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激光加工与自组装构建硅/镁基超疏水表面
单晶硅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在制造半导体元器件领域,也是构建微/纳电子机械系统[117]的重要原料。MEMS/NEMS作为集微机构、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电子器件于一体的微型装置或系统,其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关于MEMS/NEMS装置或产品被报道,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被成功推向市场,究其原因,黏附与摩擦问题是限制MEMS/NEMS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118~121]。人们对MEMS/NEMS的研究发现,伴随着系统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微尺度下的物理现象与宏观世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呈现出尺寸效应与表面效应。因此,随着尺寸不断减小,与尺度效应、表面效应密切相关的毛细吸附力(capillary force)[122,123],范德瓦耳斯力(Van der Walls force)[124,125],静电力(electrostatic forces),卡西米尔力(Casimir force)和氢桥键力(Hydrogen-bridge)[126]等均不可忽略。
人们对自然生物界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发现,许多超疏水表面具有低黏附、自清洁的特性,通过对材料进行超疏水改性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材料表面层的润湿、黏着、润滑和磨损性能等,在MEMS/NEMS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27,128]。因此,近年来对单晶硅进行超疏水改性处理越来越受到关注。
轻金属镁及其合金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热疲劳性能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对镁及其合金进行超疏水改性处理,获取镁基超疏水表面,可以进一步扩大镁及其合金的应用范围。如将超疏水性镁合金应用在MEMS/NEMS中[129~131],可以改善其黏附与摩擦问题;镁基超疏水材料在自清洁表面、航空航天飞行器和户外天线的防覆冰、军用舰艇外表面流体减阻、材料表面防氧化和防止电流传导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
激光加工[132,133]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实现材料表面微造型的有效技术手段,基于激光自身具有光束单色性强、能量密度高、传递快速、空间和时间的可控性良好等优点,激光微造型不仅高效精密,而且成本低、易操控、通过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处理层,可以改善材料表面的力学性能、冶金性能、物理性能,从而提高零件、工件的耐磨、耐蚀、耐疲劳等一系列性能,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使用要求[134]。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和表面改性处理等领域。
自组装分子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简称SAMs)成膜技术具有热力学稳定、分子排列致密有序、与基体结合良好、成膜不受表面形状粗糙度影响、可人为对分子结构进行操作控制来获得预期界面性质等优点[135~138]。自组装分子膜是基片在接触到具有表面活性的有机溶剂过程中,通过固液界面的化学吸附,将活性剂分子的反应基(头基)与基片表面物质自动发生连续的化学反应,基片表面形成紧密排布的由化学键连接的有序二维单层膜,同层内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瓦尔斯力和静电力,自组装分子膜的组成结构及反应示意图如图2.1所示。
图2.1 SAMs的组成结构及反应示意图[135]
由图可见,自组装分子膜的组成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分子头基,与基底表面以离子键(如CO-2、Ag+)或共价键(如Si—O键及Au—S键等)相结合,该反应过程为放热反应,活性分子会尽可能地与基底表面反应点相结合;②分子的烷基链,烷基链相互之间通过范德瓦尔斯力作用(如果烷基链自身带有极性基团,则存在静电作用)从而实现在固体表面形成有序紧密排列;③分子末端基团,如—CH3、—OH、—COOH、—NH2以及—CF3等,通过选择末端基团可以获得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能的表面,从而实现人为控制分子结构,以期获得预期界面性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组装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自组装分子膜在减摩[139~142]等方面的优点使其在MEMS/NEMS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43~145] 。
本章对硅、镁合金表面通过激光加工在基底表面构建微结构,再利用低表面能物质自组装分子膜来进行表面修饰,从而制备出具有超疏水性的硅基、镁合金基底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