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86卞 Biàn

姓为今中国第228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4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32%。约38.2%分布在江苏,31.3%分布在安徽、山东、河南3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济阴郡、武陵郡。济阴郡,有的文献作济阳郡,是错误的。

卞姓有传胪堂、笃亲堂、怀璧堂、积德堂、济阴堂、零阳堂、留余堂、证璞堂、忠孝堂、忠贞堂等堂号。

济阴堂乃以郡望为堂号,往往错作济阳堂。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怀璧堂”“证璞堂”与卞和献和氏璧的故事有关。卞和献璧后,楚文王曾封他零阳侯,虽然他没有接受,但姓卞的人以此为荣,以“零阳”为堂号。但卞和并不姓卞,这3个堂号的卞姓家族其实并不是卞和的子孙。

卞壸(281—328),晋成帝时尚书令,咸和三年(328),苏峻谋反,卞壸领军抵抗,军败战死,夫人与二女服毒自尽。晋明帝追封卞壸忠贞公,其族以“忠贞”“忠孝”为家族堂号。

卞思敏(1459—1519),南直江阴(今属江苏)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传胪,子孙以“传胪”为家族堂号。

卞姓的来源一直没有搞清楚。比较权威的说法出于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即卞姓出于周文王第十三个儿子曹叔振铎之后;叔振铎子孙中有一支封在叫卞邑的地方,后来就以卞为氏。叔振铎的封国叫曹国,其都邑就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地方。因为卞氏家族世居济阴冤句(ɡōu)(今山东菏泽市西南),这个地方春秋时正属于曹国的领地,所以就有了卞姓出于曹叔振铎之后的说法。后来,宋代的《广韵》《姓解》《姓氏急就篇》等韵书、姓书都沿用这个说法。但宋代学者郑樵(1104—1162)的《通志·氏族略》和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却对此表示怀疑,因为春秋时的曹国并无卞邑。而鲁国却有一个卞邑,就在在今山东泗水县泗桥镇,曹国人是不可能封到鲁国的地儿去的。

除了卞姓出于曹叔振铎之后说外,还有两种说法,即:

北宋学者罗泌(1131—1189)在他的《路史》一书中说,黄帝曾孙卞明封于卞,为卞氏。卞明只是一个传说的人物,是不可信的。《元和姓纂》《广韵》《姓解》《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急就篇》等姓书、韵书都不支持这种说法。殷墟卜辞的发现,使我们对周代以前的姓氏制度有了清楚的认识,原来周代以前人的名字一般是不带姓氏的。即使真有卞明这么一个人物,也只是一个有名无氏的人物。

唐代大臣、学者张九龄(678—740)的《姓源韵谱》以卞氏出汤臣卞随之后。还有人说卞随就是黄帝曾孙卞明的后代。最早提到卞随的是《庄子》一书。《庄子》一书的人物多虚构,是不能完全相信的。商代的人名一般不带姓氏,即使真有卞随这个人物,也只是一个人名,并不姓卞氏。

那么,卞姓到底是怎么个来源呢?

许多人都读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卞庄子是谁呢?他就是春秋时鲁桓公(?—前694)的儿子庆父(?—前660)的玄孙,名叫仲孙速(?—前550)。商代有个0国,就在今山东泗水县泗桥镇一带。周代初,周公东征,灭掉了0国。后来,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公,0成了鲁国的一个邑。伯禽的9世孙就是鲁桓公(?—前694)。庆父(?—前660)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庶子中的老大),他的儿子公孙敖(?—前613)以孟孙为氏,也称孟氏;死后谥文子,所以也叫孟文子。公孙敖(孟孙敖)的儿子叫孟孙縠(?—前614),又改仲孙氏,所以孟孙縠也叫仲孙縠。仲孙縠的儿子叫仲孙蔑(?—前554),也称孟献子。仲孙速(?—前550)就是仲孙蔑的儿子。仲孙速为0邑大夫,后来就以0为氏。0氏后来简化为弁氏,弁氏又假借作卞氏。仲孙速死后谥庄子,称孟庄子或弁庄子、卞庄子。鲁国被楚国灭亡后,卞庄子的子孙迁到宋国的冤句,就在今山东菏泽市西南的地方。那儿原是春秋曹国地,曹国被宋国灭亡后,便成了宋国地。冤句县汉代属济阴郡,所以卞姓望出济阴郡。明初的《皇明千家姓》以卞姓为“济阳族”,当是“济阴族”之误。卞姓有一个堂号叫济阳堂,也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济阴堂。有人说卞庄子之邑即今山东兰陵县卞庄镇,这是毫无根据的。今兰陵县,本春秋鄫国地。公元前567年鄫国为莒国所灭,鲁国灭了莒国后,在这个地方设置了向、次室和鄫3个邑,根本就没有卞邑,哪儿来的卞邑大夫?据说东兰陵县卞庄镇就是春秋时的次室邑。

西周、春秋时楚国有荆(今安徽怀远)人卞和,上山砍柴时得到了一块玉石(璞),先后献于楚厉王(?—前741)、楚武王(?—前690),楚厉王(即蚡冒)和楚武王认为这是假玉,砍了他的双足。楚文王即位(前677)后,卞和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下大哭,楚文王就叫人对这块玉石进行雕琢,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后来这块宝玉加工成璧,就是著名“和氏璧”。卞和在卞庄子之前,自然不可能出于鲁国的卞氏。那么,是不是卞氏还有别的来源呢?不是。因为按照周代的姓氏制度,贵族才能称“氏”,卞和只是一介平民,有名而无氏。之所以称“和氏璧”(《淮南子》作“呙氏璧”),而非“卞氏璧”,正说明卞和并非姓卞氏。据说楚文王后来封卞和为零阳侯,虽然他没有接受,总算有了称“氏”的资格。可能楚王赐他姓了和氏,所以才有“和氏璧”之称。有人说卞和是楚国的大夫,卞氏源于芈姓,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

还有一种说法,说周代有一种专门在祭祀活动中负责君主戴的帽子的小官,叫作弁师。因为“卞”字和“弁”字在古文中都像一个人端着一顶帽子,所以弁师的后代有很多人姓卞、弁或师。这种说法比较新鲜,但于史无征,且“卞”“弁”字通,当读岩“盘”,其义“乐也”。弁师的后代是断不会以“卞”为姓的。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卞姓,例如:蒙古族卞姓,本姓博格特古德氏、华博格特古德氏。朝鲜族卞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密阳卞氏、草溪卞氏2望(本贯)。满族卞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边佳氏、乌勒锡氏,满洲八旗汉军卞氏。回族、白族、羌族、哈尼族等民族也有卞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