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软饮料主要原辅用料
饮料中80%~90%是水,水质的好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很大。全面了解水的各种性能,对于饮料用水的处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及水处理
水是生产各种饮料最主要的原料。水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饮料的质量。
1.水源
饮料生产中的水源一般来自于淡水,包括地上水、地下水和城市自来水。
自来水是经过净水厂的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水,虽然其符合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但其中硬度、余氯等指标仍不适合于作为软饮料生产用水,且成本较高。
地面水也称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泊等处的水。由于其流经大地表面,夹杂着悬浮物、有机物和较多量的微生物,被人、动物等污染的程度较高。
地下水主要指泉水、深井水等。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如铁、镁、钙、锰等,其硬度和碱度往往比地面水高。但由于这部分水是地面水通过地壳的土壤、黏土及石灰岩层后渗入地下的,便经过了一个自然的过滤过程,从而去除了水中的悬浮物、颜色、有机物和细菌等,故地下水比较澄清。
2.天然水中的杂质
无论是自来水、地面水,还是地下水,统称为天然水,即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它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和外界接触,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般来说,天然水中含有多种杂质,大致分为悬浮物、胶体物以及溶解性的杂质。
表1-1列出了天然水中所含杂质的种类及对水质的影响。
3.水的处理
当水质不符合软饮料生产用水标准时,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其目的主要是保持水质的优良,去除水中所有的杂质。
(1)水的澄清 把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去除的过程称为对水的澄清。
①混凝的原理。在原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细小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互相吸附,并形成较大的颗粒,这样可以使它们较快地从水中沉淀出来,这个过程就叫混凝,也叫凝聚。
表1-1 天然水所含杂质的种类及对水质的影响
混凝的原理是:胶体粒子的特性是其在水中不易沉降而且比较稳定。同一种胶体的颗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彼此间存在着电性斥力,相互间不会结合形成较大的聚团而沉降。天然胶体绝大部分带有负电荷,在水中加入形成正电荷的混凝剂,会使胶体颗粒与混凝剂之间产生电性中和作用,破坏了胶体的稳定性,即胶体之间不再相互排斥,而是聚集在一起形成絮状物。同时悬浮物也会被裹入该絮状体中,促使小颗粒变成大颗粒而下降,使水得到澄清。
②混凝剂与助凝剂。促使简单离子间发生电荷中和所添加的物质称为混凝剂。常用的混凝剂有明矾和硫酸亚铁。
在某些水中由于投入了混凝剂,可使水中的pH值改变,使混凝作用不够完全。投加多量的混凝剂也不能形成良好的絮状体,这时,就应加入一种促使混凝达到最佳效果的试剂,称为助凝剂。通常使用的助凝剂有海藻酸钠、活性硅酸钠、CMC-Na等。投加混凝剂的次序,对于不同的水质和不同的水处理系统各不相同,一般按下列顺序投配:
原水→加氯→加膨润土→混凝剂→pH调节剂→助凝剂
(2)水的过滤 过滤是把水中的沉淀物去除的一种工艺过程。
①过滤原理。原水通过粒状的滤料层,在筛滤(阻力截留)、重力沉淀和接触凝聚一系列过程的综合条件下,使水中的一些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被截留在孔隙中或介质表面上。这种通过粒状介质层分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称为过滤。其中,阻力截留发生在滤料表层,而接触凝聚和重力沉淀则是主要发生在滤料深层的过滤作用。
②工艺过程。过滤的工艺过程有过滤和冲洗(反冲)两个过程的循环。生产清水的过程叫过滤,而从滤料表面冲洗掉污物,并使滤料恢复过滤能力的过程叫冲洗。多数情况下,冲洗和过滤的水流方向相反。
③过滤介质及设备。常见的过滤设备是滤池过滤和砂棒过滤等。
a.过滤介质。过滤介质是保证过滤作用的重要物质。良好的过滤介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化学性质稳定,良好的机械强度,不溶于水,能就地取材、廉价,外形接近于球状,不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常用砂、石英砂、无烟煤、活性炭、玻璃纤维、磁铁矿石以及石棉板等材料。
b.过滤设备
ⅰ.滤池。它是将过滤介质填充于滤池中的一种过滤设备。滤池可分为单层滤池和多层滤池(见图1-1)。
如图1-1所示,(a)是滤料粒径上细下粗,其结构的特点是孔隙上小下大,悬浮物截留在表面,底层滤料未充分利用,滤层含污能力低,使用周期短。(c)是滤料粒径上粗下细,其结构特点与(a)相反。由此可见,理想的滤料层结构是粒径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但就单一滤料而言,要达到使粒径上粗下细的结构,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反冲洗时,整个滤层处于悬浮状态,粒径大,质量大,悬浮于下层;粒径小者,质量小,悬浮于上层。反冲洗停止后,滤料自然形成上细下粗的分层结构。为了改善滤料的性能,设计了采用两种或多种滤料,造成具有孔隙上大下小特征的滤料层。例如砂滤层上铺一层密度小而粒径大的无烟煤滤层,如图1-1(b),这种结构称为双层滤料滤池。
图1-1 滤料层的结构及孔隙变化
图1-2 砂滤棒过滤器结构图
1—放气阀;2—滤器盖;3—滤器身;4—砂滤棒;5—排污口;6—进水口;7—紧固螺栓;8—净水出口
此外,还有一种混合滤料滤池,即在双层滤池下再加一层密度更大、粒径更小的其他滤料,如石榴石、磁铁矿等。
为防止过滤时滤料进入配水系统,以及冲洗时能均匀布水,在滤料层和配水系统之间设置垫层(承托层)。垫层一般应在高速水流反冲洗的情况下保持不被冲动,并形成均匀的孔隙,以保证冲洗水的分布均匀;同时,选择的材料不溶于水,且坚固。一般采用碎石和天然卵石。
ⅱ.砂滤棒。当原水中只含有少量有机物、细菌及其他杂质时,可采用砂滤棒过滤器(见图1-2)。
它是水处理定型设备。其外壳耐压,是由铝合金铸成的锅形的密封容器,中空的砂滤棒1~10根紧固于箅子上,水在一定压力下进入容器内,经滤棒微小孔隙吸附水杂质,而将杂质隔滤在砂棒表面。净水则由各砂芯底部孔眼流出,完成整个过滤过程。
由于砂芯较脆,若水压过高易冲碎,造成污染;一旦发现压力表值突然下跌应立即停用。当过滤一段时间后,表压会升高,则表明附在滤棒外的污染物堵塞滤孔而使压力增大,此时,应及时将滤棒卸下清洗。
(3)水的软化与除盐 只降低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含量的处理过程称软化;降低水中全部阳离子和阴离子含量的处理过程称除盐。通常采用下列方法:
①反渗透法。这是一种膜分离技术。选择以醋酸纤维素膜和芳香聚酰胺纤维素膜为代表的半透膜,在被处理水的一侧施压,使水穿过半透膜,而达到除盐的目的(见图1-3)。
它具有透水量大和脱盐率高的特点,其脱盐率可达90%以上。但对原水要求较高,投资较大。
图1-3 渗透与反渗透现象
图1-4 电渗析工作原理
②电渗析法。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分别选择性地去除原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而达到除盐软化的目的(见图1-4)。
如图,进入第1、3、5、7室的水中的离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透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极室以及2、4、6室;阴离子向阳极移动,透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2、4、6、8室。因此,从第1、3、5、7室流出来的水中,阴、阳离子都会减少,成为含盐量较低的淡水。
进入第2、4、6、8室的水中的离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也要作定向移动。阳离子移向阴极,但受阴离子交换膜的阻挡而留在室内;阴离子移向阳极,也会受阳离子交换膜阻挡而留在室内。第2、4、6、8室内原来的阴、阳离子均出不去,而第1、3、5、7室中的阴、阳离子还都会穿过膜进入2、4、6、8室内。故从2、4、6、8室中流出来的水中,阴、阳离子数都比原来中的多,成为浓水(含盐量高的水)。
③离子交换法。这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来软化水的方法。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球形网状固体的高分子共聚物,不溶于酸、碱和水,但吸水膨胀。其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膨胀后,极性基团上可扩散的离子与水中的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起交换作用;而非极性基团则是离子交换树脂的“骨架”。由于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被树脂置换,水也就得到了软化。
(4)水的消毒 原水通过混凝、沉淀、过滤、除盐等处理,都能去除一定量的致病微生物。如果上述方法联合使用,能更有效地降低水中致病菌的数量。尽管如此,为了确保消费者健康,还应配置消毒处理。
消毒是指杀灭水中的致病菌,防止因水中的致病菌导致消费者产生疫病,并非将所有微生物全部杀灭。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①氯消毒法。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消毒方法。它是通过向水中加入氯气或其他含有效氯的化合物(如漂白粉、次氯酸钠等)。其机理是由于氯原子的氧化作用可破坏细菌的某种酶系统,使细菌无法吸收养分而死亡。
氯消毒的效果以游离余氯为主,在水温为20~25℃、pH为7、一般总投氯量为0.5~2.0mg/L达2h以上的条件下,其消毒效果较好。
②臭氧消毒法。臭氧(O3)很不稳定,在水中易分解成氧气和一个活泼的氧原子,这一活泼的氧原子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能与水中的细菌及其他微生物或有机物作用,使其失去活性。因此,臭氧是很强的杀菌剂,其瞬间的杀菌效果优于氯。同时,臭氧还可以去除水臭、水色及铁和锰。但臭氧消毒的设备较复杂,成本较高。
③紫外线消毒法。水中的微生物受紫外线照射后,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吸收紫外线光谱能量,导致蛋白质变性而引起微生物死亡。由于紫外线对清洁透明的水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所以能使水消毒。
用紫外线对水消毒不会改变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消毒的速度快,几乎在瞬间完成;效率高,操作简单;消毒后的水无异味。而且紫外线杀菌器成本较低,投资也少。
二、二氧化碳
常温下的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水混合可生成碳酸,这种弱酸对人舌头有轻微刺激作用,且易挥发。由于其挥发吸热,则给人以清凉的感觉。饮料工业所用的二氧化碳,其主要来源于发酵工业副产品、天然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与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煅烧石灰石的副产品等。
1.二氧化碳的净化
无论通过任何途径制得的二氧化碳,都含有一定的杂质,因此,若将二氧化碳用于饮料生产中,必须对其进行净化处理。通常采取的净化方法如下:
①水洗。采用二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水喷雾的处理方式,去除可溶性杂质。
②碱洗。当二氧化碳中含有一定的酸时,可用5%~10%的纯碱溶液洗涤除酸。
③活性炭吸附。将二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活性炭,使活性炭吸附杂质而净化。
此外,还可以采用加1%~3%(质量分数)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和利用5%~10%硫酸亚铁溶液还原等方法去除二氧化碳中的杂质。
2.二氧化碳的安全使用
饮料厂中所使用的二氧化碳通常贮存于钢瓶中,呈液态且压力较高。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钢瓶气在使用中,由于减压挥发、吸收周围的热,温度的降低使剩余液态二氧化碳挥发困难,此时可以用流水在钢瓶外加温,促使剩余液态的二氧化碳气化。通常钢瓶内的气不必完全用掉,避免瓶底杂质随最后的二氧化碳挥发出来。
②使用钢瓶时要放稳,慢慢开启阀门;定期用肥皂水检查整个二氧化碳输送系统,严防泄漏。同时,每年都定期检查钢瓶的安全阀、压力表等。
③存有二氧化碳液体的钢瓶在贮存时应放在通风排水良好的地方,温度低于30℃,并直立;实瓶、空瓶应分别存放,远离危险物品。
④在搬运钢瓶时,拧紧盖的螺丝,轻拿、轻放,严禁抛下。同时,严防曝晒、敲击、碰撞、烘烤和接近热源。
三、甜味料
甜味料能赋予饮料甜味。甜味给人以可口感,有增加食欲的效果。绝大多数饮料都有甜味。甜味料是饮料生产中的基本原料,可分为天然甜味料和人工合成甜味料。
1.天然甜味料
(1)蔗糖 系指由葡萄糖和果糖所组成的一种双糖。是由甘蔗、甜菜制成的白色透明的单斜晶体,易溶于水。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可分解为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称为转化糖。
蔗糖浓度10%时,其溶液甜度适口;20%时其甜感不易消散;一般果蔬饮料中其浓度的控制以在8%~14%为宜。
当蔗糖与其他呈味成分混合时,会产生对比、增效或减效作用。例如,与葡萄糖混合可增效;添加少量的食盐可增加甜味感;在酸味强的饮料中增加蔗糖用量时可使酸味减弱等。
蔗糖本身不参与美拉德反应,当生成转化糖后,可因氨基酸的存在而导致褐变。
(2)果葡糖浆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制得糖化液,再经葡萄糖异构酶作用,将42%的葡萄糖转化成果糖,得糖分主要为果糖和葡萄糖的糖浆,称为果葡糖浆(也称异构糖)。其甜度高于蔗糖。因果糖不易结晶,则此糖浆浓度较高,且价格较低,广泛应用于可口可乐等软饮料中。
(3)其他天然甜味料 目前针对特殊消费群体需求开发的饮料已经广泛应用低热量、高甜度的甜味料,包括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等糖醇类以及甜菊糖苷、二氢查耳酮、索马甜、罗汉果甜苷等糖苷类甜味料。
2.人工合成甜味料
人工合成甜味料是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的甜味物质。它具有甜度高、用量少、热量低等优点。目前我国已广泛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糖精钠 无色透明结晶或粉末,无臭,易溶于水。其钠盐在水中溶解度较高,故目前广泛使用。
糖精钠在分子状态下没有甜味(有苦味),但其分解出来的阴离子有强甜味。糖精钠溶解度大,甜味强,其甜度可达蔗糖的500倍左右。由于其具有无热量、稳定性好、短时间加热不分解、不吸潮、不发酵等特性,可作为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症患者的甜味料。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糖精钠广泛用于酱菜类、调味酱汁、浓缩果汁、蜜饯、配制酒、冷饮类、糕点、饼干、面包。最大使用量为0.15g/kg。
(2)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或糖蜜素)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水,极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和乙醚。甜味比蔗糖大40~50倍。
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 2760—2014,本品用于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冷冻饮品中,最大使用量为0.65g/kg。
(3)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 是一种二肽衍生物,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具有氨基酸的一般特性,pH3~3.5时最稳定。干燥状态下可长期保存。其甜度比蔗糖大100~200倍。呈甜味时,必须具有游离的氨基和一个羧基。热稳定性差,高温加热后,可因结构被破坏而使甜味下降或消失。由于本品不增加热量,可作为防龋齿食品以及糖尿病、肥胖症等疗效食品的甜味料。
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4,在果蔬汁(浆)类饮料、蛋白饮料、碳酸饮料、茶、咖啡、植物(类)饮料、风味饮料、特殊用途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6g/kg。冷冻饮品(食用冰除外) 最大使用量为1.0g/kg。
(4)三氯蔗糖(蔗糖素) 通常为白色粉末状产品。物化性质比较接近蔗糖。耐高温、耐酸碱,温度和pH值对它几乎无影响。无热量、不致龋。pH适应性广,适用于酸性至中性食品,对涩、苦等不愉快味道有掩盖效果。易溶于水,溶解时不容易产生起泡现象,适用于碳酸饮料的高速灌装生产线。甜度高,是蔗糖的600~650倍。本品用于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冷冻饮品中,最大使用量为0.25g/kg。
(5)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 易溶于水,增加食品的甜味,口感好,无热量,在人体内不代谢、不吸收,是中老年人、肥胖病人、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甜味剂。其具有对热和酸稳定性好等特点,是当前世界上第四代合成甜味剂。它和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能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一般浓度下可增加甜度30%~50%。安赛蜜具有强烈甜味,甜度约为蔗糖的130倍,呈味性质与糖精相似。高浓度时有苦味。在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冷冻饮品中最大使用量为0.3g/kg。
四、酸味料
酸味料是软饮料生产中用量仅次于甜味料的一种重要原料。通过酸味的调节,可得到适宜的、风味优良的软饮料制品。其作用是可以使饮料产生特定的酸味,改进饮料的风味,促进蔗糖的转化,通过刺激产生的唾液,可加强饮料的解渴效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1.柠檬酸
无色半透明结晶或白色粉末,无臭,有强酸味,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因存在于柠檬等水果中较多而得名。
本品广泛应用于汽水、汽酒、果酒等产品中,特别适用于柑橘类饮料中。单独或与其他酸味料并用,饮料中一般用量为0.2%~0.4%。一般将其配制成50%浓度后使用。
2.酒石酸
无色透明或白色微细结晶,无臭。与柠檬酸相比,酒石酸具有稍涩的收敛味,酸感强度为柠檬酸的1.2~1.3倍。本品多在葡萄饮料中使用,一般用量为0.1%~0.2%,多与柠檬酸、苹果酸并用。在果蔬汁(浆)类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复合蛋白饮料、碳酸饮料、茶、咖啡、植物(类)饮料、风味饮料、特殊用途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5.0g/kg。
3.苹果酸
白色结晶或粉末,无臭。与柠檬酸相比,苹果酸酸味略带刺激性的收敛味,酸感强度为柠檬酸的1.2倍左右。苹果酸的味觉感受与柠檬酸不同,柠檬酸的酸味有迅速达到最高并很快降低的特点;苹果酸则刺激缓慢,不能达到柠檬酸的最高点,但其刺激性可保留较长时间,就整体来说其效果更大。苹果酸可单独或与柠檬酸并用。在果汁、汽水中用量为0.25%~0.55%。
4.磷酸
磷酸应用于非果味饮料中,特别广泛用于可乐型汽水中,可提供独特的酸味。磷酸的酸味比酒石酸和柠檬酸强烈,在碳酸饮料中其使用量一般为0.1%~0.15%。在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中最大使用量为5.0g/kg,可单独或混合使用,最大使用量以磷酸根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
5.乳酸
乳酸是发酵乳制品及其他发酵食品中的主要酸感成分之一,由乳酸菌发酵而制得。其酸感强度是柠檬酸的1.2倍,与水果中所含的酸味不同,味涩并收敛。主要用于乳酸饮料,通常与其他酸味剂并用,一般用量为0.04%~0.2%。
五、香味料
香味料包括香精和香料。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两类。天然香料包括动物、植物香料,饮料中多用植物香料;人造香味料包括单体和合成香味料,而香精是用几种或几十种香味料添加稀释剂调配而成的。香料是配制香精的原料。
1.常用香料
(1)橘子油 黄色油状液体,具有清甜的橘子香气,易溶于酒精。可直接添加于橘子汁、柠檬汁等饮料中。
(2)柠檬油 鲜黄色澄清透明的油状液体。具有清甜的柠檬果香气,味辛辣微苦,易溶于乙醇。其是柠檬型香精的主要原料。
(3)甜橙油 黄色、橙色或深橙色油状液体。具有清甜的橙子果香及温和的芳香味,易溶于酒精。
2.常用香精
食用香精大都是由合成香料兑制而成的。在香型方面,大多数香精是模仿各种果香而调和的果味香型。主要有水溶性香精、油溶性香精、乳浊香精及粉末香精等。
(1)水溶性香精 主要由香精基、乙醇、丙二醇、甘油等组成。在水中可迅速分散,适用于各种软饮料、酒类、冰淇淋用量0.02%~0.1%;果味露中用量0.3%~0.6%。
(2)油溶性香精 主要由香精基、精炼植物油、甘油、丙二醇等组成。不溶于水,香味浓烈,与水溶性香精比耐热,适合于糖果、焙烤食品等高温处理的食品。
(3)乳浊香精 由香精基、蒸馏水、乳化剂、稳定剂、色素等组成。主要应用于浑浊型果汁饮料、乳性饮料中。
(4)粉末香精 由香精基、糊精、乳化剂等组成,呈粉末状,色泽可用色素按需要调配,加入水中能迅速分散。常用于固体饮料,其运输方便。
3.加香时应注意问题
饮料中添加香精,对饮料的香气和气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香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用量 用量过多,使产品香味过于浓烈;用量过少,达不到加香的效果。因此,使用量的确定应首先按照参考用量加入,其次,还要通过反复的加香试验,最终按消费者口味来确定其用量。
(2)均匀性 香精在饮料中必须均匀分散,才能使产品香味一致。
(3)温度、时间 温度高时,香精挥发性强;因此,尽量在适宜温度条件下使用香精,使其保香时间延长,减少其损失。
(4)酸甜度 饮料酸甜度适口,不仅可使饮料具有适宜的风味,而且对香味效果可起很大的帮助作用。
(5)环境条件 香精在碱性条件下易被破坏;一旦香精出现悬浮物或沉淀时,可将其置于35℃以下温水中充分摇动,即可恢复均匀状。一般情况下,香精易盛放在深褐色玻璃瓶内,密封,避免与空气接触。一旦启封,应尽快用完。未启封的香精保存期一般为1~2年。
六、着色料
颜色是影响软饮料感官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颜色悦人,可带给人们好的视觉感受,增进食欲。
着色料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着色料和人工合成着色料两大类。通常,将着色料称为色素。
1.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是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微生物培养的色素,是多种不同成分的混合物。安全、无毒,但稍有异味,易褐变,价格较高。常见的天然色素有以下几种:
(1)紫胶红 紫胶虫分泌的一种色素。鲜红色粉末,溶于水、酒精、丙二醇,酸性条件下对光、热非常稳定,碱性条件下易褪色。与蛋白质反应变成紫色,不易与维生素C等还原物质作用。其颜色可随pH变化而变化:pH<4时,黄色;pH=6时,红色;pH=8时,紫色。一般用量为0.005%~0.01%。在果蔬汁(浆)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5g/kg。
(2)胭脂虫红 是从一种胭脂虫的干燥虫体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呈现红色-橙红色。易溶于水,其他性质、用法与紫胶红基本相同。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最大使用量为0.6g/kg,固体饮料可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
(3)焦糖色素(普通法) 由糖类溶液加热至160~180℃使之焦化,再加碱中和制得。呈透明的金棕红色泽,固态。黑褐色或红褐色粉状或块状。广泛应用于黑色饮料,如可乐型饮料和汽酒中。在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4)姜黄素 从黄姜的根茎中提取的黄色色素。橙黄色粉末,易溶于水、酒精、酸或碱溶液。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呈黄色,碱性条件下呈红褐色。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2.人工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来自于化工产品,以煤焦油为原料,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稳定、使用方便、廉价等特点;但均有一定毒性,故使用时应有一定限量。
(1)苋菜红 水溶性色素,其结晶为紫红色粉末,无臭;0.01%水溶液呈玫瑰红色,在碱性环境中变成暗红色,对氧化还原作用敏感,故不宜用于发酵饮料。在果蔬汁(浆)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25g/kg。
(2)胭脂红 红色至暗红色颗粒或粉末,无臭,溶于水呈红色,不溶于油脂。对光、酸稳定,遇碱变成褐色。在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05g/kg,在植物蛋白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025g/kg。
(3)柠檬黄 水溶性色素,其结晶呈橙黄色,无臭,0.1%水溶液呈黄色。耐热、酸、光、盐性均好,遇碱变为微红色,还原时褪色。在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中其最大使用量为0.1g/kg。
(4)靛蓝 蓝色的粉末状结晶,无臭,0.005%水溶液呈蓝色。耐光、热、酸、碱性均好;不耐盐,还原时褪色。在果蔬汁(浆)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1g/kg。
(5)日落黄 又称橘黄。橙色的颗粒或粉末,无臭,易溶于水,0.1%水溶液呈橙黄色,耐光、热、酸性非常强,遇碱呈红褐色,还原时褪色。在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特殊用途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1g/kg,在含乳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05g/kg,在固体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6g/kg。
(6)亮蓝 金属光泽的红色颗粒或粉末。无臭,溶于水、甘油、乙二醇和乙醇;耐光、热、酸、碱性均强。在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025g/kg,在固体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2g/kg。
3.着色料的使用
天然色素由于稳定性较差,难以用来调配不同色调,加上有时有异味、成本较高等,目前尚未普遍使用。饮料生产中使用最多的还是人工合成着色料。
(1)着色料配合 见表1-2。
表1-2 合成着色料的配合比 单位: %
(2)使用着色料注意事项 必须有检验合格证;使用时要充分溶解于溶剂中方可使用;应避免接触金属容器;调配好的着色料溶液最好一次用完,或在暗处密封保存,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