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下棋,我是门外汉。
我本以为下棋只是为了消遣,瓜棚花架之下,村夫野老晒着太阳,叼着嘴烟,敲着棋盘,以消永昼。有的人可能宦海呛水,退隐东山,一坪相对,了却残生。自己读书时,偶尔也下下棋,但不精。有时在路边、公园见一群老头,围着看人敲棋对弈,突然会争吵起来,那些看客或青筋暴出,或指手划脚,或香烟灰乱飞,有当局者则自怨自艾,甚觉可怜。可有人却说:“下棋的妙趣就在这里。”我当时也不甚理解,只是一笑而过。随着读书生活的紧张,我也远离了棋弈。
采访戚惊萱
直到退休,我归田养老,当起作家来。至古稀之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与了上海国际象棋小世界俱乐部活动,见他们正在为振兴国际象棋事业而努力,再仔细深入,发现他们的掌门人朱良潮,乃我旧时同事,当年他早早离开了学校,去从事他心爱的国际象棋。此时由朱良潮介绍,我认识了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谢军的领队林峰,名将教练戚惊萱,还有中国国际象棋女队教练张伟达等一批元老级的教练。在采访这几位中国棋坛名宿中,我意识到,鲜花不仅属于英雄,更属于每一个为大业做出过贡献的幕后英雄。
是的,在领奖台上,他们的名字不曾出现过,但人们心中十分清楚,捧奖杯的冠军后面还有多少英雄呢!没有这些无私奉献的幕后英雄,冠军们何以能有这么鲜亮耀眼的光环?光环也许会陪伴冠军们永不褪色,但随着时间的迁移,那些幕后英雄的事迹便会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而被人遗忘。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从小世界俱乐部教练起,扩至上海市及各地的幕后英雄,为他们写传,将国际象棋棋坛中发生过的林林总总的故事,通过采访写成文字汇成书册,留存给棋界后人,让中国棋文化通过他们具体传承延续下去。
这一建议,朱良潮欣然采纳,他嘱我多写写棋坛特有的人物状态,再挖挖棋艺中的内涵,把棋坛幕后英雄的敬业精神写出来,弘扬出去,把他们的事迹载入国际象棋的发展史之中,让大家知道他们是中国国际象棋丰碑中的基石。
起先,考虑到那些名将与其教练的棋缘,我们为书稿起名为《盈盈一水师生情》,取满满清澈之意。不论是同志还是师生,相识相知本是一种缘,而由国际象棋缔结的师生缘,岂不更令人珍惜、令人难忘吗?后按实际采写的诸多内容,李昂女士与我商量,将书名改为《64格世界的建筑师——国际象棋教练风采录》。我欣然接受,以为此题改得好。因为国际象棋棋盘是64格,棋艺作者常以64格来借代国际象棋。教练是国际象棋的园丁,也可以说是国际象棋世界的修建者,他们探索,他们开拓,持续将国际象棋艺术的空间加固,更新,扩展。题目一改,看来更贴近了主题。
我写作的重点,是放在那些资深的老教练上,同时也收纳了如今正战斗在各基层的默默无闻的中青年教练们,将他们在各自大好年华时的辛勤付出记录下来,旨在告诉人们什么叫平凡,什么叫伟大。作为这本书的负责人,弈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暘,兢兢业业地做着联络工作,连续帮我约请多名国际象棋的大咖和教练,让他们接受我的直接采访。我很快成文,并将部分文章投之于上海杂志,例如《谢侠逊和周本根的忘年交》《国际象棋大师戚惊萱的故事》在《档案春秋》发表之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在澳大利亚经商的棋王谢侠逊的外孙张勤康,读后颇有感触地说:“我要回归了,我当继承外公的事业,把国际象棋事业做到澳大利亚去。”朱良潮把这些文章发表到小世界俱乐部已颇有影响的公众微信号和网站上,同样震动不小。其中《散作乾坤香万里》写的是上海教练朱椿舜,他把广东中山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将重病儿童培养成才,开拓了中山的国际象棋事业。该文一经发表,当地领导格外重视,对朱教练夸赞有加,在当地也推起国际象棋又一波热潮。
在大家的努力下,本书历经2年多积累,终于付梓,得与读者见面。国际象棋人物小传毕竟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其技术含量很高,涉及一些专业内容和棋史背景等等,我的表述难免会有不精确之处,这也是我提笔时曾担心的事。好在有国际象棋资深工作者、小世界俱乐部主任、上海文化出版社退休副编审李昂女士协助把关,我这颗悬着的心才得以放下。
本人写过的人物传记很多,书画家,音乐家,工艺家,收藏家等,倒也不乏三百来人。然而写国际象棋这一行业的人物,还属第一次,也不知画眉深浅,只是企盼大家喜欢。
是为序。
王晓君
2019年元月23日
于骋月轩
(王晓君先生,笔名骋月,为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会员,《海派文化》报创刊人、前主编,小世界棋艺俱乐部文化顾问。擅写名家掌故,也写散文随笔。文章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民晚报》《文汇报》,香港《文汇报》以及《欧洲时报》等几十家报刊。著有《花曾识面》《幽兰空谷》《海上摭忆话名人》《斜阳半城》《人情多在回眸》等,计上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