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广东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更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被誉为“世界客都”。
梅州作为著名的“文化之乡”,客家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吃苦耐劳、开基创业、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以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思想为指导,客家人传承了古老的汉文化。尤为可贵的是,客家人历来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战乱迁徙或遭岁月炎凉,都始终追求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厚的潜力——文化。
楹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但在明代以前,由于文人墨客一直把楹联和戏剧当作是诗词曲赋以外的文字游戏,置于“末技”或“小技”的地位,未能得到较大的发展。直至明代之后,楹联在明洪武,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个皇帝的推崇下,才从皇家宫廷落到民间百姓家,也从官宦人家、文人墨客的厅堂书斋普及到农家茅舍、三教九流和商贾招牌门面。此后,一批批著名楹联作家也应运而生,专门的楹联书籍如雨后春笋,为汉民族这个雅俗共赏的优秀的文学体裁推波助澜,为这“后发”的幼苗提供生长的沃土。这个时代的楹联文化,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很快成为文学中应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
梅州位于广东的东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雍正十一年(1733)嘉应州(今梅州)成立之后,成为闽粤赣边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粤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楹联文化的普及风行。其楹联文化的积淀久远深厚,与客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清为楹联的鼎盛时期,这个时候,正是中原部分汉民大举南迁的年代,南徙的汉民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很快融为一体,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崇文重教,成就了一批著名的嘉应州楹联作家,如宋湘、李载熙、丁日昌、黄遵宪、丘逢甲等等,不胜枚举,群星灿烂。专门的联书也相继问世,入辑本书的优秀楹联作品也就大多出于这个时期。如翰林学士李载熙的《集论座位长短联》是清代咸丰五年(1855)在皇城北平初版;王漱薇纂辑的《梅联最话》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出版,多取材于明、清和民国时期;陈展骐著的《寿竹庐楹联》和《寿竹庐楹联续集》,也于民国年间分别在梅县和上海出版。
本书收入的400多位楹联作者的近3000副对联,是这一时期梅州最有代表性的优秀楹联作品。这些作者,也大多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名流。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们对部分联作的创作背景作了简注,亦对部分联语加以赏析和点评。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们深谢李谋元、饶中、魏金华先生等提供入辑作品有关人士。在梅州市委和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使梅州历代联家的心血得以保存,更使梅州楹联文化得以传承。但我们囿于闻见,限于水平,未能收集更多楹联佳作,未能对所收集到的作品作更详尽诠释解读。祈希方家和读者正缪。
陈平识于梅州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