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地宫珍宝传奇

大家都知道,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他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着皇权的威严,他所使用的东西,理所当然应当是最精美的。天下的能工巧匠、设计师都统统被征召来为皇帝服务,所制造的产品是不需要考虑成本,完全没有投入、产出的考核。正所谓不计成本,只求最好,所以,在地下陪伴帝王灵魂的随葬品,所体现的科技水平也就当然是其他等级墓葬无法媲美的。

文献对秦陵地宫究竟埋藏了什么,有很多种说法。

司马迁《史记》中说秦陵“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没见过的,稀有的,这些琳琅满目的随葬品,确实容易引起人们好奇的欲望。

《汉书·楚元王传》中说秦始皇陵地宫:“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史记》还只是说地宫里埋藏了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汉书》里进一步细化,描述到细节,这里的用黄金做的大雁,就是后代《太平广记》里黄金大雁从陵墓里飞出来,飞呀飞,一直飞到越南中部这个故事的渊源。

中国古代丧葬观最主要的理念就是事死如生、视亡如存。陵墓里的一切仿照生前的模式、种类、规格、位置进行设计布局,“奇器珍怪,徙臧满之”,本身就已经说明了秦陵地宫中的随葬品是极为丰富的,只有你想不到的,中原传统的高等级、与千古一帝相匹配的各类器物自不在话下,金银,青铜,玉石,其他的陶、木、竹、漆器以及各种丝织品肯定少不了;装载秦始皇尸体的棺椁肯定是华丽无比的,秦始皇那么喜欢读书,肯定也会在地宫随葬大量的书籍。这时候,中西文化交流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来自异域的奇器珍怪也一定会有。

《史记》里说,秦始皇的棺椁是用青铜制造的。考古发现的古代棺椁不外乎木质的,石质的,从没有见过青铜质的。但从下面我们说的铜车马的事情看,秦始皇用青铜做棺椁,可能并不意外。从我们已经知道的先秦青铜器物的造型、纹饰来设想一下,秦始皇的青铜棺椁,他的形态是什么样的?棺椁里外的纹饰是什么图案,蕴涵着什么意图?

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地宫西侧,发掘出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的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制作工艺之精湛,举世罕见,可谓是“青铜之冠”。地宫外侧出土了如此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的丰富、精致程度,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与秦始皇时期相差不远的陵墓来推测一下。

西汉,也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就是汉武帝。这位做了54年皇帝,修了53年陵墓的武帝,他的茂陵,也是一个地下珍宝库,为什么这么说呢?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充山陵”,营造帝王坟墓,以至于后来赤眉起义军盗掘茂陵的时候,传说盗掘了几十天,陵墓中的宝贝几乎还没有减少一半。这个记载估计有夸张的成分。

考古发现也证明,汉武帝茂陵的外藏坑有400座,这里面也曾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茂陵没有发掘,但它的一个陪葬墓的陪葬坑被发现,这个陪葬墓的主人是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里边出土了汗血宝马形态的鎏金铜马,这个鎏金铜马,通高62厘米,长76厘米,昂头直立,口微张,双耳竖起,气势轩昂,肌肉和筋骨的雕刻符合解剖比例;朴实稳重,英姿飒爽,让人不禁想到它在战场上来无踪去无影的姿态。还出土一件鎏金银铜熏炉,通高58厘米,博山造型精致,整体设计巧妙,柄上端有蟠龙3条,承托着炉盘,外侧刻有铭文。总共有11件器物上都有“阳信家”的铭文,说明它的主人就是武帝的姐姐。

秦陵陪葬坑出土彩绘铜车马

茂陵陪葬坑内的鎏金银铜熏炉

茂陵陪葬坑内的鎏金铜马

仅仅是一个公主的墓葬就出土了如此精彩的鎏金文物。像以养马、爱马起家的秦国,除了已经发现的铜车马之外,这样精致的金马也应该会埋藏在秦始皇陵地宫中吧。

秦始皇陵地宫里还有哪些奇珍异宝呢?有没有金缕玉衣随葬呢?

《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也就是说,西汉帝王死后穿的是金缕玉衣下葬。什么是金缕玉衣呢?就是西汉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用玉片连缀而成的殓服,用金银铜线编缀,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这个玉衣不是随便穿的,是有制度规定的。它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以金线编缀,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缀,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满城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崖洞墓,据考证,墓主是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夫人窦绾,这里面就出土了文献中所记载的金缕玉衣。其中,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根据这一发现,加上汉承秦制的影响,我们推测,秦始皇很可能也穿着这样精美的金缕玉衣。为什么这么说呢?

秦陵铠甲坑全貌图

1998年,我们在秦始皇陵的东南侧发现一座陪葬坑,我们称它为铠甲坑,它的面积和最著名的兵马俑一号坑差不多,兵马俑一号坑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这个坑将近一万四千平方米,像绝大多数的陪葬坑一样,这个坑也在当年被人为破坏,然后又经大火焚烧,我们在发掘过程中,从上到下层层散布着大量的红烧土,木炭,还有一些规整的不明就里的青石片,不知道是什么器物,做什么用途的。从通过勘探发现陪葬坑,到开始发掘,一直发掘到陪葬坑的底部,这种疑惑,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期间,我们也做过各种推测,后来证明我们的推测都是错的。发掘清理到底部时,清理掉这些有规律、但凌乱分布的青石片上面的土,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用青石片加工而成的“铜缕石衣”,就是用青石片做成铠甲甲片,然后再用铜丝编缀起来,这些密密麻麻的石片,组成一件件铠甲和头盔,修复后我们一看,和汉代的金缕玉衣完全一样。既然西汉皇帝、皇后用金缕玉衣,这里也发现了铜缕石衣,那秦始皇的尸体上,穿着一件金缕玉衣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而且,这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金缕玉衣。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

说到了秦陵地宫,这里还得向大家说一个有趣的物件。在非常火热的一些盗墓题材的影视剧里,墓穴深处或者墓道两侧往往有一盏或者多盏不灭的长明灯。

那秦陵地宫有没有长明灯呢?

答案是,有。司马迁说秦陵地宫“人鱼膏为烛”

这就肯定了地宫里面是有灯的。所谓的“膏”,就是油脂,这个“人鱼”是指什么呢?是传说中海洋深处的美人鱼吗?不是,可能是母鲸鱼,也可能是娃娃鱼,鲸鱼体长、肉美、脂肪多,秦始皇曾经派人在海上射杀过的大鱼,很有可能是鲸鱼。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推算,用鲸鱼制作的蜡烛,燃烧一小时大概需要8克,1立方米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这也可能是用“人鱼膏”做蜡烛的原因。不过啊,在地宫中,要使蜡烛在逐渐缺氧的条件下成为长明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影视剧中出现的长明灯,更是臆想推测出来的场景。

正因为秦陵地宫的事迹隐而不露,使人们对记载地宫的文献充满了无限遐想和猜测。但在司马迁对地宫的这段记载中,有句话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也就是说秦陵地宫顶部应该是有一张二十八星宿图。

其实,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测天文星象,判断方位,制定日历的理论和计算技术非常有名,后代人很羡慕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就是这个意思。二十八星宿的概念到秦代已经非常成熟,此前的文献也多有记载,所以,秦陵地宫主宫室顶部完全可能有比较精确的天文星宿图像。

结合我们前面说过的二十八宿天文星图的考古发现,大概也能想象得到秦陵顶部的图案构造,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方形的地宫结构,顶部绘制有圆形的天文星象图,一方一圆结合在一起,如同秦始皇发明的半两钱,把天圆地方的理念也一同带入地下,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当然,说了这么多,有朋友肯定想,秦陵地宫奇特的结构、复杂的建造以及宏伟壮阔的建筑,反映出了秦始皇好大喜功和贪婪的性格,他是想把生前拥有的一切东西都带到地下。真的是这样吗?或者说真的仅仅是这样的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