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从内容看,《红楼梦》是一部了解封建末世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产生于封建社会末世的《红楼梦》,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展现整个封建社会的总体毁灭。“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用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记录了封建制度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的“踪迹”。
作为形象的历史,《红楼梦》以审美的形式穿透重重雾霭,直抵历史核心。为了权力和各种利益而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种种刀光血影,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用日常生活的形式从容不迫地演出。钟鸣鼎食、花柳繁华的贵族之家,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之雾。在这个“家”中发生的一切,是“国”的隐喻和缩影。随着一个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悲剧所吞噬,曹雪芹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为伟大的悲剧作品。而“家”的毁灭,象征着的不仅是封建社会最基层单位的解体,而且更象征着精神家园的荒芜,红楼一梦醒来之后,人们发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眼前却无路可走了。这是最为深刻的悲剧。
从艺术成就方面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真正成熟的标志。
先看情节结构。《红楼梦》写的全是“家常老婆舌头”, “大旨谈情”,讲述的是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慵慵散散、不紧不慢、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有一条明显的情节发展线索,就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这条线索推进在一个总体背景之中,即贾府的由盛而衰,由花柳繁华到树倒猢狲散。全书很少有剧烈的矛盾冲突,一切都隐藏在脉脉温情的面纱之中。全书之中,可以说是“大事件”的有秦可卿之死、贾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黛玉之死、贾府被查抄等等。而从整体而言,构成《红楼梦》情节十分丰满,生机勃勃的“血肉”,是平常的生活画面和生活细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晴雯诀别、宝玉祭晴、黛玉焚稿等华彩篇章,黛玉初入贾府的人情交流和性格碰撞,黛玉和湘云夜深联诗、吟诵“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诗魂”等等精彩细节,好比是由日常生活的细小溪流编织成的江南“水网”,人物性格都化在纵横交错,潺潺作响的生活溪流之中,构成“大观园”的奇妙天地。
再看人物形象。《红楼梦》创造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不同于以往小说中那些善恶、美丑都非常分明的人物形象,写好人不完全是好,写坏人不完全是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平儿等,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都是生气灵动、生机勃勃的性格整体。进入他们的性格世界,我们可以领会到中国小说人物美学塑造的高度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艺术世界,是一个艺术天才“十年辛苦”、血泪凝成的创造性杰作,无论其艺术构思,还是其艺术结构,以及创造出来的独特意象,都体现了中国审美文化的高度成就。从最高雅、最玄妙的艺术直到最低俗、最粗鄙的笑话,以及各种民间的艺术,都在《红楼梦》中投下了身影,为《红楼梦》艺术世界的建构提供了丰厚的营养。漫步“红楼”,美不胜收,《红楼梦》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实而绚烂的美的世界。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清康熙末年,卒于乾隆年间。曹雪芹的一生,从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望族生活开始,到经历革职抄家,家道沦落,最终他过着茅椽蓬牖、绳床瓦灶的贫困生活,晚年十分窘迫。巨大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之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都是血”,终于写出了《红楼梦》这部宏篇巨著。
《红楼梦》通行版本为一百二十回本,一般认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二十回为高鹗所续。按鲁迅的说法,“续书虽亦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续写部分与前八十回在格调上还是有距离的。
徐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