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基础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理论

进行素描学习不仅需要掌握基本工具的使用,还需要对素描基础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素描学科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在进行素描学习时,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样重要。

本章节按照素描绘画的过程对素描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简单来说,遵循从起稿到塑造、从整体观察到局部塑造再回归大关系处理的一般规律。

1.形体

形与体是两个概念,素描造型常常将之放在一起。形即轮廓,在素描学习的初级阶段,常常化繁为简,将物体概括成简单的几何形,辅以明暗调子之后产生体积感,就构成了形体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素描学习往往以石膏几何体为起步的原因。

我们往往将物体概括成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等,是为了更整体地进行观察,不被细枝末节所扰。而体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也就是时刻牢记物体是以处在三维空间的具有体积存在的。体的表达有很多方法,可以只用线条表现,也可以用明暗调子表现。

(1)形的归纳意识

在素描起形时,考虑到方形更容易起笔,因此一般主张“先方后圆”,也就是将所有物体都归纳成各种方形的组合,然后将其局部细化成不同形状。形的归纳能力是专业素描学习的第一堂必修课。所有物体先归纳成各种方形,是素描起形的第一步。

对简单几何体进行的方形归纳训练,看似累赘,却是训练专业素描起形意识的重要内容。例如圆形几何体的方形归纳训练,在真正绘画起稿时,徒手画出正圆形是很难的,只有通过多角度方形的切割,再用橡皮擦去多余部分,才是起形的捷径。

静物的归纳意识与几何体相同,都是先将外轮廓整体归纳成方形,再将局部归纳成其他几何形状。

试想一下,在进行复杂物体如建筑物的绘画时,如果没有专业的归纳意识、技巧,绘画起稿的过程将是令人头疼的。

以圆形为例,在实际起形时,往往先画出一个方形(或者定出上、下、左、右四个点的位置),然后逐渐切出正圆,最后擦除多余的线。

(2)体面和体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体”是一种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进行素描造型时,需要将“体”的意识贯穿在作品当中表达出来。

如果将“体”的意识具体化,可以分解成体面和体积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互相重叠,没有先后之分。所谓体面,指的是物体受光之后被分成的三大明暗区域,也就是素描绘画中常被提起的:亮面—受光面、灰面(中间调子)—侧光面、暗面—背光面。简单来说,就是三大面—黑、白、灰。三大面在实际中的变化是丰富的,主要是由于光源和物体表面起伏的影响。三大面意识构成了一个物体的基本体积意识。另外,三大面在实际表现中会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如对于液体、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等而言,需要灵活运用。

体积意识比体面意识更加具体化,在素描造型中习惯将“三大面”细分成明暗“五调子”:高光—受光物体最亮的点;灰调子—明暗交界线前后区域;明暗交界线—区分物体亮部与暗部的区域,一般是物体的结构转折处;反光—物体的背光且受其他物体或物体所处环境的反射光影响的部分;投影—物体本身遮挡光线后在空间中产生的暗影。

明暗五调子在实际物体的表现中会更加复杂,以上图圆球体为例,可以对五调子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高光—高光的形状受制于三个因素,即光源、材质和形状,因此在实际绘画时,要根据光源的强弱确定高光的强弱,根据物体的质感和受光部分的形状变化刻画高光的形状;灰调子—灰调子是最能表现物体质感的部位,主要是因为灰调子在物体表面占据的面积最大,同样地,细腻而丰富的灰调子对物体细节的表达尤为重要,因此才有素描中的“高级灰”一说(色彩中也有“高级灰”一词,与素描所指不同);明暗交界线—明暗交界线是有强弱变化的,并非一条固定深色的线条,而且明暗交界线的形状依附于物体的形状,可以说不同物体的明暗交界线以及明暗交界线的深浅各不相同,应注意总结和观察;反光—反光的描绘可以表达素描的通透性,使暗部不致于灰成一片,增加物体的体积感;投影—投影本身有强弱变化,一般来说接近物体的区域重,远离物体的区域依次衰减。另外,投影的形状既取决于物体的形状,也取决于投影投射的物体形状。以圆球体为例,圆球体的投影形状首先受制于圆球体,其次受投影所在平面的影响,如果平面上有衬布等物体,投影的形状会产生相应的起伏变化。

2.比例

美术中的比例通常指物体本身各部位之间和物体相互之间形的大小、宽窄、高低的关系。比例的准确性主要关系到两个方面:形的准确性及构图的美感。下面从形的比例、构图的比例来分析比例。

(1)形的比例

形的比例关系的关键是找准参照物,然后以参照物为基准比照各个部位的关系。

下面以茶壶的起形为例:

第1步,首先以茶壶的壶身肚子部位为画面的核心,确定上、下、左、右四个点的位置,然后在壶身中间画出十字参考线,此时选择横线为整个壶形的参照物。其余所有部位的长短都以壶身横线的长短为参考,所有部位的位置以横线位置为基准线。

第2步,确定壶盖的长短,在壶盖的左右两侧向下拉辅助线,查看壶盖与参照物的位置与长短关系,辅助线拉至壶的最底边,可参照壶底与壶盖的关系。

以此类推,逐步确定壶钮、壶嘴、壶把手的位置和大小。

最后擦除辅助线,完成茶壶的起稿。

形与结构相辅相成,因此形与结构的准确性互相促进。在进行动物、人物的起稿时,除了设定辅助线为参照物,也可以设定局部结构为参照物。

另外,人体的比例、人头的比例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参考标准,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所画的《维特鲁威人》(也称《神圣比例》)素描稿,常被看做是完美男性比例的参考图例,人们也据此总结出以头长为参照的人体各部位比例关系。

美术中有“三庭五眼”之说,也是所谓正面人脸的标准比例。“三庭”指的是脸的长度比例,把脸的长度分为三个等份,从前额发际线至眉骨,从眉骨至鼻底,从鼻底至下颏,各占脸长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三庭等长。“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成五等份,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为五只眼形的宽度。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睛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发际各为一只眼睛的间距,各占比例的五分之一。“三庭五眼”作为美术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践经验,可以作为素描人头像在初级阶段的起形参考,方便绘画者快速找位置。

(2)构图的比例

构图是一个造型艺术术语,即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而完整的画面。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构图作为西方造型艺术的专门学科之一,有许多规范和要求,下面以茶壶在画面中的构图比例为例,分析构图的一般规范。

从上图的几种构图形式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差别,从左至右第一张的构图导致画面太满,第二张则太空,第三张太偏,第四张比较合适。在素描初学阶段,一般采用“十字构图法”,即在画面中间画十字格将画面四等分,通过物体重心的位置与十字格中心的位置对比来选择合适的构图位置。一般来说,二者不可重叠。

常见的构图形式有以下几种:水平式—安定、有力感;垂直式—严肃端庄;S形—优雅、有变化;三角形—稳定(反之则不安定);长方形—人工化,有较强和谐感;圆形—饱和、有张力;中心式—主体明确;散点式—受边框约束,自由可向外发展。初学阶段最常用的是三角形(或梯形)构图,较为稳重和谐。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是三角形构图的代表作品之一。

艺术史的发展不仅有传统的标准,也有非传统的构图形式。如在表现痛苦、悲伤、敏感或个性化的作品中,往往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德国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许多作品,就属此例。合适的构图是为更好地表达画面主题,因此构图形式应灵活变通。

3.透视

透视即“透而视之”。透视学即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透视画法是以现实客观的观察方式,在两维的平面上利用线和面趋向汇合的视错觉原理刻画三维物体的艺术表现手法。透视画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物体或景色的三维视角,以及形象的思维方式。

上图是从同一角度观看同一立方体,图左的立方体没有透视,图右的立方体有透视。将两个立方体顶面的边线向后延伸,发现没有透视的边线保持平行,而有透视的边线间距向后逐渐缩小。毫无疑问,右侧符合透视的立方体更符合人类在现实世界的观察习惯。

相同大小的两个物体,由于透视的关系,在观察时会产生如下变化: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初学阶段并不需要对透视做太深入的研究,但是有几个基本概念需要掌握:平行透视(又称一点透视)、成角透视(又称两点透视)、倾斜透视(又称三点透视)。

平行透视:一个物体至少有一个面与画面或视平线平行,消失点有一个,称之为平行
透视。

成角透视:一个物体没有一个面与画面或视平线平行,而是与之形成一定的角度,消失点有两个,称之为成角透视。

倾斜透视:一个物体的任何一个面与画面、地面、垂直线都不平行,而是与之成一定角度的倾斜状态,称之为倾斜透视。

下面以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的两幅作品为例观察透视理论在素描中的应用。

4.结构

在素描中,结构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解剖结构或构成结构;二是形体结构。解剖结构或构成结构主要指内在结构,如指人体和动物的骨骼、肌肉所构成的解剖关系。其他物体的内部构成框架及其构成关系称构成结构,是物像形体的内在依据。形体结构主要指外在结构。

素描中有专门的结构素描分支,指画面以线条为主的表现方式。结构素描对线条的虚实要求较高,轮廓线、结构线、光影线尽量以轻重、虚实或松紧的方式作区分。

5.立体感、空间感、质感

素描造型就是在二维的纸面上表现三维的光影与空间。立体感主要依靠“三大面五调子”的刻画来体现。空间感的描绘则需要辅助构图和透视的技巧,以“近实远虚”“近大远小”的基本原则表达空间关系。质感的刻画则相对难度较大,主要是刻画不同材质带给人的感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质感的物体在高光和灰调子的刻画上有明显不同。

6.黑白灰

黑白灰对应画面局部物体的“三大面”,同样对应画面整体的亮部、灰调子和暗部。黑白灰关系的处理关系到画面效果的强弱。

区分黑白灰关系的诀窍就是在画之前,确定画面的最重和最亮部位,中间调子的物体以最重和最亮物体为界限、参考,使画面产生黑白灰的韵律感。

在初学素描的阶段,可以通过强化明暗对比的方式将黑白灰拉开,学习深入之后,不要偏执于画面效果,而更应尊重客观事实及作品的情感指向。

7.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

绘画中的客观再现指的是在画面反映客观事实,如实地描绘事物,或照物体进行写实描绘。客观再现对应写实绘画。绘画中的主观表现指的是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主观表现对应写意绘画。

纵观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艺术流派众多,艺术理念千差万别。从古典绘画时期到现代主义绘画流派,艺术家对物象的解读历经变化,艺术家个人理念在作品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变化之外,还有艺术理念的自然更迭。面对同一事物,艺术家们使用不同技巧和方式表现。面对同一物象,艺术家们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正是这种不同理念的存在,才促使艺术不断成长发展,源远流长。

对比中国画一代宗师朱耷(下左图,局部)和张大千(下右图,局部)先生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艺术家对同一主题作品的不同表达。

对比19世纪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安格尔(下左图)和德国艺术大师阿尔布雷特·丢勒(下右图)的素描作品,同样可以看到作者不同所带来的作品气质差异。

8.观察方法与实践

绘画是眼、脑、手三者的配合。眼即观察能力;脑即分析能力;手即实践能力。

在素描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以使用一些构图取景的技巧,最常见的有手机取景—使用手机拍照的网格功能寻找合适的构图、自制取景框—使用硬卡纸或纸片裁切自制方形取景框、手部取景—用两手手指形成取景框。

完成构图定位之后,开始对画面物体进行起稿。观察画面物体的比例也有一些技巧,最常用的是铅笔测量比例的方法。铅笔测量法要求人与所画内容保持一定距离,胳膊伸直、后背挺直。使用任何测量比例的方法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找准比例参照,如“三庭”或某一物体的直径。同样,测量比例的方法也具有相当大的不准确性,手指在铅笔上移动很小的距离,在画面上造成的误差是很大的。因此,锻炼眼睛的准确性、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手上技巧的熟练程度才是最大的保障。

观察时,要求整体地观察、理性地观察、比较地观察。以上观察方法需要我们经常运用。通过长期的观察,会渐渐地形成观察习惯。这样当你作画的时候,几乎不需要思考用哪种观察方法,它们很自然地就被你灵活运用了。

9.常见的画面问题

初学素描容易遇到以下几种问题。

①灰:造成画面发“灰”的主要原因是黑白灰关系的不明确,调子层次拉不开。在一幅作品中,即使所画物体本身固有色区别不大,明暗区分也不明显,也不能把画面画“灰”。解决方法是,首先要区分整体固有色的层次,分出画面的最重与最亮区域;其次轮廓线不要太散,明确即使在自然光下五调子也是存在的。

②僵:造成“僵”的主要原因是对于物体结构的理解表现过于机械、缺乏灵活性,对物象的形体抠得太死、太概念化,没有表现出物体在空间中的虚实变化。“僵”分两种,一种是由于初学时造成的画面死板,如过分注重排线,忽略了物象的结构关系;另一种是在专业的素描训练中也容易发生的情况,即对物象的塑造死记硬背。比如画苹果时,对于光线和固有色,一味追求快速出效果,夸张明暗对比,画面虽然显得熟练,但也十分僵化。解决方法首先是临摹,掌握塑造技巧,然后是对物象的观察,尊重客观事实。

③碎:造成画面“碎”的主要原因是观察和塑造时忽略整体关系,没有处理好主次和虚实的对比,陷入对局部物象的刻画,画面整体关系的处理不强。实际上,绘画也是一个“总、分、总”的过程:先整体观察画面的大关系,对主要部位和次要部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进行局部刻画时,也要从主要部位开始,全篇用力不要平均,使画面始终保持主次、虚实关系。最后,在基本完成画面以后,再次整体观察画面关系,将太“跳”的部位擦除或虚化,将细节不够充分的地方再次深入刻画。

初学时还会遇到很多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使用科学的素描训练方法,辅以临摹、写生、默画的交叉训练,循序渐进,相信会很快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达到很好的效果。

下面通过几个案例分析画面中的问题。

从下图的两张作品可以看得出,作者经过一定时间的素描训练已经进入组合静物的绘画阶段。从两张作品的局部可以看出,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如苹果和梨子的明暗对比虽然强烈,但是认识僵化,通过强化明暗对比造成一定的体积感,但忽略了固有色、缺少了观察。

从左下图带有白色茶壶的静物组合局部,可以看到作者也具有素描学习基础,但是画面空间关系不强,尤其茶壶的刻画体现不出瓷器的质感。画面左侧西红柿的刻画也显得模式化,西红柿的投影落在白色衬布上不会出现和深色西红柿一样重的情况。

右上图带有马头石膏像的组合静物,带有明显初学时的痕迹:画面构图松散,主次关系不明确,物体比例掌握不准确,形体大小区分不开。在刻画方面也显得碎、肤浅。

下图的头骨和男子头像带有明显的初学阶段的问题:头骨刻画具有基本的体面关系,但是看不出质感区分(不知是石膏头骨还是真人头骨)、牙齿雷同;人头像的刻画不够深入,对结构认识不清晰。

任何人在初学素描的时候都会犯错,避免犯错的最佳方式就是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观察和临摹好的作品也是快速入门的捷径,希望通过后面章节的实训,可以帮助大家理清思路,掌握技巧,学会画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