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学概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常见症状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痛苦和不适的异常感觉,如发热、腹痛、心悸等。体征是指医生或他人的客观发现,如心脏杂音、心律失常、肝脾肿大等。有些既是症状亦是体征,患者可主观感受、也可被医生或他人发现,如发热、显性黄疸、水肿等。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对症状、体征、器械及其他检查的客观分析而做出的判断。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必须全面掌握临床资料,绝不能单凭一个或几个症状简单诊断。

一、发热

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但各个部位的温度不尽相同,其中以内脏温度最高,头部次之,皮肤和四肢末端最低。体温有个体差异,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略有波动,一般下午比早晨略高,剧烈劳动或餐后体温会稍有升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老年人体温较青壮年稍低,小儿体温较成人稍高,妇女月经期前及妊娠期略高于正常。

各种病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导致温度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的防御反应。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

(一)病因

发热的病因较多,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其中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均可以引起感染性发热。非病原体引起的发热,包括无菌性组织坏死、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输血反应等)、内分泌与代谢功能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失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以及散热减少性疾病等。

(二)临床表现

发热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突发热常为0.5~1d,持续热为3~6d。发热伴有头痛、咽喉痛、畏寒乏力、鼻塞咳嗽,可能是感冒。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可能有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可能有病毒感染。儿童伴有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可能是麻疹。持续高热,24h内波动持续在39~40℃,伴有寒战、胸痛、咳嗽、铁锈色痰,可能是肺炎。发热有间歇期,表现为间歇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可能是疟疾。

(三)健康提示

(1)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的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抗体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修复。但另一方面,发热会消耗体力,感觉不适,甚至可发生惊厥,儿童、老年人或体弱者在高热骤降时可能引起虚脱。故而在应用解热镇痛药时,应严格掌握剂量,并注意间隔4~6h,同时在解热时,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

(2)不宜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解热镇痛药,以免引起肝肾、胃肠道的损伤。

(3)物理降温是小儿时期发热常用的降温方法,适用于高热而循环良好的患儿。这些方法做法简单,无不良反应,因此是孩子发热时首选退热方法。物理降温方法包括头部冷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

二、疼痛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机体受到损伤刺激后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部位的疼痛包括头痛、胸痛、腹痛、肩颈痛、关节痛等。根据疼痛发生的特点、部位、性质、强度等的不同可以初步判定疼痛的病因。

(一)头痛

头痛是指额、顶、颞、枕部的疼痛。包括浅表部位的头皮疼痛和深位置的颅内疼痛。头痛的常见病因有:

(1)颅内病变 常见的病因有: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炎、脑膜炎等)、颅内血管性病变(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肿瘤、脑寄生虫病等)、颅脑外伤(脑震荡等)、其他疾病(如偏头痛、头痛型癫痫等)。

(2)颅外病变 常见于颅骨疾病、颈椎病、颈部其他疾病、神经痛及眼、耳、鼻、牙源性头痛和外伤等。

(3)全身性疾病 见于某些感染及发热性疾病、心血管病、中毒及其他疾病。

(4)神经官能症 见于神经衰弱、癔症性头痛等。

头痛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胀痛、闷痛、电击样痛、针刺样痛等,部分伴有血管搏动感、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临床上,急起头痛并伴有发热者常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起头痛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提示颅内血管性病变;慢性进行性头痛伴有颅内高压者提示颅内占位性病变;间断性头痛可见于偏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等;慢性头痛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以额部疼痛为主常见于鼻窦炎、颅压增高等;颈椎病、枕大神经痛以枕部疼痛为主;一侧疼痛多见于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弥漫性头痛见于全身性感染及颅内感染等;外伤后头痛可能是脑震荡,伤后头痛逐渐加重可能是颅内出血或脑挫裂伤。

(二)胸痛

胸痛一般由胸壁、胸膜及胸内脏器(肺、心血管、食管、纵隔等)病变引起,少数由其他部位引起。常见的病因有胸壁疾病(皮下蜂窝组织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气胸、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癌等)、心血管疾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纵隔疾病、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等)、横膈及膈下疾病等。

胸痛因其病因不同,其表现和特点亦不相同。

①胸壁疾病的疼痛特点是部位较固定、局限,且有明显压痛。如胸壁的炎症可有红、肿、热、痛表现;肋间神经痛与肋间神经分布一致,为阵发性灼痛与刺痛;带状疱疹表现为群集性伴红晕的水泡,疼痛剧烈并沿肋神经分布。②胸膜疾病如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引起患侧胸痛,咳嗽、深呼吸时加重。③肺内疾病如肺炎、肺癌、肺脓肿等,当病变波及胸膜壁层时可出现胸痛。④心绞痛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及背部放射,表现为压榨性伴窒息感,疼痛持续数分钟,休息或服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后缓解;心肌梗死持续时间长,疼痛更剧烈并伴濒死感。⑤纵隔、膈下、食管等疾病亦可引起胸痛,必须认真鉴别,以免误诊。

(三)腹痛

腹痛多由腹内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紊乱所致,也可因腹外脏器病变引起,表现为腹部的疼痛。腹痛的常见病因有腹腔内脏器急性炎症(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脏器阻塞、扭转或粘连、内脏破裂或出血(肝破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腹腔内血管病变、腹膜炎症与腹壁疾病、腹内脏器慢性炎症及消化性溃疡、腹内肿瘤、中毒与代谢疾病、寄生虫病等。

腹痛病因不同,表现亦不相同,其疼痛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并不完全一致。

(1)疼痛的部位 腹痛的部位常为病变的所在。胃痛位于中上腹部;肝胆疾患疼痛位于右上腹;急性阑尾炎疼痛常位于麦氏点;小肠绞痛位于脐周;结肠绞痛常位于下腹部;膀胱痛常位于耻骨上部;急性下腹部痛也见于急性盆腔炎症。

(2)疼痛的性质与程度不同 消化性溃疡穿孔常突然发生,呈剧烈的刀割样、烧灼样持续性中上腹痛。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也相当剧烈,病人常呻吟不止,辗转不安。剑突下钻顶样痛是胆道蛔虫梗阻的特征。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隐痛或钝痛多为内脏性疼痛。

(3)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食油腻食物史。而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则常有酗酒、暴饮暴食史。部分机械性肠梗阻与腹部手术史有关。腹部受暴力作用引起的剧痛并有休克者,可能是肝、脾破裂所致。

(四)健康提示

(1)无论何种疾病引起的疼痛,均需先找到病因再进行相应的治疗。为减轻疼痛所带来的不适,在不影响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可选用抗炎镇痛药缓解病人疼痛。

(2)初感疼痛的患者绝不要轻易用药,以免掩盖病情,耽误治疗。

三、咳嗽与咳痰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将呼吸道分泌物或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微粒异物排出体外的防御动作称为咳嗽。咳嗽动作中排出肺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称为咳痰。一般情况下,对轻度而且不频繁的咳嗽,只要将痰或异物排出,咳嗽自然可以缓解。但长期频繁的咳嗽消耗体力、影响工作和休息,甚至出现胸痛时,咳嗽就成为病理征象了。

(一)病因

最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刺激性气体、异物、炎症、出血、过敏、肿瘤等)、胸膜疾病(各种胸膜炎、胸膜间皮瘤、气胸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性因素等均可引起咳嗽或咳痰。

(二)临床表现

咳嗽无痰或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等。咳嗽伴有痰液称为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等。

咳嗽按时间分为三类: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急性咳嗽多见于上呼吸道炎症或异物吸入;亚急性咳嗽最常见感冒后咳嗽、哮喘;长期慢性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等。还有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呼吸道异物、肿瘤或肿大淋巴结压迫气管或支气管等;晨起或夜间躺下睡觉时咳嗽加剧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这与体位改变痰液流动而刺激支气管有关;夜间咳嗽加剧多见于肺结核及左心功能不全等,这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及肺淤血加重有关。

咳嗽时声响的强度、音质的变化对疾病诊断具有一定意义。如嘶哑性咳嗽见于声带炎、喉炎、喉结核、喉癌及喉返神经麻痹等;金属高调声咳嗽见于纵隔肿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主动脉瘤等压迫气管时;犬吠性咳嗽见于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无声性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声)见于极度衰竭、声带麻痹者。

痰液的性质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脓性、黏液脓性、血性等。黄色脓痰多提示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胸膜瘘,特点为量多,静置后呈分层现象,上层为泡沫,中层为黏液或浆液脓性,下层为坏死组织;草绿色痰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粉红色泡沫痰见于急性肺水肿;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棕褐色痰常见于阿米巴肺脓肿;恶臭味痰常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合并厌氧菌感染。

四、咯血

咯血是指喉部及喉部以下的呼吸系统器官的出血经咳嗽由口腔排出。少者痰中带血,多者大口涌血。咯血量<100ml/24h为小量;100~500ml/24h为中量;>500ml/24h或一次量在300~500ml为大量。咯血首先应与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鉴别,还需与呕血相鉴别。

(一)病因

引起咯血的原因很多,以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肺结核为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出血性疾病,其次为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心血管疾病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所致的咯血最常见。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急性传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也可引起咯血。

(二)临床表现

咯血患者临床表现各异,观察时须注意以下情况。

(1)年龄与生活习惯 青壮年咯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风湿性心脏病;40岁以上有大量吸烟史,出现咯血、金属样咳嗽声应疑似支气管肺癌;有生吃螃蟹、喇蛄史出现咯血者应考虑为肺吸虫病所致。

(2)血液的颜色与形状 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等常咯鲜血;肺炎杆菌性肺炎咳红色胶冻样血痰;暗红色血痰见于二尖瓣狭窄所致的肺淤血。 

(3)全身情况 体重减轻及全身状况差,咯血时间长见于肺结核、肺癌等;反复咯血而一般状况较好,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囊肿等。

五、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用力呼吸,重者出现张口耸肩、鼻翼扇动、端坐呼吸、发绀、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运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的改变。

(一)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气道阻塞性疾病、肺部疾病、胸廓与胸膜疾病等;循环系统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左、右心功能不全以及心肌炎等;中毒性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CO中毒等;血液病如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神经精神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癔症等。

(二)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 肺源性呼吸困难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按其性质分为三种类型。

① 吸气性呼吸困难 由喉、气管及大支气管的狭窄及不完全性阻塞所引起,常见于喉炎、喉痉挛、喉头水肿等疾病。其特点是吸气时间延长、吸气明显困难,吸气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膜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下陷,称为“三凹征”。

② 呼气性呼吸困难 其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常伴有干性啰音。多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小气道痉挛、狭窄所致,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③ 混合性呼吸困难 其特点是吸气与呼气均费力,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变浅。发生机制是由于肺部广泛病变或肺组织受压、呼吸面积减少,影响肺换气所致。常见于重症肺炎、肺不张、肺梗死、肺广泛纤维化等。

(2)心源性呼吸困难 主要由左、右心功能不全所致,亦可由心包大量积液及缩窄性心包炎所引起。其特点是活动时呼吸困难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可减轻或缓解,仰卧位时加重,坐位减轻。常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发生,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心源性哮喘。

(3)中毒性呼吸困难 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深而规则的呼吸,常伴有鼾声,称为酸中毒大呼吸。急性感染时,使呼吸加快。某些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时,表现为呼吸缓慢,甚至出现潮式呼吸或毕奥呼吸。

(4)血源性呼吸困难 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一氧化碳中毒时出现呼吸加快并伴有心率增快。

(5)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各种严重颅脑疾患、颅压增高、呼吸中枢供血减少时出现呼吸深而慢,常伴有呼吸节律的改变;癔症患者常表现为浅而快呼吸,每分钟可达60~100次,常因换气过度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口周、肢体麻木和手足抽搐;神经官能症患者常自述呼吸困难并表现为叹息样呼吸。

六、心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心慌感。

(一)病因

心悸常见病因有:①心脏搏动增强,生理性的心悸见于健康人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以及应用阿托品、氨茶碱等药物,病理性见于心室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等。②心律失常,常见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规则等。③心脏神经官能症,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 

(二)临床表现

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亦有部分患者有心脏停搏的感觉,多在紧张、焦虑及注意力集中时发生,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年轻女子,患者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精神因素常为发病的诱因。除了心悸外尚有心率加快、心前区隐痛,以及疲乏、失眠、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的表现。

七、水肿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过多液体积聚。过多液体积聚于体腔如胸膜腔、腹腔、心包腔等称为积水。水肿分为全身性水肿与局部性水肿两类。

两类水肿的主要病因和临床表现为:①全身性水肿分为心源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四种,不同原因水肿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心源性水肿常见于右心衰,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从身体下垂部位开始,常伴有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肾性水肿常见于各型肾炎及肾病,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眼睑与颜面晨起水肿,以后逐渐发展为全身水肿,常伴有高血压、尿频、少尿或无尿;肝性水肿一般从下肢踝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形成顽固性腹水,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常伴有黄疸、脾脏大、蜘蛛痣;营养不良性水肿常见于低蛋白血症、胃肠吸收功能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水肿一般从足底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②局部性水肿常见于局部炎症、肢体静脉血栓形成、上或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丝虫病、过敏等。

八、恶心与呕吐

恶心是一种感到上腹不适,有欲将胃内容物呕吐出来的主观感受,并伴有皮肤苍白、出汗、流涎等症状,常为呕吐的前奏。呕吐是将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动作。具有呕吐动作而无胃内容物称为干呕。

(一)病因

病因分为以下几种。

(1)反射性呕吐 可发生于消化、泌尿、循环等多系统疾病。

(2)中枢性呕吐 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等或内分泌代谢障碍、药物或化学毒物如洋地黄、抗癌药物等。

(3)其他 如前庭功能障碍性呕吐及精神性呕吐等。

(二)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呕吐物有大量黏液且混有食物见于胃炎;呈咖啡色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有酸馊臭味见于幽门梗阻;呈黄绿色稀薄液体,甚至有粪臭味见于肠梗阻。反射性呕吐的特点是有恶心的先兆,吐后不感轻松,胃排空后仍干呕。中枢性呕吐的特点是呈喷射状,吐后不轻松,常无恶心之先兆。恶心、呕吐前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九、呕血与便血

呕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脏等消化器官的出血,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经口腔呕出。便血是消化系统器官出血经肛门排出体外。肉眼不能察觉经隐血试验才能测出称为隐血。

(一)呕血

1.呕血的病因

主要有:①食管疾病,见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炎、食管癌等。②胃与十二指肠疾病,见于消化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癌等。③肝、胆疾病,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癌、肝动脉瘤、胆道蛔虫等。④胰腺疾病,见于胰腺癌、出血性胰腺炎等。⑤急性传染疾病,见于重症肝炎、急性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⑥血液系统疾病,见于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⑦其他疾病,可见于尿毒症、肺性脑病、急性脑血管病、抗凝剂使用过量等。

2.呕血的临床表现

上腹不适、恶心常为呕血的先兆症状,胃内积血>250ml可出现呕血,血液颜色根据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短分别为暗红色、血凝块或鲜红色;血液进入肠道后可有黑便。呕血量多者可发生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发热及氮质血症,故须引起重视。

(二)便血

1.便血的常见病因

凡是引起呕血的疾病均可引起便血。此外,还可见于肛管疾病(如痔、肛裂等)、直肠疾病、结肠疾病及小肠疾病等。

2.便血的临床表现

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量多则呈鲜红色,但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可为暗红色;肛门或肛管疾病如痔、肛裂、直肠癌等患者,血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而出。上消化道出血粪便呈黑色,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样便。

十、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或性质改变,主要表现为粪质稀薄,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一)病因

①感染性腹泻多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食物中毒引起。②炎症性肠病由直肠或结肠溃疡、炎症、肿瘤引起。③消化性腹泻由消化不良、吸收不良或暴饮暴食所引起。④激惹性或旅行者腹泻常由外界的各种刺激所致,如受寒、水土不服,过量进食海鲜、油腻或辛辣刺激食物等。⑤菌群失调性腹泻是由于肠道正常细菌的数量或比例失调所致。⑥功能性腹泻由精神因素,如紧张、激动、惊吓或结肠过敏等引起。⑦肠易激综合征(IBS)类似于腹泻,为伴有腹痛和结肠功能紊乱的常见病。

(二)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可分为两大亚型:痢疾样腹泻和水泻。痢疾样腹泻可有黏膜破坏,排脓血样粪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水泻不含红细胞、脓细胞,不伴腹痛和里急后重。

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粪便呈稀水样、量多。脓血便或黏液便见于菌痢;暗红色果酱样便见于阿米巴痢疾;血水或洗肉水样便见于嗜盐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黄水样便见于沙门菌属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或副霍乱;脂肪泻和白陶土色便见于肠道阻塞、吸收不良综合征;黄绿色混有奶瓣样便见于婴儿消化不良;激惹性腹泻多见水便、伴有粪便的颗粒,下泻急促,同时腹部肠鸣音亢进、腹痛剧烈。

十一、便秘

便秘是指肠道蠕动减慢导致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量化指标是每周便次<3次,或比之前减少,一般成人2~3天或儿童4天以上不排便即为便秘。长期经常便秘者称为习惯性便秘,但决定便秘程度的是大便的稠度而不是大便的次数。

(一)病因

功能性便秘常见的原因有:①没有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忽视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引起便秘。②饮食过于精细少渣,缺乏食物纤维,粪便黏滞度增加,在肠内运动缓慢,水分过量被吸收而导致便秘。③液体量摄入不足。④肥胖、不活动,缺乏运动性刺激以推动粪便的运动,摄食本身不能使粪便向前推进。⑤忍着不便,大肠对发出的便意信号反应越来越迟钝,便意减弱或消失。

器质性便秘主要见于直肠和肛门的病变,如肛裂、先天性巨结肠等。结肠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妇女妊娠等也可以导致便秘。

(二)临床表现

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艰难、费力;排便不畅;大便干结、硬便,排便不净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部分患者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

十二、黄疸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称为黄疸。胆红素浓度稍高于正常,而临床上尚未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其为隐性黄疸。

根据病因临床上将黄疸大致分为4类。

(1)溶血性黄疸 该黄疸由各种溶血性疾病所引起,如蚕豆病、异型输血、新生儿溶血、蛇毒等引起的溶血。其表现轻度时为皮肤、黏膜稍黄染,严重时突起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腰痛、四肢酸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及血红蛋白尿。

(2)肝细胞性黄疸 凡是引起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性黄疸表现各异,除皮肤、黏膜呈浅黄色至深黄色外,还可分别出现乏力、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水肿、腹水、昏迷等。

(3)梗阻性黄疸 又称胆汁淤积性黄疸,分为肝外性和肝内性两种。其临床表现一般为皮肤及黏膜呈暗黄色或黄绿色、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呈白陶土样颜色,并可出现脂肪性腹泻、夜盲症及出血倾向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此类少见,多属家族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肝内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