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黑格尔论“有”“无”
“Das Sein ist Nichts”, “有即是无”。一般的说,空洞之有即无,有无之合即变,但其意义还欠明了。且此命题表面上与常识和形式逻辑都不合。不过黑格尔以为在常识上,说有即是无,倒是一种哲学训练,因为非这样,我们不能超脱世俗的区别与执着。懂得有即是无的道理,亦可以知道荣辱得失成败的差别,均无足重视。而哲学即教人以超脱此世俗琐碎的区别。但有即是无决不单单在修养上应用而已,此理论本身实是有待说明的。天地间之至理,不仅有即无,无亦即是有。此可用老子的理论来解释:“当其无,有室之用,当其无,有车之用。”至少“有”和“无”有同等的功用或价值。所谓“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儌”, “有”可观其现象,“无”可观其妙谛。从另一观点来看有等于无即指无否定有。就无能否定有而言,无还是有。无又可看成为理想方面的东西,有是现实方面的东西。故有即是无,即包含有理想否定现实,思想否定存在的意思。我们可以说重理想者为唯心论,重存在者为实在论,在此意义上,唯心论否定了实在论。就存在方面说,存在不经思想的否定,就不能成其为存在,故思想否定存在,实际是把存在提高了。就思想方面说,知有中有无、无中有有便是破除执着。而黑格尔之论有无即所以破除实在论之形式思想的执着。
但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绝非混淆名词,以有为无,以无为有;只是说有中有无,无中有有。王阳明曰:“有而未尝有,是真有也,无而未尝无,是真无也。”亦即谓真无等于真有。惟王阳明所说似只指太极或理或道。黑格尔所谓有无合一,则是指变易而言。再依克朗纳之说,则黑格尔之“有”,相当于感官条件,而“无”则相当于康德之先天条件。故有无之关系相当于材料与先天条件或形式之关系。有受无的规定。先天条件表面上好像无,实际上是构成经验之条件的有。而经验之有,实含有先天条件之无在内。有无关系更深一层的说法,是认“无”使“有”成问题。无考问有的来源。在无看来,有实际上是被主体所建立的。以善恶言,恶使善成为问题。回到黑格尔理则学本身,有即是当下的存在,无是表面上不存在的思想或抽象的概念,存在通过了表面上不存在的思想概念,存在之本性乃显,此是理性的作用,即有无之合。故我们可以译Doctrine of Being为论有,译Doctrine of Essence为论无,译Doctrine of Notion为论有无之合。只有理性超脱了感性、知性的执着。再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论,从感觉出发,所得只是无名之朴,此无名之朴相当于空洞的存在,当下的见闻,赤裸裸的见闻,实是最虚妄不实,最具体,也最抽象。因为没有经过理智的系统去把握,当前的一切现象就毫无意义。譬如人类学家及地质学家在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的牙齿,因为有了牙齿以外的知识学问或理智系统,故发现此北京猿人意义重大。若此牙为农夫发现,则只是一空虚的当下而已,由此可见,有无合一的主要意义是思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