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火 灾
根据国家标准《消防词汇 第1部分:通用术语》(GB/T 5907.1—2014),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一、火灾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需要,火灾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 4968—2008)的规定,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火灾分为A、B、C、D、E、F六类。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火灾等。
D类火灾: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火灾等。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对火灾进行分类,是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具体划分标准见表1-5,释义如下:
表1-5 火灾等级的划分标准
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二、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建筑物内火灾蔓延,是通过热传播进行的,其形式与起火点、建筑材料、物质的燃烧性能和可燃物的数量等因素有关。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火场上燃烧物质所放出的热能,通常是以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方式传播,并影响火势蔓延扩大。
1.热传导
(1)含义 热传导是指物体一端受热,通过物体的分子热运动,把热量从温度较高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另一端的过程。
(2)特点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这种传热性能。其中以固体物质为最强,气体物质最弱。由于固体物质的性质各异,其传热的性能也各有不同。例如,将一铜棒和一铁棒的一端均放入火中,结果铜棒的另一端比铁棒会更快地被加热,这说明铜比铁有较快的传热速率;如果把两根铁棒的各一端分别放在火里和热水里,结果是放在火里的比放在热水里的铁棒温度高、传热快,这说明同样的物质,热源温度高时,传热速率快。
(3)热传导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 火灾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蔓延扩大,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必须有导热性好的媒介,如金属构件、薄壁构件或金属设备等;其二是蔓延的距离较近,一般只能是相邻的建筑空间。可见热传导蔓延扩大的火灾,其规模是有限的。
2.热辐射
(1)含义 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2)特点 无论是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把热量以电磁波(辐射能)的方式辐射出去,也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的电磁波而转变成热能。因此,热辐射在热量传递过程中伴有能量形式的转化,即热能—辐射能—热能。电磁波的传递是不需要任何介质的,这是辐射与传导、对流方式传递热量的根本区别。
(3)热辐射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 火场上的火焰、烟雾都能辐射热能,辐射热能的强弱取决于燃烧物质的热值和火焰温度。物质热值越大,火焰温度越高,热辐射也越强。火场上的辐射热随着火灾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在火势猛烈发展的阶段,当温度达到最大数值时,辐射热能最强;反之,辐射热能就弱,火势发展则缓慢。辐射热作用于附近的物体上,能否引起可燃物质着火,要看热源的温度、热源的距离和角度。热辐射是相邻建筑之间火灾蔓延的主要形式之一。建筑防火中的防火间距,主要是考虑防止火焰辐射引起相邻建筑着火而设置的间隔距离。
3.热对流
由于流体之间的宏观位移所产生的运动,叫做对流。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热对流是影响初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一种主要形式。
按流动介质的不同,分为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
(1)气体对流 气体对流对火势发展变化的影响主要是:流动着的热气流能够加热可燃物质,以致达到燃烧程度,使火势蔓延扩大;被加热的气体在上升和扩散的同时,周围的冷空气迅速流入燃烧区助长燃烧;气体对流方向的改变,促使火势蔓延方向也随着发生变化。气体对流的强度,决定于通风孔洞面积的大小、通风孔洞在房间中的位置(高度)以及烟雾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等条件。气体对流对露天和室内火灾的火势发展变化都是有影响的。即使是室内起火,气体对流对火势发展变化的影响也是较明显的。
室内发生火灾时,燃烧产物和热气流迅速上升,当其遇到顶棚等障碍物时,就会沿着房间上部向各方向平行流动。这时,在房间上部空间形成了烟层,其厚度逐渐增大。如果房间的墙壁上面有门窗孔洞,燃烧产物和热气流就会向邻近的房间室外扩散。但是,也可能有一部分燃烧产物被外界流入的空气带回室内。燃烧产物的浓度越大,温度越高,流动的速度也就越快。
(2)液体对流 液体对流是一部分液体受热以后,因体积增大、相对密度减小而上升,温度较低的部分则由于相对密度较大而下降,就在这种运动的同时进行着热的传播,最后使整个液体被加热。
通过液体对流进行传热,影响火势发展的主要情况是:装在容器中的可燃液体局部受热后,以对流的传热方式使整个液体温度升高,蒸发速度加快,压力增大,以致使容器爆裂,或蒸气逸出,遇着火源而发生燃烧;重质油品燃烧时发生的沸溢或喷溅,同样是由于对流等传热作用所引起的。
火场上实际进行的传热过程很少是一种传热方式单独进行,而是由两种或三种方式综合而成,但是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
三、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
建筑火灾,是指建筑内某一空间燃烧起火,进而发展为某些防火分区或整个建筑的火灾。对于建筑火灾而言,最初发生在室内的某个房间或某个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的房间或区域,以及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
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通常把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如图1-3所示。
图1-3 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
1.初期增长阶段(初起阶段)
室内火灾发生后,最初只局限于着火点处的可燃物燃烧,这一阶段着火点处局部温度较高,燃烧的面积不大,室内各点的温度不平衡。由于可燃物性能、分布和通风、散热等条件的影响,燃烧的发展大多比较缓慢,有可能形成火灾,也有可能中途自行熄灭(见图1-3中虚线),燃烧发展不稳定。火灾初期增长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定。
从防火的角度来看,建筑物耐火性能好,建筑密闭性好,可燃物少,则火灾初起阶段就燃烧缓慢,甚至会出现窒息灭火、有“火警”而无火灾的结果。从灭火角度来看,火灾初期燃烧面积小、火势小,用较少的人力和简单的灭火工具(比如灭火器)就能把火扑灭,因而是扑救火灾的最好时机,也是人员疏散的有利时机。为了及早发现并及时扑灭初起火灾,在建筑物内设置及时发现火灾并报警的装置、安装和配备适当数量的灭火设备等其他消防设施,是很有必要的。
2.充分发展阶段
由于燃烧的继续,起火点周围物品受火灾的影响,温度呈直线上升趋势,开始分解出可燃气体,燃烧速度加快,燃烧面积迅速扩大,气体的对流和辐射也显著增强,火灾的规模扩大,并导致全面燃烧。某一空间内,所有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过程,称为轰燃。轰燃经历的时间短暂,它的出现,标志着火灾由初期进入充分发展阶段。轰然后,空气从破损的门窗进入起火分区,使分区内产生的可燃物与未完全燃烧的可燃物一起燃烧。此后,火灾温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持续上升,并出现持续高温,温度可达800~1000℃。火焰和高温烟气在热压和风压的作用下,会从房间的门窗、孔洞等处大量涌出,沿走廊、吊顶迅速向水平方向蔓延扩散。同时,由于烟囱效应的作用,火势会通过竖向管井、共享空间等向上蔓延。
这个阶段不仅需要更大的灭火力量,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控制并扑灭火灾,而且还需要消耗相当大的力量保护临近的建筑物,以防火灾进一步蔓延。
3.衰减阶段
经过火灾的充分发展阶段,建筑物内的大部分可燃物被燃烧殆尽,火灾温度逐渐下降,直至熄灭。一般认为,当室内平均温度降到最高温度的80%时,火灾进入熄灭阶段。这一阶段虽然有焰燃烧停止,但火场的余热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的高温。衰减期温度下降速度是比较慢的。
在这一阶段进行灭火活动需要注意建筑物结构的倒塌,保障灭火人员的人身安全。另外,还要防止死灰复燃,将残火彻底消灭。
四、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就可以使燃烧熄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根据燃烧原理和灭火作战实践,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冷却法、窒息法、隔离法、抑制法。
1.冷却法
可燃物一旦达到着火点,即会燃烧或持续燃烧。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燃烧即会停止。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的,水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和很高的汽化潜热,冷却性能很好。在用水灭火的过程中,水大量地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致使火焰熄灭、火势控制、火灾终止。水喷雾灭火系统的水雾,其水滴直径细小,比表面积大,和空气接触范围大,极易吸收热气流的热量,也能很快地降低温度,效果更为明显。
2.窒息法
可燃物的燃烧是氧化作用,需要在最低氧浓度以上才能进行,低于最低氧浓度,燃烧不能进行,火灾即被扑灭。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不燃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此外,水喷雾灭火系统实施动作时,喷出的水滴吸收热气流热量而转化成蒸汽,当空气中水蒸气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这也是窒息灭火的应用。
3.隔离法
在燃烧三要素中,可燃物是燃烧的主要因素。隔离法是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具体方法有:
(1)把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品搬走;
(2)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的阀门,以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
(3)设法阻拦流散的易燃、可燃液体;
(4)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物,形成防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
4.抑制法
由于有焰燃烧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火焰中的自由基浓度,即可使燃烧中止。化学抑制灭火的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卤代烷(已淘汰)。化学抑制法灭火,灭火速度快,使用得当可有效地扑灭初期火灾,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但抑制法灭火对于有焰燃烧火灾效果好,对深度火灾,由于渗透性较差,灭火效果不理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抑制法灭火的灭火剂与水、泡沫等灭火剂联用,会取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