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王牌武器入门之作战车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作战车辆概述

作战车辆是具有装甲防护的各种履带或轮式车辆统称,其特性为具有高度的越野机动性能,有一定的防护和火力。一般作战车辆会装备1~3门中小口径火炮及数挺机枪,一些还装有反坦克导弹。大多数作战车辆可在水上行驶,能够执行作战、运输等多种任务。本章详细介绍了作战车辆的发展历史、分类和构造等知识。

◆ 作战车辆的历史

1898年,英国发明家弗雷德里克·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机枪,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带有武器的装甲车辆。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1900年,英国将装甲车投入到英布战争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中,堑壕和机枪彻底阻止了步兵的冲锋,以堑壕和机枪为核心的堑壕战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尽管参战各国普遍装备了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装甲车,但由于无法逾越地面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因此只能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

为了克制机枪的优势,打破战场的僵局,英国于1915年利用汽车、拖拉机履带、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一辆被称为“小游民”的装甲车样车。为了保密,英国的研制人员称这种武器为“水柜”(Tank),其中文音译就是“坦克”。由于这辆样车的机动性能不能满足要求,英国又在1916年初制造了第二辆样车,并命名为“大游民”,该样车定型投产后称为Mark Ⅰ型坦克。这种坦克于1916年9月15日首次应用在索姆河战役上,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参战各国大为震惊。

Mark Ⅰ型坦克

一战期间,英国又在Mark Ⅰ型坦克基础上,先后设计生产了Mark Ⅱ型至Mark Ⅴ型坦克,其中Mark Ⅳ型坦克的生产数量最多,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战役,并一直使用到一战结束。与此同时,英国还设计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FT-17轻型坦克和Char 2C重型坦克。1917年,德国也开始制造A7V坦克。

由于一战以堑壕战为主,加上装甲车对道路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甲车的发展。但由于成本低廉、可靠性高,装甲车在一战中也有所发展。一战末期,英国研制出了装甲运兵车。虽然车上的装甲可使车内士兵免受枪弹的伤害,但习惯于徒步作战的步兵仍把首批装甲运兵车称为“沙丁鱼罐头”和“带轮的棺材”。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积极探索坦克的运用与编组方式,主要有两种主流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坦克应该是支援步兵的一个系统,因此需要搭配步兵部队的编制与作战型态,平均分配给步兵单位指挥调度。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坦克应该要集中起来使用,利用坦克的火力、防护与机动力的三项特性作为战场上突破与攻坚的主力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爆发后,德军装备了大量坦克与装甲车,以闪电式快速机动作战横扫欧洲,令世界为之震惊,也再次唤醒了各国对坦克和装甲车的重视。战争初期,德军大量装备使用装甲运兵车,显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机动作战能力,而且由于步兵可乘车伴随坦克进攻,也提高了坦克的攻击力。

美国在二战中使用的M3半履带装甲车

1940~1942年间,英军在利比亚的作战行动更加引发了各国研制装甲车的热情。英国和美国率先开始大批生产装甲车,在地面战争中与德国展开决战。到1942年10月,英国在中东地区的装甲车数量约有1500辆。战争中后期,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战争期间,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也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

二战后,在欧洲国家中,德国、英国和法国一直非常重视轮式装甲车的发展。为满足作战时的使用需要,它们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卡车简单改造装甲车的做法,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制造出一系列全新的车型。这些车型奠定了现代装甲车的基本构造样式。这一时期内,装甲运兵车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装备装甲运兵车的数量看作是衡量陆军机械化、装甲化的标志之一。

美国M113装甲运兵车

与此同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因此被称为主战坦克。

装备俄罗斯军队的T-90主战坦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作战车辆的设计和制造,使作战车辆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而二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作战车辆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作战车辆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 作战车辆的分类

★ 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是具有能对敌军进行积极、正面攻击能力的坦克,其机动性、火力和防御能实现最佳平衡。它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又具有中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是现代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德国“豹”2主战坦克

★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是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

英国AS-90自行火炮

★ 轮式战斗车

轮式战斗车主要用于占领区巡逻维稳,在战时可以快速运送人员物资,一般不参与正规战斗,也可用于战线运输,但不适于高强度作战。

美国HMMWV轮式战斗车

★ 履带式战斗车

二战期间,履带式战斗车还是绝对的装甲车主力,它的越野能力和防弹能力是轮式战斗车无法相比的。履带式战斗车可在难以通行的土地上行驶,因其车底距地高小,迫使整车外形低矮。此外,从行动上来说,履带式战斗车可提供较稳定的火炮平台,且有可能提供行进间射击能力。

经典履带式战斗车——美国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

★ 后勤保障车

现代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毁伤,从而也就带来了高消耗这个特点,因此在士兵远离营区执行作战任务时,人员、物资的及时运输使得后勤保障车在军事作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美国M1133野战急救车

◆ 作战车辆的构造

不同的作战车辆(以下简称战车)有不同的大小、形状和火力配备,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战车一般由车体、动力装置、传动装置、操纵装置、武器系统、电子设备等组成。

车体一般由战车底盘和车身组成。早期的战车都是利用卡车的底盘进行改造完成的,而现代战车经过精心设计,一般使用专有的战车底盘。在战车设计时,需要根据用途选用履带式或轮式战车底盘。选用战车底盘时,应满足战车的战术攻击、战术机动、装甲防护和战场环境等要求。

战车的动力装置包括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发动机的辅助系统包括燃油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和起动系统等部分。目前,战车的动力装置主要有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和双动力装置等类型。

柴油机

传动装置由传动箱、主离合器或液力变矩器、变速箱、转向机构、制动器及侧减速器等部件组成。传动装置按传递动力的介质,可分为机械、液体和电力传动装置三大类。传动装置可充分利用发动机功率,使战车获得良好的机动性,提高机动性和燃油经济性。

操纵装置用于正确利用和控制战车的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各机构的动作,实现战车的起步、停车、增速、减速、转向等各种动作。操纵装置越可靠、灵敏、轻便,越能充分发挥动力和传动装置的作用,减轻乘员的疲劳,提高战车的机动性。

武器系统是战车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战车的用途和作战任务不同,不同战车配置的武器系统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用于攻击的战车配置的武器火力比较强,而装甲运兵车、通信指挥车等战车只配置一些防卫武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车的电子设备性能日趋完善,已成为现代战车提高作战效能的重要手段。战车的电子系统除火控系统外,主要有通信系统和观测设备。根据战车的作战需求,配置的电子系统有所不同。

现代主战坦克的炮塔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