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休闲游观
寺庙烧香
明代中叶以后江南的文献里,时常提到许多休闲旅游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游观”活动,尤其是百姓入寺庙烧香的情景。此现象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入庙宇烧香,一是入寺院烧香。首先论庙会烧香,虽然百姓在平日也会到庙宇烧香,但是每当庙会时烧香信徒更是络绎不绝,以至于发展成大众休闲的游观活动。所以明清的地方文献里提到当地风俗时,常有“吴俗信鬼,故赛会最盛于江南”之语。如清人龚炜(1704~1769?)就以“赛会奇观”为名,来形容吴俗信巫祝、崇鬼神,“致一国之若狂”的庙会活动。
就以苏州的庙会活动为例,明代苏州府与其所属各县内有各种名目的“会”,包括松花会、猛将会、关王会、观音会,而最崇尚的就是到上方山祭祀五通神,所谓的“五方贤圣会”。苏州的五方贤圣会活动,除了在城中有“会首”主其事外,还有城厢周边乡村参与者,称为“助会”。到清代,五方贤圣会的风潮消退,反而由其他的庙会取而代之,其中又以玄妙观与城隍庙最盛。城内玄妙观每年一度最重要的庙会节庆,就是在三月二十八日于东岳神殿举行的东岳神诞会。每当庙会节庆时,也是游人蚁聚的时候。另外,城隍神庙会也是苏州城内很重要的庙会活动。苏州府城隍庙在武状元坊内,据说是城内庙宇香火最盛之地。而到此地进香的香客是形形色色,不分上、下阶层。(参见第四章)再如南京的情况,清代金陵城中春天有东岳、都天诸会,秋季有金龙四大王、古城隍诸会。每当庙会期间,与会者抬神像遨游四城,早出夜归,旗伞鲜明,箫鼓杂沓。游行的队伍里有两人层累而上如叠罗汉者,谓之“台阁”;又有四人盘旋升降者,谓之“秋千”,系庙会中规模最大、最可观者。
其次,明清江南的大城市盛行到城外山上著名的寺院进香。例如明代的苏州在所谓的观音诞辰与观音成道之日,信徒与民众纷纷往支硎山进香。到了清代,苏州的进香活动达到空前的盛况,据当时人形容,举凡支硎、灵岩、虎阜、穹窿诸山,都有许多人结伴雇船前来进香,船上有旗书写“朝山进香”四字(参见第四章)。类似的例子如清代金陵于六月十九日,门东石观音庵、城北观音楼皆有观音会;七月三十一日清凉山有地藏会,信徒抬各地小寺庵的神佛像,麇集于大庵,标其名曰“朝山进香”,沿途设茶棚,张挂灯彩并供香客饮用。又如清代扬州的习俗,每到观音圣诞日,四乡与城内坊铺街巷,也都有结会上山进香的活动。进香之前日先迎神轿斋戒祀祷,至期贮沉檀香于布袋中,并写上“朝山进香”四字,旗章伞盖、幡幢灯火,香客焚香,一步一礼,诵朝山曲。上山之路成了街市,两旁乞丐成群,又名“花子街”;街上还遍设盆水给人盥手,谓之“净水”。这些进香客的目的呢?就像当时人所说的:“都人士女,借烧香以游衍。”也就是为游览而进香,宗教的目的似乎是其次的。
并非所有的寺庙都形成这样的游观活动,然而从上面许多例子可以看到这类烧香活动普及的程度。当时的士大夫见到此景,常有“游观若狂”、“借烧香以游衍”的形容,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参与者背后的动机,其实是为了休闲。又还有“笑语喧腾,乐声间作”、“诸士女毕会,物色骈涌”等语之形容,显示这类活动中的娱乐性浓厚,对照起来宗教的活动似乎变成次要的。因此我们很难将这类进香活动时的“香客”与“游客”作明显的区分。
游船览景
明清以来江南的休闲旅游风气大盛,而最常见的水运交通工具就是画舫或游船。江南城市近郊水路要道出现许多载客的游船待雇,如苏州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河、扬州的保障湖、无锡的惠山河一带。在这些地方只要花钱都可以租到或雇到游船,可见其商品化的程度。若比较明清两代在游船方面的发展,清代在技术上与明代相比并无太大的突破,但是论及普及性与多元性则远超过明代。
晚明已经可以看到江南的游船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名称,如崇祯《松江府志》就提到当地舟楫的变化:
初有航船、游山船、座船、长路船,今为浪船、楼船,朱栏翠幕,净如精庐,游人往往召客,张燕其中,远近通行。
引文中呈现出松江府当地舟楫的种类渐趋多样化,而且多是为旅游之用。在李日华(1565~1635)的日记中也记载了许多不同名称的“舫”,包括了“小舫”、“雪舫”、“湖舫”、“酒舫”与“画舫”等等,可惜并无进一步有关形制的记录。又如晚明西湖上的游船,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包括了湖船、游敖、画舰或舴艋等。
游船最常见的称呼是所谓的“画舫”,泛指“一载优伶箫鼓、一载酒筵”的游船。比较特殊的是所谓的“楼船”,因为据明人的考证,明代西湖的湖船形制大多仍是沿用宋元之制,大小差异不大,只有楼船特别大,“不过船上加楼,极彩绘之华”。又据虞淳熙(1553~1621)的形容:
湖舟具有楼名,而实无楼。春水登之,宛如天上作也。……于是实为楼,闭户开筵,却宛如闺中坐矣。启牖而榜人窥我闺人,牖因不时启,不知有西湖也。
由此可见楼船的加大是明代中晚期的发展,这也反映出旅游风气所造成的影响。
到了清代,江南游船的发展更进一步,名称更多,形制更复杂。清人厉鹗(1692~1752)就专为杭州西湖的游船写了一本《湖船录》,书中所记湖船名称达九十种之多。而且游船业的经营者每每花尽心思,创新式样以吸引顾客。如金陵秦淮河的灯船,大者称“走舱”、小者称“藤绷”,还有新式船名“四不象”,略小于走舱而大于藤绷,“出奇制胜,人争雇之,此亦厌故喜新之一端也”。清代的游船业者还兼提供饮食与声色娱乐。如清代苏州山塘的画舫,在其后常跟着酒船,就像是专供饮食服务的流动饭店,又称为“行庖”、“水宴”。又如清代金陵类似酒船或行庖的流动饭店,当地称之为“火食船”。金陵的富人缙绅每当招待外来客人时,必定邀请客人乘坐火食船旅游:
凡有特客或他省之来吾郡者,必招游画舫以将敬……另以小舟载仆辈于后,以备装烟问话;盘餐或从家庖治成,用朱红油盒子担至马头,伺船过送上;或择名馆,如便意新顺之类,代办以取其便;又或佣雇外间庖人,载以七板儿两只,谓之“火食船”。
另一个更著名的例子,就是浙东的“江山船”。江山船内部陈设华而洁,饮馔精且新,船各蓄有年少美姬二三人,大抵以桐庐、严州人居多,有船家亲生或购养者,儿时即延师教度曲弦管等技,“凡仕宦客商登舟,饮食起居,皆若曹伺奉,无须厮仆”。除此之外,苏州的游船还有专门提供演戏的“卷梢船”或“逆水船”,以及提供雏姬女扮男装以取悦客人的“鼻烟壶”。这说明了随着旅游风气的兴盛,有更多的人投入旅游相关的交通服务业借以维生,也提供了人们旅游时更好、更精致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