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礼记》)
汉字身世小档案
■“艺”的繁体字为“藝”,“藝”的本字为“埶”。《说文解字》:“埶,种也。从坴丮,持而种之。”
■《诗经·小雅·楚茨》有“我艺黍稷”,即我种植黍子和谷子的意思。不管是种草、种树还是栽种农作物,都是一门技能,因此引申为技艺、艺术。
■ 在古代,“艺”即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六艺。
作为简化字的“艺”,上草下乙,完全不明白跟技艺、艺术等义项有任何关系;即使是“艺”的繁体字“藝”,也仍然不知所云。原来,“藝”的本字就是字形中间的“埶”。
埶,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左边是一棵草或木。甲骨文字形,这个人把草或木种在了地上。甲骨文字形,手的形象更夸张,显然是在强调用手种植的意思。金文字形,实在是太美丽的姿态和动作!金文字形,草木的下部添加了一个“土”,表示把草木种在土中。小篆字形,左右两边都有所变形。
《说文解字》:“埶,种也。从坴丮,持而种之。”“坴(lù)”指大土块,显然是字形中草木和土的讹变;“丮(jǐ)”指以手持握,显然是字形中跪坐之人和手的讹变。也就是说,本来应该写作从坴从丮的这个字,写成了“埶”。
至于“埶”为什么又繁化为“藝”,原因和过程大概有三点:一是因为“埶”拿去作了偏旁,比如勢(势)、熱(热)、褻(亵)等字;二是因为与草木有关,再给它加上草字头变成“蓺”;三是因为广义上的种植草木之事,不仅包括栽植,也包括除草,因此又加上下面的“云”,跟草字头组成“芸”,表示除草之意。“藝”字就这样变得臃肿起来,而它清新可喜的本来模样也就这样慢慢消失了。
《诗经·小雅·楚茨》有诗“我艺黍稷”,即我种植黍子和谷子的意思。《诗经·国风·南山》有诗“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意思是种麻应该怎么做?要纵横耕耘田亩。《孟子·滕文公上》篇中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之句,“树”和“艺”并举,均指栽种五谷。这些用例中的“艺”都是使用的本义。
不管是种草、种树还是栽种农作物,都是一门技能,因此引申为技艺、艺术。《礼记·学记》论为学之道曰:“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缦(màn)”指琴瑟上的弦索,如果不先学调弄弦索,则手指不便,弹琴时也就不能安弦中声;“博依”指广泛的譬喻,诗歌有比兴的技巧,“比”即比喻,“兴”是起兴,借别的事物引起诗歌的发端,不先学这两种技巧,就不能使诗歌安正完善;“杂服”指各色服制,不先学各色服制,就不能谙熟服饰制度的各项礼制;“艺”即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六艺,不喜欢学习这六种技能,就不能乐于为学的正道。
先秦时,中国的教育模式为通识教育,以上论述的为学之道,指的是要先广泛涉猎各种庞杂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掌握正确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