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伐楚盟于召陵(僖公四年)[79]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80]。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81]:“君处北海[82],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83]。不虞君之涉吾地也[84],何故?”管仲对曰[85]:“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86]:‘五侯九伯[87],女实征之[88],以夹辅周室[89]。’赐我先君履[90],东至于海,西至于河[91],南至于穆陵[92],北至于无棣[93]。尔贡苞茅不入[94],王祭不共[95],无以缩酒[96],寡人是徵[97]。昭王南征而不复[98],寡人是问。”对曰:“共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99]。
齐侯陈诸侯之师[102],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103]?先君之好是继[104]。与不谷同好如何[105]?”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106],辱收寡君[107],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108],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109],汉水以为池[110],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
[79]本篇记述了齐、楚两国之间在军事外交方面的一场斗争。齐桓公纠集鲁、宋、卫、郑、许、曹、陈等诸侯国联合伐楚,面对大兵压境、不可一世的齐军,楚国使者和大夫屈完毫无惧色,用不卑不亢、针锋相对而又十分得体的外交辞令与敌方谈判,最终避免了战争而与诸侯订立盟约。
[80]齐侯: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前685年—前643年在位。蔡:诸侯国名,姬姓,其辖地在今河南省上蔡一带,前447年为楚国所灭。
[81]楚子:指楚成王。使与师言:指派使者到齐侯军中谈判。
[82]北海:按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这里的北海以及下文的南海,犹如说极北、极南之地,相隔甚远。
[83]风马牛不相及:指楚国和齐国相隔甚远,即使牛马发情追逐狂奔,也不会互相侵入边境。按牛马等牲畜在发情期公畜母畜相互引诱追逐称为“风”。一说风指放逸、走失。
[84]不虞:没想到。
[85]管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姓管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86]召康公:即召公奭,曾与周公一起辅佐周成王。大公:同“太公”,即姜尚,字望,一说字子牙,后世称之为姜太公。周成王时封于齐,为齐国的始祖,故管仲称之为“先君”。
[87]五侯九伯:旧说歧义颇多,一说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之方伯,可参考。这里可以理解为泛指天下诸侯。
[88]女实征之:你有权力征伐他们。女,同“汝”。
[89]夹辅:辅佐。周室:西周王室。
[90]履:指所践履的地域,即有权征伐的范围。
[91]河:黄河。
[92]穆陵:地名,在今山东临朐县南。
[93]无棣:地名,在今山东无棣县一带。
[94]苞茅:捆成束的箐茅。这是楚国进贡给周王室用以祭祀的物品。
[95]王祭不共:指周天子祭祀时缺乏苞茅。共,通“供”,供给。
[96]缩酒:渗酒。祭祀时把酒从苞茅束上浇下,酒糟留在茅中,酒汁逐渐渗透下流,象征神饮酒。
[97]徵:问罪。“是徵”,犹言“徵是”,为此而来问罪之义。
[98]昭王南征而不复:《史记·周本纪》说:“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又《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说:“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按据各类史书的记载推算,周昭王南征而不复之事发生在前977年,距齐楚召陵之盟尚有三百余年,当时汉水亦不属楚国,所以当管仲以此事问罪时,楚使用“君其问诸水滨——您还是到水边问问吧”作答,委婉地说明此事与楚国无关。
[99]次:驻扎。陉(xínɡ):山名,在今河南郾城县南。
[100]屈完:楚国大夫。如师:到齐国军队去。
[101]召陵:地名,在河南郾城县南。
[102]陈:列成战阵。
[103]岂不谷是为:(诸侯出兵)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谷,诸侯国君自称的谦辞。
[104]先君之好是继:犹言继先君之好,指继承先君所建立的友好关系。
[105]同好:共同友好。
[106]惠:惠临。徼(yāo)福:求福。社稷:土地、五谷之神。
[107]辱收寡君:意为承蒙您不顾屈辱接纳我国君主加盟。收,接纳。
[108]以德绥诸侯:以德行安抚诸侯。
[109]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以为城:当作城墙。
[110]池: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