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帛
我国丝织品在上古时代已经有了,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丝”和“帛”字,在殷墟发现有丝帛残迹,许多殷代和周初古墓中发现玉蚕和丝帛。1982年湖北江陵马砖厂一号墓出土战国中晚期丝织品绢、纱、罗、锦等品种繁多。锦最大的267×210厘米,由五幅拼缝,幅宽五十厘米,保存完好。公元1世纪起,即形成经新疆穿越中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丝绸价格昂贵。前面谈到毛笔起源很早。因此用丝织品写字,是很早就有了。前面引《墨子·明鬼》说“书之竹帛”,《韩非子·安危》亦云“先王寄理于竹帛”。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大批帛书,其中图书约三十种,黑墨书写,字体有的在篆隶之间,有的为隶书。有《老子》两个本子、《战国纵横家书》、《相马经》等,影响极大。
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适于绘图。因此出土帛画不少。《汉书·艺文志》各书有附图者一般称“若干卷”,如《孙子兵法》八十三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书称“篇”,图称“卷”,“卷”一般认为指帛书。当然并不是说简册就不卷起来存放。
缣帛又叫“纸”,这是纸的本义。《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在汉代,宫廷藏书中帛书很多。《后汉书·儒林传》:“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可知宫廷藏书除简策外,有大量的帛书。
纸张发明以后,并没有马上取代简帛,而是有一段简纸并用期。西晋左思作《三都赋》,请皇甫谧作序,人们争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可见当时纸已比较流行,但从西北出土的木简看,较晚的有东晋初年的木简,说明东晋初仍有用简的。《初学记》卷二十一引《桓玄伪事》:“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桓玄卒于公元404年,为东晋末,说明直到东晋纸才最后取代简策。我国古籍形态因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纸的时代。
在介绍纸之前,我们介绍一下国外早期的三种重要的书写材料:莎草纸、羊皮纸、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