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国传统优秀典型图案

中国图案源远流长,是历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从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过程上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阶段

主要代表是彩陶。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原始人直观而单纯的模仿自然,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创造图案,有人物、动物、水波、火焰、几何纹、编织纹以及原始宗教纹样。造型简洁,富有动感,风格粗放,讲究对称,色彩上以红黑白为主,有力量感和运动感。以大量使用对称、均衡、连续、放射、分离、分割、重叠、连接、组合等构成方法去设计纹样的造型结构。如图1-20~图1-25。

图1-20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图”之一

图1-21 马家窑型舞蹈纹

图1-22 马家窑型涡纹

图1-23 马家窑型蛙纹

图1-24 网纹

图1-25 几何纹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奴隶社会时期。商周时期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冶炼技术发展成熟,这一时期图案主要以青铜器为代表。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突出特点是形象塑造的神秘、庄严、凶猛,充满了宗教色彩,反映了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礼乐文化的肃穆气氛,图案造型以图腾动物为主,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力量下降,诸侯争霸,礼坏乐崩,人们从对自然的畏惧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怀。商周时期青铜器特有的水平线、垂直线造型形成的庄重神秘、威严凝重的风格渐渐转变为以弹性曲线创造的灵巧、活泼、自由、轻快的风格,青铜器工艺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漆器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青铜器,漆器的制作工序繁琐复杂,在图案题材上增加了人物故事,如人物的狩猎、农耕、歌舞等。色彩上以黑、黄、朱金、绿等为主。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是从秦王朝到清王朝。秦汉时期的图案以古朴大气的画像砖、石和瓦当最具代表性。六朝时期的优雅清秀、飘逸浪漫的佛教图案,隋唐时期富丽典雅庄重大方的植物图案,宋元时期的简练精美、自然清雅的瓷器图案,明清时期结构精美、内容丰富的吉祥图案,体现着中国传统图案逐步走向成熟,并在不同的文化、时代变迁和交流中变得更加稳定。这一阶段的图案承接了图形的抽象和夸张,而且变得更加华丽柔美,在点线面的处理上变得更加精确,其中写实图案的出现,体现了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对事物刻画的极其精细;几何图案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辅助目的更加明确;吉祥图案和图文结合的图案出现,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图案的形式结构也从单一的连续发展成大面积的连续构成,对称、重复、渐变、聚散等方式。各种各样的图案通过人们高超的技艺表现,在建筑、砖石、瓷器、金玉、织物等物品上达到审美与功能高度统一的效果。这一时期,色彩也达到了鼎盛状态,各种表现手法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确立了金、朱、紫的阶级地位。

中国传统图案题材广泛、构图巧妙、形象生动,赋色绚丽、手法多样、刻画精细,在世界工艺美术装饰纹样中独树一帜,享有盛誉。中国传统图案按照社会关系和内容分成三大部分。

(1)民间工艺美术品图案 包括雕刻、版画、刺绣、印染、编织、剪纸、玩具、皮影等。这类图案造型是劳动人民观察生活,发挥想象,按自身的审美观创造的,质朴、健康、粗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民间图案与百姓的生产、生活习俗联系密切,内容多具有祈祥纳福、美好寓意的象征意义。

(2)宫廷、上层社会的陈设、实用品及建筑物图案 这类图案多是为满足统治者奢侈的生活需求而精心设计制作的,其纹样精美、内容丰富、构图严谨、刻画细腻、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主要有陶瓷、青铜、玉雕、漆器、金属制品、织绣、砖雕、石刻、雕漆、景泰蓝等。

(3)宗教艺术图案 主要是石窟庙宇中的壁画、楣龛、藻井、佛像台座、砖雕石刻上的装饰图案。这类图案尤以敦煌图案最为突出,既细致精巧,又自由奔放,造型独特、气势流畅,富于想象和浪漫色彩。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传统优秀典型图案逐一进行了解。

一、彩陶

1.产生时期

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马家窑、大汶口等文化中,均发现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主要的文化内容,中国彩陶数量之多,图案之丰富,艺术价值至高,是世界罕见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制作工艺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制作彩陶一般有四个步骤:选土—制坯—施彩—烧窑。原始陶器是使用黏土做原料,用手盘筑捏制或用轮制而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彩陶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借助毛笔彩绘,即于陶坯表面,施以红、黑色颜料绘制的动植物纹、花纹或几何花纹,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图案,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鼎等。

3.彩陶图案

彩陶在装饰纹样上,已具有变化统一、对比调和、平衡对称等特点;色彩上虽然只有不多的几种颜色,但却显得复杂绚丽、明快强烈(图1-26~图1-32)。

图1-26 彩陶色调

图1-27 节奏韵律

图1-28 对比统一

图1-29 旋纹尖底瓶

图1-30 旋纹尖底瓶展开图

图1-31 神人纹彩陶壶

图1-32 变体神人纹彩陶瓮

彩陶代表的仰韶文化时期的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常绘有彩色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图案以黑色或红色表现,有时也加涂白色或红色的陶衣。图案线条整洁,结构严密,疏密适宜,适应器物造型均衡、和谐、统一的风格。色彩虽然只有一两种,但是复杂绚丽,这种装饰风格给殷周青铜器时代的艺术提供了发展的条件。

彩陶纹样具体分为如下几种。

(1)带纹图案 包括宽带、窄带、条带纹几种。通常绘制在陶器口沿、肩、腹等部位,这类纹样简单而素净,与衣服镶边一样,白衣画红彩带,红衣画黑彩带,颜色不同却协调雅致(图1-33、图1-34)。

图1-33 带纹图案1

图1-34 带纹图案2

(2)编织纹图案 有折线条纹、连栅纹、回纹、席纹、网纹等。这类图案大多是模仿编织物花纹得来(图1-35、图1-36)。

图1-35 编织纹图案1

图1-36 编织纹图案2

(3)植物花纹图案 由圆点、钩叶、花瓣纹线条组成的花朵连续图案,先涂白色陶衣,后用红、褐两色画花(图1-36)。

(4)动物图案 鱼纹是仰韶文化最常见的彩陶图案,在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只是偶尔出现(图1-37)。

图1-37 鱼纹

彩陶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这既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渔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其他以人物为形象的装饰在彩陶中较少出现。最有名的半坡彩陶的人面纹、人面鱼纹等都是研究原始绘画的珍贵资料,反映了当时原始时期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图1-38~图1-40)。

图1-38 涡纹

图1-39 涡纹彩陶瓮

图1-40 人面鱼纹

二、青铜器

1.产生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利用红铜,后来,人们进一步发明了冶铸青铜器的技术。新石器时代制陶业的发展,给后来的铜器制造提供了基础条件。高温度的火力和模制技术的纯熟,决定了铜制技术的发展。青铜器通常也称铜器。在我国,主要指商、周时期(先秦时期)铜锡合金铸造的带有花纹和字迹的器物。商周时代的青铜工艺,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后期的青铜祭器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高133厘米,重875千克,立耳柱足,造型庄重,纹饰威严,可以看出它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民间艺术家智慧的结晶。

2.制作工艺

青铜器以模制和失蜡法制作,其造型极其丰富,有的从陶器发展而来,有的由圆变方,形式创新,这些优美丰富的造型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

青铜器类别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① 日常用器,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② 乐器;③ 兵器;④ 货币;⑤ 车马器、杂器等。

3.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图案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分别是聚纹时期(纹样设计在器物外形的立面做适形造型,多以兽面纹和凤鸟纹为主)、带纹时期(即二方连续为主,抽象纹样增多,是青铜器图案的抽象阶段)、网纹时期(四方连续纹样多见,图案网状布于青铜器上,纹饰结构精致、微型化)、散纹时期(纹饰中出现了影形动物和人物,造型活泼,以散点方式构成,这一构成法为画像砖、石的立视体构图奠定了基础)。

在青铜器的四个发展时期中主要的纹样装饰如下。

(1)饕餮纹(多见聚纹时期) 饕餮纹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凝重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图1-41、图1-42)。

图1-41 兽面纹1

图1-42 兽面纹2

(2)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绞龙纹,多见于带纹、网纹时期) 夔,神话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龙纹是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纹饰之一,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外形与青铜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具有古拙的美感(图1-43~图1-45)。古人在青铜器龙纹的基础之上又创造了后世的多种龙纹的典范。青铜器龙纹的式样由其头部的形状决定的,按头部的角型分有虎耳龙纹、长颈鹿龙纹、卷角龙纹、曲折角龙纹、花冠龙纹等不同类型,按其姿态又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和绞龙纹等。

图1-43 青铜器绞龙纹

图1-44 爬行龙纹

图1-45 青铜器夔龙纹

(3)凤鸟纹(多见于聚纹时期) 凤鸟纹是各种凤纹、鸟纹的统称。最早的鸟纹出现于新石器的彩陶纹样。凤在古代的传说中为鸟中最美的,被尊为百鸟之王。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于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青铜器上的凤鸟纹按冠形分包括多齿冠、长冠和花冠;按凤尾分包括长尾、垂尾、分尾。凤鸟纹多饰于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图1-46~图1-50)。

图1-46 青铜器夔凤纹

图1-47 花冠凤纹

图1-48 多齿冠凤纹

图1-49 花冠凤鸟纹

图1-50 长冠凤纹

(4)象纹(多见于聚纹时期) 象纹图案特征为长鼻、象牙表现明显,象身饰螺旋纹,四周填以云雷纹。通常做主纹应用(图1-51、图1-52)。

图1-51 象纹1

图1-52 象纹2

(5)云雷纹 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通常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基本特征是以汉字的“回”字形线条构成。构图为圆形时,称为“云纹”;构图为方形时,称为“雷纹”。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图1-53、图1-54)。

图1-53 云雷纹

图1-54 青铜器云雷纹

(6)人物图案(多见于散纹时期) 青铜器的人物图案造型呈各种动态的影形,造型简洁,多表现生活场景。如著名的《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以平视体的方式展现了生活各个场景。人物造型对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的人物造型有很大影响(图1-55)。

图1-55 宴乐水陆攻战纹壶

青铜器的造型、装饰,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或制作技术方面,都可以看成是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它突出反映了造型、雕塑和图案几方面成就,初步奠定了我国古代造型艺术的基础,并形成了特有的风格与装饰手法。

三、玉器、金银器

1.玉器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现代玉。古玉分为两大类:“礼玉”和“佩玉”。礼玉用于祭祀等礼仪;佩玉用于佩戴装饰。现代玉饰的品种款式多种多样,这些珠宝玉饰通过精心的佩戴,会对人们的生活、衣饰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玉的雕琢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到后来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玉的纹饰也沿袭了各时代纹饰的特点(图1-56~图1-60)。

图1-56 战国玉璧

图1-57 玉镂雕双龙手佩

图1-58 宋透雕云龙纹

图1-59 战国玉器

图1-60 金代玉佩

欣赏玉器需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博大。山川之精英,指的是玉的材质美;人文之博大,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和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雕琢工艺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的玉器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早期玉器动物变形幅度大。金代玉佩形象生动,玲珑剔透(图1-60)。

2.金银器

金银制品在商代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金银镶嵌工艺。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至唐代才开始有较多发现。早期金银器均为小型装饰制品,小巧简约、清新活泼。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宋元时期的金银器,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愈发清秀典雅,而华丽浓艳则是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著特征。该时期内,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之于繁琐,褪尽了唐宋时期的勃勃生机。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金银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进行了结合,呈现出精雕细琢的高超工艺与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图1-61)。

图1-61 金银器1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工艺繁复,制作技巧高超,而且造型精巧,装饰细密,而用以装饰的题材内容,则可谓丰富多彩,有以写实或图案化的动植物为内容的;有以反映时代生活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有表现流云、飞瀑、晨曦的自然景象;也有表现菩萨、罗汉、金刚的宗教形象;还有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几何纹样图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排列方式:或对称式,或回旋、抱合、相背的平衡式排列,或一整二破的连续式排列。最为代表着人们亘古不变美好希冀的,便是以各种吉祥图案与文字为内容的器物(图1-62)。

图1-62 金银器2

四、漆器

1.产生时期

漆器是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源远流长的工艺品之一,有着光辉独特的民族传统。早在七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利用漆树汁涂绘器物表面制作漆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2.制作工艺

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需制作胎体。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铜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后,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如烙印法、针刻法、漆绘法)。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表面非常坚硬,有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我们祖先制作的优美绝伦的漆器,像陶瓷、丝绸一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3.漆器图案

漆器的装饰花纹主要有景物纹(这类图案是以自然界现象、景物为基础,做各种装饰符号和各种抽象的表现符号,如云纹有云气纹、云雷纹、卷云纹等,水窝纹、日月星辰纹等,这些纹样,形式变化有十几种之多,装饰手法上更加程式化、图案化,注重装饰效果)、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纹样以对称、均衡以及传统图案特有的格律体(“S”形,囧形、即以三条曲线回旋排列在圆中,米字格形)安排在器物上,大部分图案都以曲线造型,并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工整、静止而又富有韵味。有的动物纹,例如龙凤只用单纯的线条,形象已经抽象化,行云流水,见到的是线的动感(图1-63~图1-68)。

图1-63 西汉漆器

图1-64 战国漆盒《击鼓长袖舞图》

图1-65 夔凤纹

图1-66 古代漆器上的云龙纹

图1-67 云凤纹S形构图

图1-68 云雷纹囧形构图

漆器图案通常用用朱红色描绘在黑色的漆底上,一般是黑和红两色。而以黑地红纹为多,红底黑纹少见。这两种色彩的配合,形成一种明快的对比,在朴素中显华美,色泽光亮,单纯而典雅。同时也有很多色彩组合的运用,加饰黄色和绿色等,常用的有黄、绿、赭、白、灰等颜色,效果华丽丰富,具有较强的绘画感。

五、瓷器

1.产生时期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釉色青绿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被看作是瓷器的萌芽,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在汉代后期,瓷器已经烧制完成,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到六朝,瓷器制品代替青铜器和漆器,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唐代瓷器工艺有很大发展,瓷器种类增多,有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等;宋代的陶瓷,是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种,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人们统称为“宋瓷”。元时期陶瓷艺术最有成就的是青花和釉里红;明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的突出成就是青花、五彩、颜色釉;清朝时,景德镇仍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突出成就是彩绘和色釉两方面,彩绘有古彩、粉彩、珐琅彩,色釉丰富多彩,有红、蓝、白、黄、孔雀绿等。所以从瓷器的历史来看,我国瓷器始于商周,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宋代达到顶峰时期(图1-69~图1-71)。

图1-69 (南朝)青瓷大莲花尊

图1-70 唐三彩贴花龙耳瓶

图1-71 (隋唐)白瓷兽耳瓶

瓷器分青瓷、白瓷、彩瓷三大系统,青瓷、白瓷图案多用浮雕印贴和刻花、划花、剔花及铁釉画花(铁锈花)等方法处理。传统瓷器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元、明的青花瓷较为著名,白底蓝花,清秀雅致。明代以后,釉下彩、釉上彩的出现,使瓷器的风格形式更为多样。

2.瓷器图案

中国古代瓷器上的装饰图案,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这些纹饰图案在明清瓷器上反映最为明显。瓷器图案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牡丹纹等较为多见。莲花纹表现形式丰富,作为表面装饰纹饰多用于瓷器的盘沿、壶身,有的将花瓣立体堆贴在器物表面;有的作为佛像底座造型,与整体造型相呼应。而莲花纹饰在审美意思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步失去了其宗教含义,而成为华美的装饰题材,成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主要代表纹饰(图1-72、图1-73)。

图1-72 (宋)白地黑花牡丹纹罐

图1-73 (清)珐琅彩

六、印染织绣

1.织绣

织绣是用棉、麻、丝、毛等纺织材料进行织造、编结或绣制的工艺。包括织锦(用彩色经纬丝提花织成各种图案花纹的熟丝织品)、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织出花纹的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刺绣。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此后,经过殷商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织绣工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我国当代的三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各有特色。

战国时,织绣的纹样已突破商周时期几何纹的单一局面,表现形式多样,形象趋于灵活生动、写实和大型化。战国时织绣图案以动物、花草、云纹和几何纹较为常见。动物纹饰以龙凤纹最具代表性,这时的龙凤纹饰、纹样穿插、盘叠,色彩丰富,风格细腻,变换多端,充满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原始图腾的含义已经弱化,而更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几何图案也是战国织绣的重要装饰内容,常以菱形、H形、N形及类似万字纹的纹样作规律性组合,图案紧凑,布局均匀(图1-74、图1-75)。

图1-74 (清)刺绣云肩

图1-75 蜀锦

战国时期的代表纹饰—凤鸟纹是织绣、漆器中使用最普遍的纹饰之一。在织绣、兵器、乐器、饮食器具、家居,甚至棺木上都可见凤鸟纹饰,样式多种多样,变化丰富。

2.染织

在汉代飞速发展,品种增多,能织出精美多样的花纹,而且具有较高的染色技术。宋代丝织物发展了写生花,又发展了遍地锦花,在织物中织入金、银线,成为一种色彩更加复杂的工艺品类。

3.缂丝

源于汉代,在宋代把名家黄筌、崔白的写生花鸟一笔不漏地移植到丝织物中。宋锦中的图案花卉如莲荷、牡丹、海棠、山茶、梅花、宝相花、鸳鸯、狮子、仙鹤、龙凤等花纹,也在明锦中频频出现,这种题材具有吉祥寓意,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深受人们欢迎,所以一直沿袭下来,直到现在西南民族还采用它。另外如方胜合罗、方胜平棋格子、团凤、游鱼、折枝花、大小缠枝、落花流水等花纹,也极生动活泼,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百姓的审美情趣(图1-76)。

图1-76 多宝缂丝

4.染织经典图案

云气纹:也称流云纹,以线条的舒卷起伏为表现形式。在丝织、刺绣中,云气纹往往作为纹样组织的骨骼,在云气纹起伏的空间,布置各种飞禽走兽。云气纹的应用,增加了装饰画面的动感。它在图案构图上,既分割画面,又起到了联系和呼应的作用,使若干装饰区形成整体,产生统一的效果(图1-77)。

图1-77 云气纹

几何纹:几何纹以双菱纹最为流行。这种纹样是由一个大的菱形两角附以小菱形,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染织图案(印染和刺绣参看民间图案部分)。

七、建筑构件装饰图案

1.瓦当

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末端下垂部分。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庇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有圆形和半圆形,多用模印花纹和文字。瓦当上刻有文字符号、动植物、几何图案,其中以代表东西南北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最为著名。瓦当上的方位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天禄(神话传说中的兽)、辟邪(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兽)以及汉洗双鱼,也如画像砖一样的风格,在圆形的范围内巧妙安排,弯曲自如,优美生动又不失雄健勇猛的兽类本性,艺术造诣相当高。有些汉宫遗物,还刻着朝代年号或吉祥文字,如“长生无极”“长乐未央”“千秋万岁”“永受嘉福”等,反映秦汉两代统治者希望长生、极尽享受的思想(图1-78~图1-80)。

图1-78 瓦当长乐未央

图1-79 瓦当四神纹

图1-80 瓦当动物纹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这些图案以影形造型,单纯、简洁、豪放,勘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2.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都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阕的建筑材料,其中以墓葬应用最为广泛。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画像石采用雕琢工艺,在夸张的影形上用具有张力的线条刻画形象,造型趋向写实。画像砖和画像石表现内容极为丰富,有人物、建筑、车骑出行、骑射、角抵、神话故事、珍禽瑞兽、辟邪图案等,还有描绘当时社会诸多生活场景及墓主人生活社交活动场面。构图完整,结构严谨,常采用平视体和立视体(图1-81~图1-83)。

图1-81 泗水捞鼎图

图1-82 戏车

图1-83 朝圣像

汉代画像砖石的艺术风格,总的说来是质朴、简洁、有力,装饰性强,采用了概括夸张的手法,这说明雕刻者不仅熟悉生活,掌握了对象动态规律和性格特征,而且还打破了时间、空间概念,创造了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