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人物志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初版前言

《老子》说:“知人者智。”《尚书》说:“知人则哲。”尽管儒道二家关于社会管理的思路大相径庭,但是对知人善任重要性的认识,却惊人的一致,可谓殊途而同归。遗憾的是,先秦儒道圣贤与诸子百家仅留下一些知人的片段语录,而没有创作一部鉴别人才的经典。这个历史任务,完成于数百年后的汉魏之际。

刘邵所著《人物志》一书,诞生于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人才鉴识之风炽烈的三国时期。该书借鉴了先秦两汉以来关于知人善任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立足于当代的用人政治经验,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堪称人才研究的巅峰之作,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类型人才在生理素质、气质、性格和才能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适宜从事的职业和所能担当的职务。

其次,它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体、容貌、神态、言谈、举止以及心理变化等方面去综合观察、鉴别人才,如何与之相处,如何正确使用以发挥其最大效益等。

最后,它对人物鉴别中容易出现的失误、人才失败与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

中国古代“观人”之术,分“相命”与“才性”两大流派:前者的社会载体多为身份低下的“相工”,通过神秘的方术,观察体态骨骼相貌,预测某人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以解决“天命”问题;后者的社会载体多为上层政治家,通过考察形迹与理性分析,研究气质、性格和才能,预测某人适合担任的官职以及未来的政治前途,以解决社会管理亟需的人力资源问题。在现存的中国历史文献中,“相命”书籍俯仰即是,而研究“才性”的典籍,却只有《人物志》一种。换句话说,《人物志》是惟一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人才学的理论著作。

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典籍,该书携带了大量的学术信息,是研究汉晋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形态巨变过程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因此也被从人才学、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学、民俗学等不同专业视角研究这段历史的中外学者所重视。例如当代著名学者汤用彤、冯友兰、牟宗三等均发表专题论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赖奥克(J.K.Shryock),则以《人类能力的研究》为题,于1937年将该书译为英文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关注。

由于古今文化背景的某些同构性,该书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在如何认识自我,了解他人,选择成功之路方面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学”热方兴未艾,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生命力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而《人物志》在中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为了使这部古典名著重放异彩,满足不同文化程度读者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本书对《人物志》的解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人物志》由来:阐述三国人才学兴起的原因,作者刘邵的生平事迹,《人物志》的创作时间与流传过程。

第二,《人物志》导读:以《人物志》的学术方法为路径,展现其人才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才性”“鉴识”学说的真谛,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第三,《人物志》校注今译:对《人物志》正文作校勘注释,简明扼要;译文忠于原著,重在神韵。

王晓毅

2007年于清华大学荷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