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征信报告扫盲
什么是征信报告,它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本节概要
对于征信报告的基础扫盲,科普征信报告对于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查询自己的征信报告。
1. 征信报告是什么?
如果你去百度,可以查到一堆一堆的名词和大段大段的解释,但是这些东西用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
征信报告就是对个人历史信用的记录。
如果觉得这种解释太笼统,那么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征信报告就是你与金融机构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关系的统计报告,包含你的一切金融属性信息。
你办了一张信用卡、借了一笔钱、有没有按时还钱、有没有社保记录、工作有没有换过…只要你和金融机构有过交集,你的信息就会出现在一份报告上,这份报告,就是所谓的征信报告。
2.征信报告有什么用?
假如有很多人来找你借钱,并且愿意支付利息,那么你会借给谁?
毫无疑问,你会去到处打听谁的信誉好,谁的口碑好,然后就借给信誉好的人。
征信报告的作用就在这里:金融机构都希望把钱借给信誉好的人,征信报告由于记录了个人的资产信息以及信用历史信息,所以机构在与客户发生业务的时候,无一例外都会参考个人征信报告。
一份完美的征信报告,能帮助你借到更多的钱,撬动更多的资源。
3.征信报告都有哪些机构在做?
人们平日里说的征信报告,多半是指央行征信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但其实,除央行外,还有其他一些机构也在收集并生成征信报告,只是大家可能对此不甚清楚或并未意识到。在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下。
(1)首先是国营征信。包括了央行下的2家征信公司和信联。
• 央行本部的征信部门,专门对接各大银行和持牌机构以及公共数据,该部门产出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央行征信报告。这份报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广受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金融业)的认可,是公认的“大哥”。绝大多数语境下,只要提起征信报告,默认就是指央行的这份,这也是我们本次课程的核心重点。因为只有这份报告是个人日常能够查询到并且分析的,其他征信报告基本不对个人用户开放查询,只开放给特定机构。
• 央行的全资子公司,叫做上海资信,主要收集的是各类民营机构的用户信息,很多P2P、网贷信息,会上传到上海资信。报告的形式和央行报告一致,只不过主要内容体现的是那些不上央行征信的小公司以及民营非持牌金融公司。
• 信联的产品叫百行征信。百行征信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强化版的上海资信,目标是强制收集市面上一切非持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用户信息,最终与央行本部征信报告互补,形成大而全的个人征信体系。目前百行征信的状态是还在策划中,还没有具体产品,各家机构的配合度也不高。
(2)其次是民营征信。这类民企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官方认可的持牌征信公司,一类是未持牌的征信公司。
• 持牌征信公司有八家,旗下的征信产品分别是芝麻信用(阿里巴巴,最为人熟知的芝麻分),腾讯信用(腾讯),前海征信(平安),考拉征信(拉卡拉),鹏元征信(深圳政府+央行深圳),中诚信(公司评级),中智诚(证券公司),华道征信(银行系统供应商),被称为“八天王”。
• 非持牌的机构,例如同盾、百融、冰鉴之类的机构有几百家,列举不过来,绝大多数时候,非征信or互金从业者,也不太会知晓他们,虽然他们在这个全民借贷的年代,其实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大。
4.人人都会有征信报告吗?
准确的说,人人都会有征信报告,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央行征信报告。
之所以说人人都会有征信报告,是因为有太多机构在做征信,这里面的信息基本包含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只要你来过这个世界,就一定会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会出现在征信报告上,所以人人都有征信报告。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人的信息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意义的,绝大多数信息没什么用,这就是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有央行征信报告。
央行征信报告只收录央行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持牌金融机构、各大银行、各大权威信息源(例如学历信息来自教育部直属的学信网,社保信息来自各地社保局)。并且,央行设置了苛刻的生效条件,只有与金融机构产生直接业务,才会收录信息,所以如果你,从来没有过信用卡+没有在持牌机构申请过贷款(网络小贷不算)+没有房贷+没有车贷+没有给人担保,那么大概率,你是没有央行征信报告的。
这种人,一般在业内被称为白户。
5.征信报告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当你申请信用卡时,银行会参考你的征信来判断是否给你下卡、给你下多少额度的卡;
当你申请贷款时,银行会参考你的征信来判断是否批准你的申请,或者是否要求你追加一些保证;
当你出国时,签证机构会查询你的信用情况,倘若你有大量当前违约,那么大概率会被拒签;
当你使用高级交通工具(高铁,飞机),买票的时候会查询你的信用状况决定是否卖给你;
当你在大公司入职时,背调机构会查询你的信用报告,尤其金融行业,对于信用不好的人是0容忍;
在未来的互联网社会,随着信息传输更加便捷,个人信用会显得更加重要,而征信报告作为个人信用的集中体现,也会对生活产生更多的影响。
6.如何查询我的征信报告?
这里说的是如何查询简版的央行个人征信报告,因为其他版本的报告都是不向个人客户开放的,没有公开的查询方法。
(1)通过网络查询
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站(http://www.pbccrc.org.cn/),点击其【核心业务】中的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然后按照相关提示进行注册并查询。
如果在注册过程中,网站提示你【系统未收录你的征信报告】,那么就说明你目前还是征信白户,这种情况多出现于还未工作的学生或者是没有任何信用卡、贷款并且没有做过任何申请的社会人士。
(2)线下查询
查询者持本人有效证件(包括不仅限于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同胞来往内地通行证、外国人居留证等)及复印件(一般现场会有证件复印服务),去当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驻点,可以现场打印自己的征信报告。另外由于征信报告全国联网,所以即使你是山东人,你也可以在人行杭州分行拉取你自己的征信报告。
在此说个题外话,一般各地人行征信中心外面和里面,有大量小贷公司的业务人员在揽客,因为可以现场拉出客户的征信,既防范了征信造假,又能有效接近那些有潜在贷款需求的客户。
(3)通过各类APP查询
方法3和方法1其实是同一种方式,都是利用人行征信中心网站来获取征信信息,APP也是通过内嵌爬虫技术爬取人行征信中心URL的方式,实现的APP内查询,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比较方便,手机就能自助操作。这类方法用的人最多,大家手机里安装的51人品、51信用卡管家,都能直接查询征信。
本节小结
1.征信报告有很多种,并非只有央行征信报告一种
2.人人都有征信报告
3.征信报告对于生活影响非常大
4.查询征信报告可以在人行征信中心官网获得
以上内容为文章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征信报告是怎么做出来的?——来自征信设计者的解读
本节概要
征信报告中的数据是从哪里获得的,征信报告如何更新内容,能否查到别人的征信信息。
1.征信报告中的内容是怎么来的?
(1)央行权威版的征信报告,征信信息主要来自以下几类机构:
• 第一类是提供贷款服务的机构,主要是银行,部分持牌小贷公司,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等)。这类机构提供的主要是个人的借贷信息,如业务发生日期,借款金额,期限,还款状况,担保状况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信用卡本质上也是一笔贷款,只不过是随借随还,特定期限内还钱0利息,并且循环授信而已。
• 第二类是提供透支服务的部分服务机构,如电信公司(电信固话欠费在某些地方上征信),水电燃气公司等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主要提供个人的缴费数额及缴费时间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水电煤这些信息,并不会像银行一样一定上征信,要看各地的具体情况。大多数地方是不上征信的,但还是不建议贸然欠缴,因为征信规范化是大趋势,谁知道哪一天会秋后算账呢。
此外,上述机构还提供一些个人的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不过这些信息是由个人在办理业务时提供给这些机构的,所以并不完全准确。
• 第三类是来自政府权威部门,如民事经济案件责任一方的信息主要来自作出判决的法院,国内法院信息一般来自中国文书网;个人欠税信息来自相关的税务部门报送;社保信息来自各地社保局,学历学籍来自教育部直属的学信网等等。
这类信息的特点是,一旦出现,往往是准确的,但是其时效性和出现概率存在差异。
以社保举例,我们都知道全国的社保系统是没有互相打通的,所以社保信息会出现在某些省、某些特定单位能查到,在另一些省、另一些特定单位查不到的情况。
再如学历,理论上学信网可以查到一切,但学信网的更新频率不是每天更新,而一个人的学历,最快90天会变化一次(如3月大四,6月毕业获得学历),所以可能会出现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车产信息,倘若没有车贷,看征信是看不出你有没有车的,因为全国的车辆联网都没有打通,数据是碎片化的。
• 第四类信息来自个人申报,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用户与征信报送机构发生业务时,自己填写的内容,来自用户自己。
这部分信息的特点是,一旦出现,会非常详细,但是很有可能被查到时早就变了,但是很多机构会重点参考此类信息,这就要求大家在办理业务的时候不要乱填写。
例如你1月1号办了一张工商银行信用卡,申请时填写的个人地址在北京,手机号12334;2月1号办了一张中国银行信用卡,申请的时候,填写的个人地址在南京,手机号54321。然后你3月1号查询你的征信报告,当前最新地址就是南京,手机号54321,但是历史信息里会出现北京,12345。
上面说的是央行权威版的征信报告。
(2)如果是各类三方征信报告,数据源的情况会复杂很多。
• 首先就是公司自有的特色数据源:
芝麻征信:背靠阿里,拥有用户在淘宝的消费记录,收货地址,购买行为;在支付宝中的消费情况,线下扫码情况,花呗借呗情况,调用芝麻分的记录等等等等。
腾讯征信:背靠腾讯,拥有用户的社交关系链,拥有用户微信支付的所有记录,拥有用户在腾讯系游戏及腾讯系电商(京东,唯品会,拼多多等)中的消费记录等等。
考拉征信:背靠拉卡拉,拥有全国最大pos消费信息体系。
• 还有某些征信公司,数据来自于三大电信运营商,来自行业支付划扣,来自某些部门的外接数据,来自某些爬虫数据,等等等等。
2.征信报告的更新机制是怎样的?
(1)先说央行征信报告。
在过去,我们的统一说法是一个月更新一次,但是现在不是了。更新频率取决于机构报送的效率,最快当天更新,最慢1个月更新一次。
举个例子,你有2张信用卡,1张是交通银行的,1张是招商银行的(仅做举例使用,不代表这两家银行就是这么干的),交通银行的报送频率是3个工作日,招商银行的报送频率是20个工作日。
假如你1月1号,这两家银行的信用卡都出现了逾期且一直未还,那么可能在1月5号的时候,你拉你的征信报告,就出现了交行卡的逾期信息,但是招行卡还显示正常。
另外,部分机构在不同地区的报送频率是不一样的。
再举个例子,交通银行可能在华东区的报送频率是3天一次,在华北区的报送频率可能是10天一次,在华南区的报送频率可能是15天一次。所以最好的情况,就是做好一个月的心理准备。还款与借款同理,你有一笔贷款今天还清了,最迟1个月显示结清,最快第二天显示结清。
对于非银行和持牌机构类的信息,例如那些税务学籍类的信息,更新频率取决于那些机构自己的报送频率,速度在1个月到12个月之间,都是可能的。
(2)再说三方征信报告。
一般来说,三方征信报告是T+1甚至T+0更新的。所谓T+0,是指实时更新,可以理解为是下午2点干了坏事,2点01秒就被报送了;T+1,是指隔日更新,一般是每日固定时间点更新。
现在市面上的三方征信报告,更新时间从T+0到T+30的都有,这主要取决于数据的变动速度。
例如学历信息,做成T+0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学历不是1天会变好几次的;但是消费类信息,就需要做成T+0,因为交易会在短时间内密集发生,并且每一次交易都会影响后续的整体评估。
比较出名的芝麻分,更新频率是T+30,就是每月6号更新,不过芝麻信用提供给机构版本的其他报告,是T+1更新的,面向大众的评分,只有T+30.
3.我能否查询别人的征信报告?
(1)央行征信报告
对于这个问题,针对央行征信报告,答案是可以的,前提是取得对方的法律授权;若没有取得对方授权,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涉嫌违法。
• 情况1
如果是仅仅只有业务关系的2个人,例如你和贷款业务员,你需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原件、个人手持身份证照片、个人签字授权书都交给他,然后他持你的个人资料和他本人的身份证,可以到当地人行机构拉取你的征信报告,或者申请查询你的网络征信报告(银行工作人员一般走这条路)。
• 情况2
你和你的熟人(亲人,朋友等),那么你可以使用对方的个人信息来注册人行网站,然后回答完相关问题即可查询,不过这里也涉及授权,一般情况下对方是否乐意你查他,是两个人的事情。
• 情况3
直接让在银行的朋友帮你查某某的征信报告,这种情况违规违法,在前几年很猖獗,近些年由于我国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银行监管也越来越严,不允许随意查询不发生业务关系或者没有授权的征信,所以越来越少,再次重申,这是违法的。
总结,如果对方知晓且同意并授权,那么是可以查询他人征信报告的,若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查询他人征信报告,则侵犯他人隐私,是违法的。
在此插个题外话,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在婚前拉取配偶双方的征信报告,就像婚前体检一样,这些潜在风险都要考虑,说不定你的另一半挥霍无度或者表面光鲜实际负债累累呢?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婚前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2)三方征信报告
针对三方征信报告,严格来说,情况和央行报告有点不一样,要么你连自己的都查不到,要么就能查到所有人的。
正常情况下,你根本没有渠道来查别人的三方征信报告,连你自己的都查不到。因为实际上这些工具是根本不对个人用户开放,例如同盾报告、聚信立蜜罐报告、芝麻行业分析等等,这些数据只开放给特定机构用户,用于开展特定业务,你再有钱也查不了。
但是,如果你供职于某乙方机构,或者有关系很好的朋友供职于这些机构,且拥有查询权限,只要他愿意帮你,那么,你不仅可以查自己的,还可以查任意一个人的,只要你有身份证号,姓名,以及对应手机号。只不过这类查询往往收费不菲,而且持牌机构和银行往往不会采纳此类报告(主要只看央行征信报告),所以这类查询并不猖獗。
本节小结
1.征信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持牌金融机构,国家部门,网络爬虫,数据共享等。
2.征信报告的更新机制不定,从每日到每月,都有。
3.查询别人的征信报告,需要授权,并且难度较高。
以上内容为文章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贷款上征信吗?征信是如何影响信用卡、贷款申请的?
本节概要
征信报告内容的准确性解读,征信白户的相关知识,征信报告应用在信用卡审批中的要素
1.征信报告中的内容一定是准确的吗?
不管是央行征信报告,还是各类三方征信报告,其内容只能说是大致准确,不能说一定是完全准确的。
例如央行征信报告中,金融类和行政司法类的信息,一般都是比较准确的,因为数据来自于机构报送或者第三方填写。例如你这个月欠了多少信用卡账单,你去夜总会不付钱被人告非礼上了法院,你欠了电话费不还这些事情,都是由系统记录并报送的,所以基本准确。
但也不绝对,虽说是系统记入,但总归需要人来操作,只要有人操作,就一定会有误差。例如名字输错了,时间输错了,事件勾选错了之类的,完全有这种可能性,只不过概率不大。
当涉及个人基础信息时,信息的不准确性会更高。因为工作可能会换,住址可能会变,学历可能会更新,婚姻可能会结婚或者离婚,并且由于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于个人提供,所以存在一定的造假可能,并不可完全采信。
总而言之,在央行征信报告中,大多数内容是可信的,小部分内容存在造假的可能性,区分内容是否可信,主要需要看内容的信息来源。
而在三方征信系统中,数据情况和央行差不多,多数情况下都是系统省生成或者爬虫直接爬取数据库得来的,多数可信。
但是由于三方征信公司对于数据报送的管控力度要远远弱于央行(合作机构把坏人当好人报送,把好人当坏人报送,把甲当乙报送,把乙当甲报送之类的),所以其数据质量一直是个大问题,这涉及到三方征信的公信力。这里就不展开了,因为内容已经远远超出科普的范畴了。
2.我是征信白户,会怎样?如何解除白户状态?
从业务逻辑上来讲,征信白户是一张白纸,“白户”仅意味着之前没有发生过金融业务而已,白户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或者优待,不论是央行征信白户还是三方征信白户。
但是在业务实操中,金融机构不喜欢(注意,是不喜欢,不是拒绝)征信白户,往往会拒绝与白户发生业务或者降低白户的额度,主要有下面3个原因:
(1)因为征信报告体现了一个人的往期信用,所以银行就可以参照他的信用来考量是否与他发生业务关系,如果征信是白户,则银行无法确认这人的征信状况具体是怎么样的。理论上这人可能比正常人更好,也可能比正常人更坏,但这是一个未知的状态。而银行讨厌未知,并且希望同行能先去探探路,自己随后跟上,这是金融机构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搞金融的都是只想着赚钱,非常real。
(2)央行征信空白,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这个人从来没有与正规金融机构发生任何业务接触。那么这个人就没有受到过信用教育,这部分没有受过信用教育的群体,其逾期不还的概率要高于受过信用教育的群体,例如学生信用卡和学生贷款的逾期就非常夸张,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过信用教育,导致自己根本不知道还有征信报告这东西(注意,不是说他们信用差或者恶意逾期,而是说他们不了解征信这件事情,容易因无知而犯下错,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依然是犯错)。
另一种可能是,这人央行征信空白,但是三方征信其实已经五彩斑斓了,之所以央行征信空白完全是之前资质太差,没有持牌机构搭理他而已,即使是央行白户,也完全不代表他就是一张白纸,有可能他背负了很多的网络贷款,等着正规持牌机构去接盘。
(3)如果连三方征信都空白,是彻底的白户,那么可能连网络贷款都要对你三思而后行,网贷白户往往意味着彻底的无知或者是真正的老油条。
综上,金融机构不喜欢征信白户,但若客户的其他资质优秀或者可被银行所验证,则征信白户也没什么关系。例如银行可以查到你的社保缴费记录,或者你在知名大公司工作,或者你的学校非常棒,你的工资卡就是招行的借记卡你去申请招行信用卡能直接看到你的收入和公司规模等等等等,这些人即使是白户,也不影响办理业务。因为实际上他们只是信贷白户,而不是真的没有信息。
至于解除白户状态,非常简单,申请信用卡或者一些上征信的贷款就好了。说白了就是需要投名状,你一点把柄不留,别人也不敢信任你。不过反过来说,怎么留下对自己有利的把柄,是一门大学问。
3.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审批或者信用卡发放时,主要看征信的哪些要素?
(1)要素1 还款状况
不管有什么理由,还款状况直接代表了一个人的信用状况,一个往期还款状况比较差的人,可以直接理解为信用较差,金融机构不希望和信用差的客户发生业务,就和我们正常人不想和爱借钱不还的人交朋友并且借给他钱是一个意思。
有朋友会不服气了,我明明只是忘了,不是没钱还,也不是不想还,怎么就这么较真呢。
很抱歉,首先这是因为金融机构本身不是全知全能的,他们没有能力探究每个个体所面临的具体状况,无论你是单纯忘了,还是做生意短时间周转不开,或者说投资没有到期,甚至家里出了不可抗的意外…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来解释。但是金融机构只对收益负责,不对用户个体差异负责。从贷后表现来看,只能说还款记录比较差的群体里,绝大多数都是信用较差的人,这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不过,一个人如果还款意识较差(经常忘了还),其实的确说明他信用不可靠。因为在他心里,就没把还钱当做非常要紧的事情。
另外,现在很多机构不仅仅纠结于逾期本身,也会看逾期金额。如果金额较低(几十块这种),往往可以特事特办,或者让客户补充一些其他可以证明资质的材料(或者加购点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之类的),并不是完全一棒子打死, 但是如果你欠了好几万好连续几年都没还,还硬着头皮说自己是忘了,那就只有鬼才信了。
(2)要素2 授信金额
授信金额是指你征信上的信用卡授信额度,以及贷款的授信额度。授信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个人综合资质。金融机构这种追求收益的机器,本质上是锦上添花的急先锋、雪中送炭的逃跑大师,恨不得把所有资金都放给有钱人,一分钱都不放给穷人。
一个每张信用卡都有5W以上额度的人,和一个每张信用卡都只有5千额度的人,同时申请一笔贷款,在刨除逾期要素外,额度高的人肯定有优势。因为额度高的人,已经被其他机构证实过资质良好。贷款授信同理,一般贷款都是月薪放大XX倍,更有说服力。
而且,一家机构的授信金额,完全可以影响多家机构对你的判定,这是一个环状的逻辑链。不同银行获取到的客户信息存在差异(例如A银行有渠道能获取到客户的社保信息,B银行就获取不到),因此,一般掌握客户信息越多的银行,敢于给客户更高的授信,这时新的授信银行就可以参照前辈们的授信来分析出这个客户的授信额度是什么水平比较合理。
(3)要素3 负债率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净资产,一定是收入减去负债。评价信用也一样,既要看收入,看资产,也要看负债。
这里的负债率指的是信用卡的透支金额和贷款的月还款金额占总授信额度的比值。
试想,一个人有5张卡,每张卡都有3W额度,他的总授信就是15W,但是他已经透支了15W元,则这个人的负债其实已经很高了(接近100%),他已经把自己的额度用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他还来申请贷款,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经济太紧绷了,这个时候再给他下款会存在经济崩盘还不上的风险。
贷款同理,一个人已经背了几十万的贷款(房贷车贷另算),每个月要还1到2W块,其实资金压力非常大,给这些人放款下卡是明确存在风险的。
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额度高,就觉得自己资质一定好,准确说,高额度+低负债+高资产,才是优质用户。额度只是评估的一大因素。
(4)要素4 查询情况及查询机构
没想到吧,你的征信报告查询次数也会成为影响你下款的要素,很多银行的风控守则里,近半年征信查过XX次的直接拒绝。
从业务逻辑上,征信查询次数多的人,往往代表着向多家机构申请贷款。由于金融行业趋利避害以及爱抱团的性质,往往是你放款,我就放,你不放,我也不放。
如果这个人的资质很好,有可能多家都会给这人下卡下款,如果他对于债务控制没有一个基础概念,有钱就借,下款就花,就很容易会出现多头负债导致个人经济崩溃的状况。
所以当一个人的征信在短期内出现多家机构查询的时候,往往金融机构会选择拒绝给他下款,因为这人的潜在负债风险很高。这在业内,被称为多头负债。
4.如何判断一笔贷款上不上征信?
这大概是大家最关注的点了:判断一笔贷款上不上央行征信报告。
答案很简单,看资金来自哪里。
上面说过了征信报告的生成以及报送机制,其实只有一种贷款上征信,就是与央行签约的持牌机构,包括所有银行(农信社),保险,券商以及消费金融公司。
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很多网络贷款也上征信呢?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这家网络贷款是持牌机构,例如花呗,微粒贷,招联好期贷,苏宁任性付。
这些产品看起来是网络贷款,但是花呗是阿里,背后是网商银行和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微粒贷背后是前海微众银行;好期贷背后是招商银行;任性付背后主体是苏宁银行,这些机构所谓的网络贷款,只是在网络获客,但本质上还是持牌正规机构。
第二种就是,你看起来是A给你放款,但资金来自B。
例如你申请了一笔分期乐,分期乐本身是不具备征信报送资格的,但是这么大的放款量,注定了分期乐背后的资金方不止一家,每一笔放款,都会分配给不同的机构来释放资金,这点可以直接读产品的用户协议(可惜很多人不会去认真看),看看提供资金和服务的具体机构有哪些。可能你表面上借了一笔分期乐,但是背后这笔资金来自浦发银行,那么你的征信上就会多一笔贷款记录,但是这个记录不是分期乐,而是浦发的XX贷(这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现在经济不景气,很多机构都提供这样的通道业务,收费不菲,稳赚不赔)。
判断一笔贷款上不上三方征信,基本是不需要判断的,因为一定会上。毕竟三方征信公司有几百家,网络贷款不依赖三方征信服务基本没法做,而很多三方征信公司都会要求回传贷后数据来形式数据闭环,所以这个问题不需要思考,无非是上哪家征信而已。
本节小结
1.征信报告的信息并非完全准确,要区分信息来源
2.征信白户并不等于信用白户
3.信用卡对于征信报告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以上内容为文章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