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几何图形的作图
2.1.1 直线段的等分
任意等分直线段的方法如图2-1所示(如将线段AB四等分)。
图2-1 等分线段
作图步骤:
① 过线段的端点A(或B)做任一直线AC;
② 在直线AC上,以任意长度为单位截取4个等分点,得1、2、3、4;
③ 连点B、4;
④ 过AC上各等分点作B4的平行线与AB相交,其交点即为所求的等分点。
2.1.2 作直线的垂线
2.1.2.1 作直线的垂直平分线
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如图2-2所示。
图2-2 作中垂线
作图步骤:
① 分别以线段的端点A,B为圆心,取R>AB/2为半径,作两圆弧相交于M、N;
② 连接M、N,MN即为所求的垂直平分线。
2.1.2.2 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过直线AB外一点M作直线AB的垂线,如图2-3所示。
图2-3 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方法1,如图2-3(a)所示。
作图步骤:
① 过点M作任意直线与已知直线AB相交于点C;
② 以MC的中点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与AB相交于点N;
③ 连接M、N,MN即为所求的垂线。
方法2,如图2-3(b)所示。
作图步骤:
① 以点M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与AB相交于点C、D;
② 作CD的垂直平分线NM,即为所求的垂线。
2.1.2.3 过直线内一点作垂线
过直线AB上已知点M作该直线的垂线,如图2-4所示。
图2-4 过直线内一点作垂线
方法1,如图2-4(a)所示。
作图步骤:
① 以直线外任意一点O为圆心,OM为半径作圆,与直线相交于点C;
② 连接O、C并延长,与圆相交于N;
③ 连接M、N,MN即为所求的垂线。
方法2,如图2-4(b)所示。
作图步骤:
① 以点M为圆心,取任意长为半径作半圆,与AB相交于点C和D;
② 作CD的垂直平分线MN,即为所求垂线。
2.1.3 作直线的平行线
2.1.3.1 按已知距离作平行线
已知距离S,作直线平行于AB,且与AB距离为S,如图2-5所示。
图2-5 按已知距离作平行线
作图步骤:
① 在直线AB上取任意两点M、N,过M和N分别作AB垂线(作法如图2-4);
② 在两垂线上分别截取长度MT1=NT2=S;
③ 连接T1、T2,T1T2即为所求直线。
2.1.3.2 过直线外一点作平行线
过直线外任意一点C,作AB的平行线CD,如图2-6所示。
图2-6 过直线外一点作平行线
作图步骤:
① 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M,以M为圆心,MC为半径作弧R1,与AB交于点N;
② 以点C为圆心,MC为半径作弧R2,与AB交于点M;
③ 以M为圆心,NC为半径作弧R,与弧R2交于点D;
④ 连接C、D,CD即为所求直线。
2.1.4 圆及圆弧的作图
2.1.4.1 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已知A、B、C三点,作过此三点的圆,如图2-7所示。
图2-7 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作图步骤:
① 分别连接A、B和B、C;
② 分别作AB、BC两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O,即为所求圆圆心,且OA=OB=OC;
③ 以O为圆心,OA(或OB或OC)为半径作圆,此圆即为所求。
2.1.4.2 作已知圆弧的圆心
已知圆弧,求其圆心O,如图2-8所示。
图2-8 作已知圆弧的圆心
作图步骤:
① 在上任作两条弦AB和BC;
② 作AB、BC两弦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O即为所求的圆心。
2.1.4.3 作圆周展开长度(近似作图)
已知圆,求作展开长度L,如图2-9所示。
图2-9 作圆周展开长度(近似作图)
作图步骤:
① 在圆上取点A及M,并使OA⊥OM;
② 作MNOA,并使MN=3d(d为圆的直径);
③ 以A为圆心,AO为半径作弧交圆于点B;
④ 过B作MN的平行线,与OM的延长线相交于点K;
⑤ KN长度即为该圆周的近似展开长度L。
2.1.4.4 按已知圆周的展开长度作其半径(近似作图)
已知圆周的展开长度L,用作图法求圆的半径R,如图2-10所示。
图2-10 按已知圆周的展开长度作其半径
作图步骤:
① 取AB=L,并在AB上作点C,使AC=AB;
② 作AD⊥AB;
③ 作∠BAD的角平分线AF;
④ 以C为圆心,CB为半径作弧,交AF于点K;
⑤ 作KEAB,AE长度即为所求圆的半径R。
2.1.4.5 作已知圆弧的展开长度(近似作图)
已知圆弧,O为其圆心,作其展开长度,如图2-11所示。
图2-11 作已知圆弧的展开长度
作图步骤:
① 作已知圆弧所对应的弦AB;
② 在AB线上的反向延长线上取AC=AB;
③ 以C为圆心,CB为半径作弧;
④ 过点A作OA的垂线与弧相交于E,AE长度即为圆弧的近似展开长度。
2.1.4.6 已知圆弧的展开长度及半径作圆弧(近似作图)
已知圆弧的展开长度L及半径R,求作圆弧,如图2-12所示。
图2-12 按圆弧的展开长度及半径作圆弧
作图步骤:
① 以任一点O为圆心,R为半径,作弧;
② 过点A作OA的垂线AC使其长度等于展开长度L;
③ 在AC上取点D,使AD=AC;
④ 以D为圆心,DC为半径作弧,交于点B,弧即为所求。
2.1.4.7 圆弧的等分
已知圆弧,用作图法将四等分,如图2-13所示。
图2-13 圆弧的等分
作图步骤:
① 先作出圆弧的展开长度线AC(参考图2-11);
② 四等分线段AC;
③ 画出各段等分展开长度所对应的弧长(参考图2-12)。
2.1.5 直线与圆弧连接
2.1.5.1 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
已知圆上一点A,过点A作该圆的切线,如图2-14所示。
图2-14 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
作图步骤:
① 连接圆心O和切点A;
② 作OA的垂直平分线;
③ 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O1(不在OA上),以O1为圆心、O1A为半径作半圆,交OO1的延长线于点B;
④ 连A、B两点,AB即为所求的切线。
2.1.5.2 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已知圆外一点A,过点A作该圆的切线,如图2-15所示。
图2-15 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作图步骤:
① 作点A与圆心O的连线;
② 以OA的中点O1为圆心,OO1为半径作弧,与已知圆相交于点C1、C2;
③ 分别连接点A、C1和点A、C2,AC1和AC2即为所求切线。
2.1.5.3 作两圆的公切线
(1)已知圆O1和圆O2,求作同侧公切线
如图2-16所示,作图步骤:
图2-16 作同侧公切线
① 以O2为圆心,R2-R1为半径作辅助圆;
② 过O1作辅助圆的切线O1C;
③ 连接O2C并延长,使与圆O2交于C2;
④ 作O1C1O2C2,连接C1、C2,C1C2即为所求的公切线。
(2)已知圆O1和圆O2,求作异侧公切线
如图2-17所示,作图步骤:
图2-17 作异侧公切线
① 以O1O2为直径作辅助圆;
② 以O2为圆心,R2+R1为半径作弧,与辅助圆相交于点K;
③ 连O2K与圆O2相交于C2;
④ 作O1C1O2C2,连接C1、C2,C1C2即为所求的公切线。
2.1.5.4 圆弧连接两已知直线
用半径为R的圆弧连接两已知直线AB和CD,如图2-18所示。
图2-18 圆弧连接两已知直线
作图步骤:
① 分别作与两已知直线AB、CD相距为R的平行线L1,L2,相交于点O,点O即半径为R的连接弧的圆心;
② 过点O分别作AB及CD垂线,垂足为K1和K2,即为切点;
③ 以O为圆心,R为半径,自点K1至K2画圆弧,即为所求圆弧。
2.1.5.5 圆弧连接已知直线和圆弧
用半径为R的圆弧连接已知直线AB和圆弧(半径R1),如图2-19所示。
图2-19 圆弧连接已知直线和圆弧
作图步骤:
① 作与已知直线AB相距为R的平行线MN,以已知圆弧(半径R1)的圆心O1为圆心,R1+R(外切时)或∣R1-R∣(内切时)为半径画弧,与L交于点O,点O即半径为R的连接弧的圆心;
② 以点O为圆心,作AB的垂线,垂足为K2;再作两圆心连线OO1(外切时)或两圆心连线OO1的延长线(内切时),与已知圆弧(半径R1)相交于点K1,则K1、K2即为切点;
③ 以O为圆心,R为半径,自点K1至K2画圆弧,即为所求圆弧。
2.1.6 圆弧与圆弧连接
2.1.6.1 圆弧与两已知圆相切
(1)作半径为R的圆弧,与两已知圆O1、O2内切
如图2-20所示,作图步骤:
图2-20 圆弧与两已知圆相内切
① 分别以点O1、O2为圆心,以R-R1和R-R2为半径作圆弧,两弧相交于O,点O即为所求圆弧的圆心;
② 连线OO1和OO2,分别与两已知圆相交于T1,T2,即为切点。
(2)作半径为R的圆弧,与已知圆O1、O2外切
如图2-21所示,作图步骤:
图2-21 圆弧与两已知圆相外切
① 分别以点O1、O2为圆心,以R+R1和R+R2为半径作圆弧,两弧相交于点O,点O即为所求圆弧的圆心;
② 连线OO1和OO2,分别与两已知圆相交于T1,T2,点T1,T2即为切点。
(3)作半径为R圆弧,与已知圆O1内切,与已知圆O2外切
如图2-22所示,作图步骤:
图2-22 圆弧与两已知圆内外切
① 以O1为圆心,R-R1为半径作弧,以O2为圆心,R+R2为半径作弧,两弧交点O即为所求圆弧的圆心;
② 连线OO1和OO2,分别与两已知圆相交于T1,T2,即为切点。
2.1.6.2 作圆与三同径已知圆相切
已知圆O1、O2、O3,半径R相等,求作圆O与三圆相切,如图2-23所示。
图2-23 作圆与三同径已知圆相切
作图步骤:
① 作三已知圆的圆心连线O1O2、O2O3、O3O1;
② 作O1O2、O2O3、O3O1中任意两直线的垂直平分线;
③ 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O即为公切圆的圆心,内公切圆半径为OO1-R,外公切圆半径为OO1+R。
2.1.6.3 作圆与三异径已知圆相切
已知圆O1、O2、O3,半径不等,求作圆O与三圆外切,如图2-24所示。
图2-24 作圆与三异径已知圆相切
作图步骤:
① 圆O1、O2、O3半径分别为R1、R2、R3,以点O2、O3为圆心,R2-R1和R3-R1为半径,分别作两个辅助圆;
② 作两辅助圆的同侧外公切线,切点为T2,T3;
③ T2T3与O2O3相交于点A;
④ 过O1、T2,T3三点作辅助圆S,与AO1相交于点B;
⑤ 作O1B中垂线,并在中垂线上任取一点X,以点X为圆心,XB为半径作圆,交圆O3于点E、F,连接E、F并延长,交AO1于点C;
⑥ 过点C作直线与O3辅助圆相切于D;
⑦ 过B、D、O1三点作辅助圆,圆心即为点O;
⑧ 以O为圆心,OD+R1为半径作圆,即为所求。
2.1.6.4 圆弧连接综合作图
(1)过圆外一点作弧与已知圆相切于定点
过圆外一点A作弧与已知圆相切于点B,如图2-25所示。
图2-25 作弧与已知圆相切于定点
作图步骤:
① 作A、B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② 连接点O、B并延长,与AB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O1,点O1即所求相切圆弧的圆心,半径R=O1B=O1A。
(2)过圆外两点作弧与已知圆相切
过圆外两点A和B作圆弧与已知圆相切,如图2-26所示。
图2-26 过圆外两点A和B作圆弧与已知圆相切
作图步骤:
① 连接A、B,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S,以点S为圆心(点S不在AB上),以SA=SB为半径作弧,与已知圆O相交于点M和点N;
② 连接点M、N,MN与AB相交于点C;
③ 过点C作已知圆O的切线,切点为T1和T2;
④ 作直线OT1和OT2,与AB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O1和O2;O1、O2即为所求圆弧圆心的两个解,半径分别为O1T1及O2T2。
(3)作圆弧与已知直线及已知圆相切
作半径为R的圆弧与已知直线l及已知圆O1外切,如图2-27所示。
图2-27 作圆弧与已知直线及已知圆相切
作图步骤:
① 以点O1为圆心,R1+R为半径作辅助圆;
② 作直线l1l,其距离为半径R;
③ l1与辅助圆交于点A和点B,点A和点B即为所求相切圆弧的圆心。
(4)过两已知点作圆与已知直线相切
过A、B两点作圆与已知线l相切,如图2-28所示。
图2-28 过两已知点作圆与已知直线相切
作图步骤:
① 连接点A、B,作AB的中垂线l';
② 在线l'上任取一点C(不在AB上),以点C为圆心,CA=CB为半径作圆;
③ AB延长线与l相交于点G,过点G作直线与辅助圆相切于T;
④ 以G为圆心,GT为半径作弧,交l于点D;
⑤ 过点D作l的垂线,交l'于点O,点O即为所求圆的圆心。
(5)过已知点作圆与两相交直线相切
过点A作圆与相交两直线l1、l2相切,如图2-29所示。
图2-29 过点作圆与两相交直线相切
作图步骤:
① 作两相交直线l1及l2的角平分线l';
② 作点A关于l'的对称点A';
③ 在l'上取一点C,以点C为圆心、CA=CA'为半径作辅助圆;
④ 连接点A、A'并延长,交l2于点K,过点K作辅助圆的切线KT,切点为T;
⑤ 以点K为圆心,KT为半径作弧,交l2于点D;
⑥ 过点D作l2的垂线,交l'于O。点O及为所求圆的圆心。
(6)过已知点作圆与已知直线及圆相切
过已知点A作圆与直线l及圆O相切,如图2-30所示。
图2-30 过点作圆与已知直线及圆相切
作图步骤:
① 过圆心O作l的垂线,垂足为P,OP与圆O相交于点B、C;
② 过点A、B、P作辅助圆S,与CA相交于点A';
③ 延长CA交l于点K,过点K作辅助圆S的切线,切点为T;
④ 以点K为圆心,KT为半径作弧,交l于点D;
⑤ 过点D作l的垂线与线段AA'的中垂线相交于点O',点O'即为所求圆心。
(7)作圆与已知圆及两相交直线相切
作圆与两相交直线l1、l2和圆O都相切,如图2-31所示。
图2-31 作圆与已知圆及两相交直线相切
作图步骤:
① 作直线m1、m2分别平行已知直线l1、l2,其距离为已知圆O的半径R;
② 作l1及l2的角平分线l3;
③ 过圆心O作l3的垂线,与m1相交于点A;
④ 在l3上任取一点C,以C为圆心,CO为半径作辅助圆;
⑤ 过点A作直线与辅助圆相切于T;
⑥ 以点A为圆心,AT为半径作弧,交m1于点D;
⑦ 作线段OD的垂直平分线,交l3于点O',O'即为所求圆心。
2.1.7 角
2.1.7.1 角等分线
已知∠AOB=θ,作角等分线OE,如图2-32所示。
图2-32 角等分线
作图步骤:
① 以顶点O为圆心,取任意半径R作弧,与角的两边相交于点C、D;
② 分别以点C、D为圆心,R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E;
③ 连接OE,即为∠AOB的等分线。
2.1.7.2 作30°角及60°角
作∠AOC=30°,∠BOC=60°,如图2-33所示。
图2-33 30°角和60°角
作图步骤:
① 过O点作直角;
② 以点O为圆心,取任意半径R作弧,与直角的两边相交于点A、B;
③ 以点B为圆心,R为半径作弧,与弧交于点C,则∠AOC=30°,∠BOC=60°。(或者30°角也可以用等分60°角的方法作图,如图∠COD=∠BOD=30°。)
2.1.7.3 作15°角、45°角及75°角
作∠BOC=15°,∠AOE=45°,∠COA=75°,如图2-34所示。
图2-34 15°角、45°角及75°角
作图步骤:
① 将直角AOB分为∠BOD=30°和∠AOD=60°;
② 等分30°角为∠BOC=∠COD=15°;
③ 截取=,得∠AOE=45°;
④ ∠COA=75°。
2.1.8 正多边形
2.1.8.1 正三角形
(1)已知边长L,作正三角形
如图2-35(a)所示,作图步骤:
图2-35 正三角形
① 作直线AB等于边长L;
② 分别以点A、B为圆心,边长L为半径,作两弧相交于点C;
③ △ABC即为所求。
(2)作已知圆的内接正三角形,圆半径为R
如图2-35(b)所示,作图步骤:
① 以圆的直径端点C为圆心,R为半径作弧,与圆相交于点A、B;
② 连接A、B、C三点即为所求的正三角形。
2.1.8.2 正四边形
(1)已知边长L,作正四边形
如图2-36(a)所示,作图步骤:
图2-36 正四边形
① 作直线AB等于边长L;
② 过点A作垂线,并以点A为圆心、边长L为半径作弧,与垂线相交于点D;
③ 分别以D、B为圆心,L为半径作两弧相交于C,四边形ABCD即为所求。
(2)作已知圆的内接正四边形
如图2-36(b)所示,作图步骤:
作四个象限角的角平分线与圆周相交于A、B、C、D四点,四边形ABCD即为所求。
2.1.8.3 正五边形
(1)已知边长L,作正五边形
如图2-37(a)所示,作图步骤:
图2-37 正五边形
① 作直线AB等于边长L;
② 分别以点A、B为圆心,线段AB长为半径作弧,交点为N;
③ 连接N和AB中点M,在MN延长线上取D点,使ND=AB;
④ 以点D为圆心,AB为半径作弧,交前两段弧于点C、E,连接A、B、C、D、E,ABCDE即为所求。
(2)作已知圆的内接正五边形,近似作图
如图2-37(b)所示,作图步骤:
① 在已知圆中取半径ON的中点F;
② 以点F为圆心,FA为半径作弧与OM交于点G;
③ 以点A为圆心,AG为半径作弧与圆相交于点B、E,AB即为正五边形的近似边长;
④ 分别以点B、E为圆心,AB长为半径作弧,交圆于C、D,依次连接A、B、C、D、E,得正五边形。
2.1.8.4 正六边形
作已知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如图2-38所示。
图2-38 正六边形
作图步骤:
以已知圆的直径两端点A,D为圆心,以OA、OD为半径作弧,与圆相交于点B、F、C、E四点,ABCDEF即为所求正六边形。
2.1.8.5 正n边形
作已知圆O的内接正n边形,近似作图,如图2-39所示。
图2-39 正七边形
作图步骤:
① 将铅垂直径分为n等份(图中n=7);
② 以点A为圆心,以AK(圆O的直径)为半径画弧,与水平直径延长线相交于点M,N;
③ 由点M和N分别与偶数(或奇数)点连线,并与圆O相交于点G、F、E、B、C、D;
④ 连接点A、B、C、D、E、F、G得正七边形。
除上述方法,还可利用边长与直径的关系作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如表2-1所示。
表2-1 正多边形边长L与外接圆直径d的关系
注:1.表中所列数值一般为近似值,作图时应作适当调整。
2.此表计算公式为:L=dsin。
2.1.9 斜度及锥度
(1)斜度
如图2-40所示,作图步骤:
图2-40 斜度
① 作OD⊥OA;
② 在OD线上取OB为一个单位长度;
③ 在OA线上取OE为n个单位长度,直线BE的斜度即为1∶n,凡与BE线平行的直线,其斜度均为1∶n。
(2)锥度
如图2-41所示,作图步骤:
图2-41 锥度
① 以OA为轴线,过点O作OA的垂线;
② 在垂线上量取BB'为一个单位长度,使OB=OB'=BB';
③ 在OA上取OE为n个单位长度,以BB'为底圆直径、OE为高的圆锥的锥度即为1∶n,凡与BE、B'E平行并对称于轴OA的两直线,均为锥度1∶n的圆锥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