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史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翰林志》唐李肇撰

《承旨学士院记》唐元稹撰

《翰林学士记》唐韦处厚撰

《翰林院故事》唐韦执谊撰

《翰林学士院旧规》后唐杨钜撰(或题李愚撰)

《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唐丁居晦撰

翰林学士至中唐开始成为重要的职务,《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总序说:“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乾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凡充其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则附翰林院于中书省后,谓:“至德已后,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尤择名士,翰林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亦如中书舍人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已后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

上列六种均是唐人的原始记述。《翰林志》撰于元和十二年,李肇时由监察御史入学士院,此文是关于翰林学士制的沿革、学士的职掌及待遇、学士院设施等最全面详细的记载。《承旨学士院记》撰于长庆元年,此年元稹升任翰林承旨学士,遂撰此厅壁记,记述宪宗之命郑絪为承旨学士及承旨学士的地位职权,并收录自郑絪等相继任承旨学士十五人姓名官职和任免年月。《翰林学士记》撰于元和十五年,韦处厚时为翰林学士,受院使委托重写题记,虽内容空泛,所说两宦官院使的官职和任职时间尚有史料价值。《翰林院故事》撰于贞元二年,韦执谊时任学士,述翰林院沿革并考录入院学士姓名,自开元至元和时的李肇共六十人,并注明所任官职。《翰林学士院旧规》记述翰林院若干制度,如撰写各类文书的规格、对见仪式、请假制度之类,虽撰于五代后唐,对了解唐翰林院制度仍有用处。《重修承旨学士院壁记》撰于开成二年,所录开元至咸通以后学士一百八十人姓名并任免官职,虽多非承旨学士,仍足资考证。

以上六种都收入南宋洪遵编集的《翰苑群书》中,洪书分上下两卷,这六种都在上卷中(上卷末一篇和下卷都是宋代的翰林院文献)。但洪氏编排没有严格按时代先后,按时代先后应为韦执谊《故事》、李肇《志》、韦处厚《记》、元稹《记》、丁居晦《记》、杨钜《旧规》。

版本 (1)今日流传的都是《翰苑群书》本,《翰苑群书》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本。(2)《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五本载岑仲勉《翰林学士壁记注补》,对丁居晦《记》作了详细的考证和校注,并附有姓名索引。《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一本载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卷上为补僖昭哀三朝翰林学士记、僖昭哀三朝翰林学士辨疑,卷下为翰林承旨学士厅壁记(元《记》)校补、补文宗至哀帝七朝翰林承旨学士记、韦处厚翰林院厅壁记摘校、《翰苑群书》跋、杜元颖翰林院使壁记(元和十五年,见《全唐文》卷七二四,洪书失收)、韦表微翰林学士院新楼记(文宗大和元年,见《全唐文》卷六三七,洪书失收)、唐人翰林嘉话诗节录、自撰唐朝翰林盛事类比。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岑氏《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已将此两文收入。岑氏专长于唐人姓名、年里、官爵的考证,这两篇所提供的史料和唐人原记有同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