号,T 2WI呈不均匀较高信号,位于脑实质内者肿瘤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水肿信号,位于脑外者一般无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①本病位于脑外及脑室内者最易误诊为脑膜瘤,脑膜瘤多为实性,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征;②其他实性肿瘤,如神经鞘瘤、血管周细胞瘤也需要鉴别,神经鞘瘤常发生于桥小脑角区或鞍旁,易囊变。血管周细胞瘤多位于鞍旁,增强扫描强化显著,同时可见血管丰富所致的流空信号;③囊性者需与表皮样囊肿、畸胎瘤等鉴别,表皮样囊肿形态特殊,呈塑形样生长,FLAIR序列上信号不均,DWI可见扩散受限,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或囊壁轻度强化;畸胎瘤内可见脂肪密度及信号;④脑实质内平滑肌瘤需与星形细胞瘤、神经鞘瘤鉴别,脑实质神经鞘瘤强化明显,并可伴钙化与囊性变;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多境界不清,强化不均匀。
简要讨论
颅内平滑肌瘤罕见,主要位于脑外,常呈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球形,可见钙化,无瘤周水肿,为实性或囊性,增强扫描实性成分中度以上强化,需与其他颅内脑外实性或囊性肿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