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非常饱满>
其实,不管是成人文学还是儿童文学,也不管是儿童文学中的童话还是小说,都很需要想象。可以说只要是文学创作,都不能没有想象,否则就是纪实文学或是新闻报导了。如果问什么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天分,或者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需要具备哪些特质,我觉得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想象力,优秀的作家总是才思敏捷,甚至可以说经常会有些奇思妙想(虽然他并不见得经常写童话);另一个则是同理心,能够尽可能地去理解不同性格的人,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会有那么多不同的看法,不会坚持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要从事童话创作,更需要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因为,童话这个文体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超脱现实”,所以在故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一些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者根本不可能见到的人、事、物。想象力饱满的童话,读起来总是会让人感到非常痛快、非常过瘾,甚至会有一种拍案叫绝之感。而相反的,如果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让人产生“味同嚼蜡”之感的童话,其中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缺乏想象力。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英国作家J.K.罗琳从小就是一个很喜欢看书的小书虫,也很喜欢编故事,她在不到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常常编故事给比她小两岁的黛安娜听。J.K.罗琳编的故事常常都是以同一句话作为开场白:“有一天,黛安娜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兔子洞……”结尾则往往都是这一句:“兔子洞里的小兔子们,非常客气、非常热情地喂黛安娜吃草莓,黛安娜在兔子洞里玩得非常愉快。”至于中间呢?则几乎每一次都不一样。
这样的故事架构明显有着《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色彩。《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第一章的篇名就叫作“掉进兔子洞”,那只一直看表、一直念叨自己要迟到的兔子在开场第二段就出现了:
爱丽丝挨着她的姐姐坐在河边,由于无事可干,开始觉得无聊。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瞧了一两眼,可是书上既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觉得:“一本书既没有图画,又没有对话,那有什么用处呢?”
因此她在自己心里琢磨着(她尽可能这么做,因为这炎热的天气把她弄得昏昏欲睡、呆头呆脑),编一个雏菊花环的乐趣,是不是值得她不怕麻烦。爱丽丝爬起身来,去一朵一朵地采摘雏菊。这时候,突然有一只粉红眼睛的大白兔跑到她跟前来。
我们不知道爱丽丝是在什么时候进入梦乡的,也许是在她考虑要不要编一个雏菊花环的时候,或是在她由于无事可干而觉得无聊的时候,但无论如何,当兔子出现的时候,梦游仙境已经拉开了序幕,节奏可以说非常明快,简直一点废话也没有。
全书结束的时候同样非常简洁:
……此话一出,整副扑克牌便腾空而起,再纷纷飘落到她身上来。她发出短短一声尖叫,半是惊恐,半是愤怒,同时试图把那些扑克牌赶开,却发现自己正睡在河岸边,头正枕在她姐姐的腿上,姐姐正在把一些从树上纷纷飘落的枯叶轻轻掸开。
“醒醒呀,亲爱的爱丽丝!”姐姐说,“哎呀,你睡了多久了啊!”
“哦,我做了一场多么稀奇古怪的梦呀!”爱丽丝说。于是,她尽自己记忆所及,把在梦中那些奇妙的经历全部都讲给姐姐听……等她讲完了,姐姐亲亲她,说:“亲爱的,那确实是一场奇怪的梦,不过,现在我们该回到屋里去吃茶点了,我们可能得用跑的了,因为时候已经不早啦。”
爱丽丝很听话,站起来便跑,一边跑,一边还在想,刚才那场梦是多么美妙的梦啊……
爱丽丝醒了以后,不到一千字,全书就结束了。这本书,在如此简洁的一头一尾之间,全是爱丽丝在梦中一连串稀奇古怪的经历,充满了丰富饱满的想象力,譬如爱丽丝喝了一瓶饮料就忽然变小、吃一口蛋糕又忽然变大,她还遇到了会逐渐隐身、最后只剩下一个笑容的柴郡猫,喜欢出谜语的制帽匠,动辄就大发雷霆的红心皇后等等,都是非常经典的段落。
《爱丽丝梦游仙境》在整个童话发展史上是一本相当重要的书,《大英百科全书》对它的解说是:“这本书并不企图改造什么,它所有的只是欢乐。”
这本书,是想象力的一大解放,实在是值得好好地欣赏欣赏。
《西游记》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童话,这部作品出现在16世纪,距今已经400多年,但仍历久不衰,主要就是因为其中的幻想实在是太精彩了。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约1504—1582)是明朝人,他以唐朝名僧玄奘去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以及许多有关玄奘的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等作为基础,再加入自己新的想象和创意,完成了这部千古奇书。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当时是隋朝末年。对于吴承恩来说,玄奘已经是数百年前的古人了。玄奘从小就对佛学具有浓厚的兴趣,10岁就出家了。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河南偃师县东南,唐朝统一以后,为了钻研佛学,他千里迢迢来到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后来,因为有感于汉文的佛学典籍实在太少,即使是当时的文化中心长安,也不能满足他旺盛的求知欲,于是就在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的春天,29岁的玄奘毅然展开前往天竺取经的壮举。他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前往天竺,行程长达万里,十几年以后,用20匹马一共驼回657部佛学典籍!
综观玄奘传奇的一生,实在是太特别了,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冒险家,也是一个伟大的佛学家和翻译家(他精通汉语和梵语,带回来的佛学典籍的翻译工作全是在他主导之下完成的),因此不仅史书上(譬如《旧唐书》)早就为玄奘重重地记上了一笔,在唐朝以后,玄奘的故事还很快成了民间传说,开始广泛地在民间传播。接下来,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譬如晚唐、五代的壁画,宋、金、元的戏文和杂剧等也开始纷纷从玄奘的故事中取材,渐渐地,玄奘的故事就出现了更戏剧化、更神话的色彩。
“孙悟空”这个角色并不是吴承恩的发明,在说话艺术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中就已出现过类似的人物。应该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综合了过去几百年间所有有关玄奘的民间传说,然后又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天赋,不仅做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集大成的工作,也更好地突出了几个虚构出来的角色,特别是“孙悟空”的形象。
吴承恩的《西游记》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那就是孙悟空出世的故事、唐僧出世的故事以及取经的故事,前两个部分都是为了第三个取经的部分做准备。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个有关孙悟空出世的故事一共有七回,从孙悟空在花果山出世写到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等待取经人,十分精彩,不仅想象力极为丰富,感情也非常饱满,值得一读再读。
>元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