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诊断学的发展史

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医生就已采用了“望、闻、问、切”,即望形色、闻声息、问病情、切脉等基本方法来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西汉时期的医学著作《素问》明确提出问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意义,如“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素问》对体格检查亦十分重视,如“切脉动静而视晴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生死之分”。
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377年,杰出的医学家Hippocrates提出诊断要依靠病史和观察的观点,其所描述的恶病质面容被医学界奉为经典,又称为“希氏面容”。Hippocrates在诊断方法方面有深入的研究,除了叩诊外,视诊、触诊、直接听诊等体格检查方法都被他采用和记述过。此外,他还采用直接听诊法发现了胸膜摩擦音和肺部啰音。
公元2世纪时,罗马医生Galen区分了人体的动脉和静脉,观察到脉搏的频率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建立了系统的脉搏学说。他还首创了直肠与阴道内镜,对当时诊断理念和方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世纪初,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的发展,使诊断方法产生了更大的飞跃。1761年,奥地利医生Auenbrugger根据幼年在酒店叩打酒坛的启示,发明了叩诊法。1816年,法国医生Laennec首先研制出了木制单筒听诊器。1828年,法国医生Piorry创建了间接叩诊法,一直为临床医生沿用至今。此后,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基本检查方法也在反复临床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17世纪末,Leenwenhoek首先发明了显微镜,为病因诊断和病理诊断做出了巨大贡献。1714年,德国Fahrenheit发明了水银温度计,19世纪德国医生Wunderlich倡导在临床实践中测量体温。1847年,德国生理学家Ludwig发明了血压计,但这种方法对人体有害,不能应用于人体。1896年,意大利医生Riva-Rocci发明了腕式血压计,代表着人道的血压测量方法首次问世,1905年,俄国医生Korotkoff发明了测量人体动脉血压的间接测量法。19世纪末,临床上开始使用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法。20世纪发明了X线和心电图等。此后,由于诊断方法的日益精确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如彩色超声、CT、MRI、血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等,使诊断更趋定量化和精细化,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