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沈 Shěn
沈姓为中国第49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55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1%。约35%分布在江苏、浙江2省(其中江苏省约占17.8,浙江省约占17.2%),34.5%分布在上海、安徽、广东、湖北、福建、四川、河南7省、市(《中国四百大姓》,2013)。为上海市第7常见姓。望出吴兴郡、汝南郡。
沈姓有八咏堂、八韵堂、宝德堂、宝善堂、宝忠堂、秉性斋、承肃堂、承裕堂、承志堂、崇本堂、崇德堂、创垂堂、春晓堂、存养堂、德仁堂、敦(惇)睦堂、敦本堂、敦礼堂、敦伦堂、敦明堂、敦叙堂、风宝堂、复初堂、耕心堂、功德堂、和贵堂、宏远堂、鸿寿堂、华萼堂、怀德堂、怀仁堂、济美堂、继志堂、金鹅堂、经纶堂、敬享堂、九思堂、居易堂、聚顺堂、兰辉堂、六礼堂、六宜堂、梦溪堂、培本堂、憩石堂、清俊堂、清正堂、庆传堂、庆垂堂、汝南堂、三近堂、三善堂、三易堂、沈德堂、慎远堂、声远堂、师俭堂、世德堂、世美堂、世余堂、树本堂、思源堂、四声堂、四支堂、寺范堂、诵芬堂、肃雍堂、溯溪堂、泰山堂、万仁堂、万寿堂、文肃堂、吴兴堂、务本堂、西涯堂、锡类堂、孝思祠、孝友堂、叙伦堂、叙睦堂、衍庆堂、衍泽堂、燕宁堂、燕诒堂、燕友堂、一本堂、宜兴堂、贻德堂、永和堂、永继堂、永思堂、永言堂、友善草堂、有余堂、余庆堂、聿怀堂、毓秀堂、渊源堂、云山堂、泽德堂、正义堂、志远堂、致止堂、中和堂、中林堂、忠清堂、忠义堂、追远堂、自得斋堂、足征堂、祖德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东汉初济阳太守沈戎(?—58),以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余不乡,卒葬金鹅山。传时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有谚曰:“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遂更山名为金鹅山,沈戎后人因以“金鹅”为家族堂号。
南朝宋、齐学者、文学家沈驎士(419—503),潜心经学,其后人以“经纶”为家族堂号。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441—513)主张做文章要做到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提出诗歌“四声”“八韵”之说,尝作长歌《登玄畅楼八咏》。郢州刺史蔡兴宗(415—472)引其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蔡称其为“人论师表”,要求他的儿子们“宜善师之”。沈约后人“三易”“八韵”“八咏”“师俭”为家族堂号。
唐诗人沈佺期(781?—832?),曾注《礼记》中之“六礼”,其后人因以“六礼”为家族堂号。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子孙以“梦溪”为堂号。
南宋沈度,曾任余干县令。他认为为政应该做到三善,即田无废土、市无游民、狱无宿系,其后人因以“三善”为家族堂号。
浙江余姚文肃堂沈氏,先祖沈伯温,宋代为官,卒谥文肃,其后人因以为家族堂号。
江苏江阴西涯堂沈氏,先祖沈文忠,字西涯,其后人因以“西涯”为家族堂号。
清末易学家、堪舆大师沈绍勋(1849—1906),斋名“自得斋”,其家族因以为堂号。
沈姓的来源众说纷纭,相当混乱。笔者对有关资料进行了一番梳理,综合为4个主要来源:
姬姓沈氏,出于西周时的沈子国以后。沈,本作邥,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公元前447年楚国灭了蔡国后,又成了楚国地。关于这个沈子国,唐代的林宝在他编纂的《元和姓纂》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周文王第十子耼,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宋代史学家吕夏卿(1015—1068)所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汝南平舆沈亭即其地也。春秋鲁成公八年为晋所灭。沈子生逞,字循之,奔楚,遂为沈氏。”他还把楚国公族沈尹氏都扯了进来成了沈子逞的后代。早在南宋的时候,洪迈(1123—1202)就对《新唐书》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见《容斋随笔》)。清代学者梁玉绳也不赞同此说(见《人表考》)。关于聃叔季的封国到底在哪里,自古就有不同的说法。聃季载,《史记·管蔡世家》作冄季载。冄,即冉字。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说:“冄,或作。”是季载封国为冄国,或加“邑”为字。《说文》以字乃“那”之本字,其音当读“那(nuó)”。晋代的杜预(222—284)以为这个冄国在(晋代)南郡编县那(nuó)口城,即今天湖北荆门市东南那口一带(有人认为在今天湖北钟祥市胡集镇一带)。清代的江永(1681—1762)认为在河南开封县境内(《春秋地理考实》)。杨伯峻(1909—1992)先生也持此说(见《春秋左传注》)。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周襄王派翟国军队攻打郑国,为了感激翟人,准备立翟国之女为王后。大夫富辰劝谏说:“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耼由郑姬……是皆外利离亲者也。”(见《国语·周语中》)。说明聃国早已亡国。而沈国到公元前506年才被蔡国所灭。可见《元和姓纂》之说之谬。1935年,著名学者温廷敬(1869—1954)根据1931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沈子簋的铭文断定沈子国是周公后人的封国(《沈子订释》)。虽然学术界对此尚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数学者,包括陈槃、唐兰、杨伯峻、许倬云、吴镇烽等都赞同此说。这个周公的后人是谁呢?郭沫若先生说是“鲁婿”(《金文丛考·沈子簋铭考释》),还有人说是鲁炀公之子(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但似乎都不太合理。沈子国是个姬姓国,上古同姓不婚,沈子是不可能成为姬姓鲁国的女婿的。沈在河南平舆,鲁炀公之子也不大可能封到那儿去(据说鲁炀公之子封于曲阜之沈犹)。唐兰先生以为沈子国是蒋国分封出去的小国(《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蒋国乃周公第4子伯龄封国,在今河南固始境内,它与平舆相近,沈子国由蒋国分封出去是完全有可能的。近年来,有人提出沈子国在今河南临泉杨桥镇(有的说是沈丘集)之说,实际上就是沈氏“颍川沈丘”说。最初提出沈氏“颍川沈丘”说的是宋代的郑樵(1104—1162),他认为沈丘就是楚公子贞(令尹子囊)所封的沈鹿(《通志·氏族略》)。临泉人认为沈丘就是他们那儿,跟平舆人争起了沈子国故地。
芈姓沈氏,出于春秋时楚穆王之后。楚穆王庶子王子子桱,为楚之沈尹(官名)。公元前597年晋、楚战于邲,沈尹桱(《吕氏春秋》作沈尹茎)为中军将,大败晋军,楚终成霸业。后退隐虞丘,人称虞丘子,子孙以沈尹为氏。其孙沈尹戌(?—前506),为楚昭王时左司马。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楚师败绩,死于雍澨(今湖北京山、天门西,汉水东)。沈尹戌之子沈诸梁,即传说的“好龙”的叶公子高,公元前479年领军平白公胜之乱。沈诸梁生沈尹射、沈尹文。沈尹射曾经出任过楚国令尹(首相),做了十多天就不愿做了,逃到华山隐居起来。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沈尹朱,一个叫沈尹赤。沈尹赤的儿子沈郢,德行很高,秦王曾聘他为相,他都没有去做。后来,他的子孙都姓沈氏。沈尹氏后来失传。有人提出,沈郢的玄孙沈遵,为汉齐王太傅,后徙居九江寿春。沈遵的8世孙沈戎(?—58),东汉初任光禄勋,光武帝封他为海昏侯,他辞而不就,把家迁到了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北凤凰山),他便是吴兴沈氏的始祖。今苏、浙、沪一带沈姓人士,大多是他的子孙。“沈尹”是一个官名,有人认为是“沈邑之尹”,也就是沈邑的邑长(镇长)。据说楚国的令尹敖(孙叔敖。前630—前593)曾经封于番(潘),就在今天的河南固始县境。而沈尹戌据说做过“沈尹”(实际上并无根据),于是有人认为“沈尹”氏出于孙叔敖之后,自然沈氏也成了孙叔敖之后。但是,湖北荆州包山楚简“沈尹”作“尹”,“”字从“酉”“”,明显地不是一个地名,尹(沈尹)不是酖(沈)邑之尹,而是一个“主宗庙之祭祀与贞卜”的官(见田成方《从新出文字材料论楚沈尹氏之族属源流》)。这样,沈氏出孙叔敖之说自然不攻自破了。至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以沈尹戌为沈子逞之孙、沈子嘉之子,更是无据之说。沈子嘉在公元前506年蔡国灭沈时被杀,而早在此前沈尹戌就担任了楚国的左司马之职,并在沈子嘉被杀的同一年战死,沈尹戌不可能在沈国灭亡前就去了楚国。沈子逞的父亲沈子楫公元前581年被晋人所获,而沈尹戌的祖父沈尹桱(沈尹茎)早在之前16年(公元前597)就作为楚国的中军将与晋国作战,而那时沈子逞恐怕还小呢!
另一支芈姓沈氏,出于春秋楚庄王之子王子贞(子囊?—前559)之后。王子贞封沈鹿,其后为沈氏。这个沈鹿在哪儿呢?《通志·氏族略》说“其地在颍川沈丘”。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它应该在今湖北钟祥东桥镇,就是公元前704年“沈鹿会盟”的地方。
允姓沈氏,相传出于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裔孙台骀之后。《左传》说台骀“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金天氏少昊,现代学者多以为乃上古东夷族首领,而并非黄帝之子。东夷族活动于今山东境内,台骀如果为少昊裔孙,不可能封在今山西汾水流域(有人以为在临猗西)。上古有“玄嚣青阳是为少昊”说,混“玄嚣”与“少昊”为一人。台骀可能是黄帝之子玄嚣的裔孙。有人将这支沈氏与高辛氏帝喾之子实沈联系起来。说实沈氏族初居曲阜之沈犹,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故为嬴姓。后来与亲族阏伯相争后西迁今山西临猗西建立了沈国。据说这一支沈人(嬴姓沈氏)在夏初被夏人并吞,夏人就在汾水流域建立了姒姓沈国。商灭夏后,嬴姓沈人复国,姒姓沈人南逃至邥垂(在今河南新城北),后来又迁寝丘(在今河南固始)立国。周代初,姒姓沈国被蒋国灭掉,姒姓沈人南逃今湖北钟祥的大洪山之麓(沈鹿),后来成为楚公子贞的封邑。据说商代初,汾水流域的姒姓沈人和嬴姓沈人的一支西迁今陕西西华,又迁今陕西周至,再西迁今甘肃定西,后进入今四川汉源一带,与当地黎人混合,建立沈国(又称丹国),战国时降于秦国,后演变为沈犁部落,逐渐被羌人同化。东汉时沈氏羌活动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今陕甘宁一带,后来融入了汉族,今山西渭洛地区地名多沈氏当与沈氏羌有关。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根据许多带有“沈”氏的历史地名串联起来,勾画了沈氏演变的历史,其中不无道理,但有的说法也不免失之牵强,亦与史实不符。而以嬴姓沈氏出于帝喾之子实沈,亦属附会。须知“实沈”“沈犹”之“沈”字当读作“沉”,而沈国、沈氏之“沈”音“审”,其音不同,是不应扯到一块儿的。
历史上也有别的姓改了沈姓,例如:
五代闽国亡,闽王王审知(862—925)子孙一支避祸改沈姓。
四川金堂一支沈氏,明湖广零陵人李洪之后。
少数民族也有沈姓:
蒙古族沈姓,本姓森吉德氏。
藏族有沈姓。四川冕宁藏族沈姓,其先清四川宁远府冕宁县虚郎土百户。始祖名济布,子沈元贵始以沈为姓;四川石棉藏族沈姓,本姓日挖。
彝族沈姓,本姓阿巴、阿别、阿苦、火申、姐施、硕各、孙特、耿补硕各、邱莫说角、坝区硕各、阿牛、阿石、阿支、泽资、果基、阿勇、阿永、司资、阿说。
朝鲜族沈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青松沈氏、丰山沈氏、三陟沈氏、富有沈氏、宜宁沈氏、全州沈氏6望。出自高丽卫尉寺丞沈洪孚之后。
满族沈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沈佳氏、都善氏、那木都鲁氏、爱新觉罗氏、颜济哩氏,八旗蒙古彻穆衮氏,八旗汉军与“高丽旗人”沈氏。辽宁大石桥市满族沈姓,其一支出清名宦、漕运总督施仕伦之后。仕伦裔孙阿哈力,自长白山四道沟迁岫岩三道林子村(今石桥市虎庄镇三道岭子村),子孙改姓沈氏。
锡伯族沈姓,本姓杨吉尔氏、沈佳氏。
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佤族、高山族、仫佬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也有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