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影像解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33 典型脑膜瘤

简要病史
例1,男,53岁。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及头痛4小时。例2,女,68岁。左下肢活动不利1周。例3,男,67岁。视物模糊及肢体无力1天。例4,女,61岁。无明显诱因抽搐伴幻嗅1天。例5,女,62岁。左侧听力下降及面部麻木半年,头晕、呕吐1天。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1-33-1A),左侧顶部圆形肿物(箭),内见多发斑片状高密度,邻近左顶骨内板增厚及突出(箭头)。T 1WI(1-33-1B左图),肿物为均匀稍低信号(箭),邻近脑实质受压移位。T 2WI(1-33-1B右图),肿瘤呈稍高信号,中央为不规则稍低信号,灶周轻度高信号带(水肿)(箭)。冠状位增强T 1WI(1-33-1C),肿瘤明显及均匀强化(箭),邻近脑膜增厚(箭头),颅骨内板增厚。例2,增强MRV(1-33-2),左顶部明显强化肿物(箭),矢状窦(SSS)中段见肿物侵犯及明显狭窄(箭头)。例3,T 2WI(1-33-3左图),右颞枕部稍高信号肿物,其周边见脑脊液信号带(箭)。DWI(1-33-3右图),病变呈轻度扩散受限(箭)。例4,矢状位增强T 1WI(1-33-4上图),前颅底中线部位类圆形宽基底肿物,明显强化(箭头),其前方脑膜增厚及强化(箭)。例5,T 2WI(1-33-4下图),左侧桥小脑角区及鞍旁高信号肿物(箭),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及邻近脑膜增厚(未列出),右侧桥臂及右小脑半球斑片状高信号(箭头)。
图1-33-1A
图1-33-1B
图1-33-1C
图1-33-2
图1-33-3
图1-33-4
最后诊断
均为脑膜瘤,例2合并上矢状窦受侵,例5合并右侧小脑半球及桥臂梗死。
病理与临床特点
脑膜瘤(mengioma)来自蛛网膜帽细胞,95%为良性、WHOⅠ级,占成人颅内原发肿瘤1/5,女性明显多于男性(1.5~3∶1),可能与雌激素受体有关,好发于40~60岁。多发者可见于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病理学上分为15个亚型,但仅少数类型有相应的影像学特点,多数类型表现相似。2016年WHO分类中脑膜瘤的分类与分级变化不大,仅将侵犯脑实质者归属于非典型性脑膜瘤。本病临床表现与其部位有关,包括神经功能障碍及颅内压增高。预后良好,罕见转移(如肺)。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幕上占90%,幕下者仅占10%左右。依次为矢状窦旁(25%)、大脑凸面(20%)、蝶骨嵴(15%~20%)、嗅沟及鞍旁(各5%~10%),其他包括桥小脑角区、侧脑室三角区、松果体区、视神经、枕骨大孔。90%为单发性。肿块以脑膜为基底,边缘清楚,半数以上见不同程度瘤周水肿,邻近脑实质受压及推移,局部蛛网膜下腔撑宽。一般较均匀,仅<1/5病例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及出血,罕见脂肪变性;②CT平扫肿瘤多为稍高密度(70%)、25%等密度,仅1%~5%为低密度,20%~25%可见局限性或弥漫性钙化,偶为大部或全部钙化。邻近骨质可见增生或受侵。增强扫描90%明显及均匀强化、10%环状或不规则强化。CTP特点为CBV增加及PS明显增大;③MR特点为肿瘤信号近似脑皮质,多为T 1等或略低信号、T 2稍低或等及稍高信号,内见特征性日光状低信号。瘤周有血管流空信号,肿块与脑实质之间可见脑脊液信号的间隙。FLAIR序列肿块呈稍高信号,瘤周水肿为高信号。SWI与T 2 WI上钙化呈低信号。MR血管成像可见供血动脉增粗及静脉窦受压或侵犯。MRS可见丙氨酸波峰。增强T 1WI显示肿瘤明显及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鉴别诊断
①矢状窦旁及大脑凸面脑膜瘤需与神经上皮肿瘤(位于脑内、水肿明显、强化不均匀、少见颅骨改变)、转移瘤(原发肿瘤、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强化明显)、髓外造血(血液病史)鉴别;②蝶骨嵴脑膜瘤需与转移瘤、表皮样囊肿(近似脑脊液、信号不均、扩散受限,一般无强化)等鉴别;③嗅沟脑膜瘤应与嗅神经母细胞瘤(颅内外哑铃状生长、筛骨破坏)、转移瘤鉴别;④鞍区脑膜瘤需与垂体瘤(鞍内及鞍上生长,可见腰征,垂体显示不清或肿瘤与垂体相连、内分泌症状)、转移瘤等鉴别;⑤鞍旁及桥小脑角区者均需与神经鞘瘤鉴别,后者多为实性或囊实性,内听道及卵圆孔扩大。
简要讨论
脑膜瘤具有特征性部位及CT、MRI特点,MRI为本病首选检查。不典型者少见,需确定肿瘤位于脑外并与脑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