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009冯 Fénɡ

姓为中国第31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818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62%。约42%分布于广东、河南、四川、河北、山东5省(其中广东省最多,约占11%),24.6%分布于江苏、山西、陕西、广西、湖北、安徽6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上党郡、长乐郡、颍川郡、京兆郡、弘农郡、河间郡、杜陵郡。

冯姓有百咏堂、宝啬堂、长乐堂、承启堂、丛桂堂、存著堂、大树堂、大榆堂、德聚堂、杜陵堂、敦本堂、敦收堂、谷诒堂、和义堂、河间堂、弘农堂、继立堂、继孝堂、京兆堂、居俟堂、孔安堂、快雪堂、乐善堂、凌云堂、伦正堂、绵瓞堂、庆衍堂、瑞锦堂、三同堂、三元堂、善德堂、上党堂、上元堂、尚德堂、尚贤堂、畲经堂、始平堂、世德堂、市义堂、守朴堂、树德堂、树滋堂、竖德堂、四德堂、四经堂、四山堂、天宝堂、同福堂、同舆堂、万柳堂、文炳堂、务滋堂、显承堂、协和堂、叙伦堂、学士堂、诒安堂、怡德堂、怡恕堂、怡怡堂、亦政堂、逸休堂、颍川堂、永思堂、余庆堂、裕福堂、植桂堂、柱南堂、追远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战国时冯谖(一作驩)为齐国孟尝君食客,他被孟尝君派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息。他收了钱,却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了。他回来对孟尝君说:“我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了,替您买了‘义’。”不久孟尝君被罢官回到薛邑,老百姓夹道欢迎他回到故乡,孟尝君大为感动,对冯谖说:“你替我买得了‘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冯谖的后代即以“市义”为家族堂号。市,就是买的意思。

西汉名将冯奉世(?—前39)有四子,各通一经。长子冯野王通《诗经》,次子冯逡通《易经》,三子冯立通《春秋》,四子冯参通《尚书》,他们的子孙即以“四经”为家族堂号。东汉开国名将冯异(?—34),屡立战功,为人谦虚,逢功退让,诸将并坐论功,其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其后人因以“大树”为家族堂号。东汉辞赋家冯衍,胸怀大志,然怀才不遇,不求苟得,作《凌云志》自勉,子孙因以“凌云”为家族堂号。

北魏冯诞(467—495),与北魏高祖元宏同庚,并娶其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每与高祖“同舆而载,同案而食,同席坐卧”,子孙因以“三同”“同舆”为家族堂号。

唐卫尉卿冯定(?—846),以文学显著。唐文宗赐其禁中瑞锦,其子孙因以“瑞锦”为家族堂号。

五代后唐、后晋宰相,后汉、后周太师冯道(882—954),好学能文,曾主持校订“九经”(《易经》《尚书》《诗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礼记》)文字,其内容皆以道德仁义为核心,堪称树立德义之楷模,子孙因以“树德”为家族堂号。冯道认为“九经”之核心即孝、悌、忠、信“四德”,因此其子孙或以“四德”为家族堂号。

北宋大臣冯京(1021—1094),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曾任翰林学士、端明学士,官至宣徽南院使检校司空、太子太保。他死后,吏部尚书彭汝砺(1041—1095)为其作墓志铭,称“其行孔安”,子孙因以“三元”“孔安”“学士”为家族堂号。

湖南湘乡山田冯氏,先祖冯子震,元代集贤院事,作《梅花百咏》诗盛名,子孙因以“百咏”为家族堂号。清武英殿大学士冯铨(1595—1672),集诸多名帖编成《快雪堂帖》,其后人以“快雪”为家族堂号。

冯姓有两个主要来源:

归姓冯氏,出于春秋郑简公时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哪一国人,他原来是不是姓冯氏,至今都说不清楚。冯简子为归姓冯氏,那么他一定来自某个归姓国家。清代学者秦嘉谟以为出上古有河氏之君(河伯)冯夷之后(见《世本辑补》)。归姓有河国,有人考证说就在今河洛地区。大概在夏帝芒的时期,河国为有穷氏所迫,迁到了今陕西大荔县一带,后来建立了冯夷国。冯夷国在周初分裂为河宗、冯、0(Pěnɡ)三国,后为周武王所灭。冯国灭亡后其遗族就以冯为氏。冯简子是否即这个归姓冯国遗族后裔呢?《康熙字典》“冯”字条有神名“冯夷”,就是传说的河伯冯夷。“冯夷”的“冯”读作“凭(憑)”,如果确有一个归姓冯国的话,“冯”字自然也应该读作“凭(憑)”,冯氏也不应例外。冯简子之“冯”读“逢”,与冯国之“冯”读音相异,显然并非出于冯国遗族之后。《史记·陈杞世家·索隐》引《系本》(即《世本》)有归姓胡子国。这个胡子国,就是西周青铜器铭中所见的媿(Guī)姓0国(媿姓即归姓,通作隗姓)。它最初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迁到今安徽阜阳附近,公元前495年灭于楚。冯简子很可能就是胡国人。他从今天安徽阜阳一带到郑国做官,完全是有可能的。他在郑国做官,深得郑简公的器重,可能将一个叫冯邑的地方封给了他,后来他就以邑为氏,称为冯简子。简子是他的谥号,他的名字已不可考。冯邑在哪儿呢?可能就在今天河南荥阳市高村乡冯城村(自然村)一带。

姬姓冯氏,为魏氏之别支。相传魏氏有一支别封华侯,华侯的长孙长卿食采冯城(《说文》作0),后来就以冯为氏。这个冯城在哪儿呢?许多人说就是今天河南荥阳市高村乡冯城村。冯城村本来叫西华村,因此也改了名。荥阳本是春秋郑国地,如上所述,冯城村可能是归姓冯氏发源地。春秋时晋国或者战国时魏国的魏氏是不可能封到郑国的地方去的。魏氏出于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公裔孙毕万仕晋封于魏,其地在今山西芮城北;魏氏一支别封华侯,华国当在今陕西华县、潼关一带;而冯氏所封冯城,据考在今陕西兴平东南。魏亡后迁到了湖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大荔县境内。

冯姓还有两个来源:

汉太史司马迁获罪被捕入狱,长子司马临避祸改冯姓。子孙世居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徐村。

广东怀集县诗洞冯姓,本姓马。

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冯姓,例如:

十六国时有高句丽人冯跋(?—430),409年称天王于昌黎,国号燕,史称北燕。436年国亡,子孙迁高陵(今属陕西),后融入汉族。

匈奴族有冯姓,后融入汉族。北魏时有五城胡头领冯宜都,孝昌初起兵反魏。五城胡,匈奴族之一支。五城,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匈奴族冯姓,后融入汉族。

俚族有冯姓。南朝陈高凉太守冯宝即俚族人。卒,其妻洗(Xiǎn)英,协助陈统一岭南,受封为高凉郡太夫人,世称洗夫人。子冯仆,南朝陈高凉郡太守。仆子冯盎,隋高州刺史。其后子孙融入汉族。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冯姓,例如:

蒙古族有冯姓。河南获嘉县、辉县市蒙古族冯姓,元宗室可反反之后。可反反,辽阳人,元末为官获嘉,元亡降明,授河南滑县宁山卫百户。裔孙忽泰,明弘治中改冯姓。又蒙古族嘎勒奇纳尔氏、哈塔很氏、哈达努德氏、嘎拉珠(嘎勒珠)氏,部分人亦改冯姓。

回族有冯姓。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诗人冯从吾(1556—1627),陕西长安人,即回族。

彝族冯姓,本姓巴胡。

壮族冯姓,部分出自南北朝、隋时岭南俚族冯氏之后。

朝鲜族冯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始祖冯三仕,明代山东临朐人。明末举兵抗清被捕,执送北京,被作为人质的朝鲜凤林大君李渂(1619—1658)购为仆役,深得凤林大君赏识。1644年,凤林大君被释放回国,冯三仕等“九义士”随同至朝鲜,后定居朝鲜,子孙融入朝鲜民族。

满族冯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富思库氏,以及融入满族的八旗蒙古盖珠氏,八旗汉军冯氏。

瑶族姓。瑶族民间文献《过山榜》盘瑶(过山瑶)12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之一。花篮瑶、红头瑶、山子瑶、八排瑶、东边瑶亦有之。云南金平县十里村乡平安寨红头瑶冯姓,本姓勒崩氏。

黎族有冯姓。海南保亭黎族冯姓本姓王。

锡伯族冯姓,本姓冯佳氏。

回族、藏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畲族、纳西族、达斡尔族、布朗族、仡佬族、阿昌族、京族、赫哲族等民族也有冯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