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保护“非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陈东林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与古代的印度、埃及、巴比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当然,四大文明古国并非浪得虚名,而是由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及文化沉淀做支撑的。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闪闪发光的“金锭”。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明古国的“活化石”和“活标本”,每一个“非遗”的诞生、发展与传承的过程,都从一个侧面镌刻着文明古国繁荣的印记。如果一个国家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如美国和俄罗斯那么辽阔和强大,也无缘进入“文明古国”的方阵队列。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文化的强盛和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强调必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自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第五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漫长的文化积淀和发展的历程,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甚至是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遗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将民族的、国家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与有形的世界文化遗产(简称“世遗”)相比,人们对无形的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足。“世遗”就像高山大海令人仰止,而“非遗”则如丘峦溪流容易让人熟视而无睹;“世遗”具有广泛的国际认可度,而有相当多的“非遗”只具有国家层面的认可度。许多“非遗”往往是师徒授受、父子相传、亲友互用的“绝活”,有的则属于平民百姓、贩夫走卒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我第一次与“非遗”的零距离接触,是2004年带女儿参加南京一家文化公司策划的遴选“云锦形象大使”活动,地点在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阅江楼。女儿当时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此次竞争相当激烈,最后女儿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云锦形象大使”。当时,“非遗”并不为普通大众所知,我带女儿参赛,也不知道这次比赛是为了南京云锦申报“非遗”做准备。五年之后,南京云锦申报成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世事沧桑,春秋代序。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一方面快速积累着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另一方面又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产生破坏。现在,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文化遗产(包括“世遗”和“非遗”)的保护日益重视,道理很简单: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消失就将不复存在。因此,“非遗”的保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并且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大国来说,任务艰巨;特别是对于那些濒临消失的“非遗”品种进行保护,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由于保护“非遗”涉及的方面特别广泛,仅靠政府部门来推动是不够的,需要全体国民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这就需要一本能够把“非遗”问题讲清、讲透的学术性著作,让人们从更高的层次进一步认识“非遗”的价值,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著作,涉及的内容包括“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有关“非遗”的法律制度、“非遗”的教育传承以及开发利用等。我曾经专门查阅了有关“非遗”的书籍,总的情况是普及性的和介绍性的书籍居多,学术性的著作极少。像这样系统全面地论述“非遗”的学术性专著则是少而又少。当前,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书的价值和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本书有五个特点:第一,从国际视野来研究“非遗”,强调必须对“非遗”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第二,从法律层面来研究“非遗”,对“非遗”的保护加以制度化、法律化;第三,从国家战略层面,将“非遗”与“一带一路”倡议联系起来研究,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开发利用;第四,立足现实、注重长远,特别是提出将“非遗”列入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让“非遗”进入大学课堂,这更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一种考量;第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作者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能增加读者对“非遗”的感性认识,形成更直观的了解。

本书作者林青老师是福州大学的一位老师。她是一位年轻、严谨、勤奋的学者,多年呕心沥血,搜罗“非遗”方面的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有时,她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实证材料,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不辞辛劳,亲自深入第一线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这些工作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她还特别注重学术的精深与严谨,对大量“非遗”资料含英咀华、取精用宏,提升了本书的学术档次与学术质量。

目前,我国非常注重对“非遗”的保护,国家出台了许多措施,不仅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扩充了列入国家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使这个队伍更加庞大,体现了一个文明古国对自己悠久文化的负责态度。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关系到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愿本书的出版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非遗”保护的行列,为民族文化的复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最后,特别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是他们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和关怀,使得本书能够顺利问世,进入读者的视野。

陈东林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

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