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真的会下蛋吗?
第一堂逻辑课,斯考尔教授让留学生们谈谈自己家乡的奇闻逸事。轮到布罗基,他说:“在我们国家,有些公鸡会下蛋”。同学们都非常好奇,但教授却不感兴趣,他评论道,“公鸡不可能下蛋,如果一只鸡下蛋,它就不是公鸡”。
布罗基很不服气,他搜索到有关新闻。新闻的大意是:桃源的某养鸡场有一只羽毛艳丽、好斗、鸡冠高耸并且喜欢与母鸡纠缠的公鸡,有一天突然像母鸡一样趴在鸡窝里,生了个蛋,且有视频为证。
教授竟然连新闻都不细读就否定道,“我相信的确有这个新闻报道。但是,我仍然说公鸡不可能下蛋,而且从逻辑上说,如果一只鸡下了蛋,它就不可能是公鸡”。
“为什么,您这不是强词夺理吗?”布罗基很不服气。
“当然不是!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公鸡?”
“公鸡不就是具有鲜艳羽毛,漂亮的鸡冠,好斗的鸡吗?”布罗基回答道。
教授笑了笑,看了看布罗基,好像很奇怪他能这样回答,“不对!在逻辑学看来,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外延则是概念所包括的对象。尽管逻辑学不研究公鸡的内涵,但是通过阅读动物学或相关专业知识会知道,公鸡的内涵,即其本质特征在于其生殖系统的特点,而不在于外表。也就是说,公鸡尽管有羽毛鲜艳、长有鸡冠等这些特点,但不表示具有这些特点的就是公鸡。从公鸡这个概念的内涵上讲,公鸡是不可能生蛋的,能够生蛋的就不是公鸡。这则新闻从逻辑上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有一只具有公鸡外表特征而非本质特征的母鸡,被误以为是公鸡,然后这只被误认为是公鸡的母鸡下蛋了。”
“哦,原来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公鸡这个概念的内涵必须是有关其生殖系统的特点?为什么公鸡本质特征就不能是鲜艳的羽毛、高耸的鸡冠呢?这样公鸡不就可以下蛋了?”布罗基继续争论道。
教授尽管觉得很可笑,但仍然耐心地回答:“为公鸡这个概念的内涵换一个本质特征也可以,但这不属于逻辑问题,它是动物学家的研究范畴。由于动物学家们已为公鸡设定了内涵,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个大前提。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语言,不用去深究就知道它们完全不逻辑,或者就是纯粹的文字游戏。”
“是吗?都有哪些呢?”同学们对此都非常感兴趣。
教授环视了全班,不急不慢地说:“例如,一个贫困的富人;一个野蛮的文明人;一个落后的文明国家;好的坏人等,这些语言一般会在某个概念上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例如一个贫困的‘富人’,富人一般意义应当是经济上的富人,可能现在被重新界定为精神上的富人。这样的表述目的一般是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但是在逻辑上这非常有害,它使得概念不再具有明确的内涵。没有明确的内涵,概念便丧失了彼此交流理解的基础,最终导致不逻辑。”
“哦,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争论产生的根源就是因为概念的内涵模糊。”布罗基心里嘀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