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台湾学者个人汉语音韵学论著汇集
一、包含有汉语音韵学论文内容的综合类文集汇集
这里试举几部:
(一)丁邦新、梅祖麟编《李方桂全集1:汉藏语论文集》(2012)
该书所收李方桂汉语音韵学论文有:《切韵》[â]的来源、东冬屋沃之上古音、论中国上古音[∗-iwəng][∗-iwək][∗-iwəg]、台语中的若干古代汉语借词、中国上古音声母问题、上古音研究、上古音[∗ə]的演变、几个上古声母问题、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论藏语复辅音的汉语转写、上古音、论开合口——古音研究之一、论声韵结合——古音研究之一、论韵尾辅音——古音研究之一、中国的语言和方言、零声母与零韵母、喉音特征与声调演变、汉藏系研究法、书评:坚尼克·派克《声调语言》、书评:齐德芳《华北汉语的调系》、语言学在台湾等。李方桂汉语音韵学研究彰显了明确的语言比较特色。
(二)高明《高明小学论丛》(1971)
该书中的汉语音韵学论文为:治声韵学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观念、反切以前中国字的标音法、反切起源论、中国声韵学丛刊初编叙录、《古音学发微》序、黄辑李登《声类》跋、等韵研究导言、嘉吉元年本《韵镜》跋、《韵镜》研究、郑樵与《通志·七音略》、《四声等子》之研究、《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之研究、《唐以前小学书之分类与考证》序等。传统音韵文献挖掘与考订成就突出。
(三)丁邦新编《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1974)
这本《选集》的主要内容有: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方音特色、《广韵》重纽试释、等韵门法通释、《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上字、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下字、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厦门方言的音韵、假借字问题、高本汉的《诗经》研究、声母韵母的观念和现代的语音分析理论、中国语言、国语与北平话等。
(四)许世瑛《许世瑛先生论文集》第1集(1974)
书中涉及的汉语音韵学论文为:论《广韵》反切跟国语音读、从《中原音韵》[ian]与[ien]韵母说道国语的[ien]韵母、段氏《说文注》所标韵部辨误、段玉裁《古十七部谐声表》补正、由王念孙《古韵谱》考其古韵二十一部相通情形、辑江有诰《通韵谱合韵谱借韵谱》、《等韵一得》研究、评高本汉古韵二十六部、评罗常培董同龢两先生“释内外转”之得失、《诗集传》叶韵之声母有与《广韵》相异者考、重唇音与舌头音在朱子口中尚有未变读轻唇音与舌上音者考、从《诗集传》音注及叶韵考中古声母并合情形、朱熹口中已有舌尖前高元音说、从《诗集传》叶韵考朱子口中鼻音韵尾以及塞音韵尾已各有相混情形、从《诗集传》叶韵中考《广韵》阳声及入声各韵之并合情形、从《诗集传》叶韵中考《广韵》阴声各韵之并合情形、止摄各韵与蟹摄三四等韵朱熹所读音值、《广韵》全浊上声字朱熹口中所读声调考、再考《广韵》全浊上声字朱熹口中所读声调、论《鵩鸟赋》的用韵、谈谈《思旧赋》的写作技巧及用韵、论《孔雀东南飞》用韵、谈《木兰辞》用韵、谈《长恨歌》与《琵琶行》用韵、论元稹《连昌宫词》用韵、论元稹《望云骓马歌》及《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用韵、论元稹《乐府古题十九首》用韵、论元稹《有鸟》二十章用韵、论元稹《有酒》诗十章用韵、论《秦妇吟》用韵、论郑嵎《津阳门诗》用韵。可以看出,朱熹语音研究是其着力点,但传统小学音韵文献研究特色也很鲜明。
(五)方师铎《方师铎文史丛稿》(专论上下篇)(1984)
本书收入的汉语研究主要篇目是:中国语言的特性及其对中国文学之影响、中国语言中的词汇、中国语文中的语义、训诂学的新构想、汉代的小学教科书——《蒙求书研究》等。这之外,还有属于汉语音韵学的论文:《中华新韵》“庚”“东”两韵中“ㄨㄥ”“-ㄨㄙ”两韵母的纠葛、“轻声”的多种功能、“我”字音读变迁考、“ㄅㄆㄇㄈ”名称问题、《弟子职》用韵分析、中国上古音里的复声母问题、从用韵推定《孔雀东南飞》诗的时代、单音节中国字音的特色、读音语音何去何从、论借音托事及增形别义。
(六)陈新雄《锲不舍斋论学集》(1984)
《锲不舍斋论学集》涵盖了作者这之前的重要音韵学论文,中外视野极其广阔。篇目为:自序、万绪千头次第寻——谈读书指导、古音学与《诗经》、从《诗经》的合韵现象看诸家拟音的得失、群母古读考、《广韵》以后韵书简介、如何从国语的读音辨识《广韵》的声韵调、《广韵》声类诸说述评、《广韵》四十一声纽声值的拟测、《切韵》性质的再检讨、声韵学导读、郦道元《水经注》里所见的语音现象、《礼记》“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解、评介潘陈合著《中国声韵学》、上古音当中的[-d]跟[-r]韵尾、简介佛瑞斯特中国古代语言之研究方法、《广韵》韵类分析之管见、无声字多音说、论上古音中脂[ər]队[əd]两部的区别、高本汉之《诗经》韵读及其拟音、几本有价值的声韵学要籍简介、蕲春黄季刚(侃)先生古音学说驳难辩、评介《瀛涯敦煌韵辑新编》、《说文解字》分部编次、《说文》古籀排列次第先后考、文则论。
(七)陈新雄《文字声韵论丛》(1994)
《文字声韵论丛》与《锲不舍斋论学集》互为补充与衔接,比如论述黄侃古音学说内容的就是如此。其音韵篇目为:黄季刚先生及其古音学、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的几点质疑、章太炎先生《转注假借说》一文之体会、今本《广韵》切语下字系联、《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见的声韵现象、戴震《答段若膺论韵书》几则声韵观念的启示、《毛诗》韵三十部谐声表、《说文》借形为事解、《诗韵》的通转、蕲春黄季刚先生古音学说是否循环论证辨、论谈添盍怗分四部说、《毛诗》韵谱通韵谱合韵谱、陈澧《切韵考》系联《广韵》切语上下字补充条例补例、戴震《答段若膺论韵书》对王力脂微分部的启示等。
(八)丁邦新《中国语言学论文集》(2008)
《中国语言学论文集》内容极其丰富,汉语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学“融而为一”,主要篇目为:汉语音韵史上有待解决的问题、“Archaic Chinese, [∗gw], [∗y]and[∗yw]”、从闽语论上古音中的[∗g]、上古音声母[∗g]和[∗y]在闽语中的演变、论上古音中带[l-]的复声母、从闽语白话音论上古“四声别义”的现象、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重纽的介音差异、论《切韵》四等韵介音有无的问题、《问奇集》所记之明代方音、17世纪以来北方官话之演变、“Review:F. S. Hsueh, Phonology of Old Mandarin”、汉语方言接触的几个类型——并论国语声调及闽语全浊塞音声母演变的两个问题、汉语方言层次的特点、从汉语方言现象检讨几个辨音征性的问题、汉语方言中的“特字”——一致的例外、“A Note on Tone Change in the Ch'ao-chou Dialect”、“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从特字看吴闽关系、从历史层次论吴闽关系、北京话文白异读和方言移借、“Dialectal Words as a Factor in Determining”、“The Derivation Time of Dialects:An Example from Chinese”、国语中双音节并列语两成分间的声调关系、《论语》《孟子》及《诗经》中并列语成分之间的声调关系、“Some Aspects of Ton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Dialects”、“Tonal Evolution and Ton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ese”、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从音韵论《柏梁台》诗的著作年代、如皋方言里完成貌词尾的词音位变化、从声韵学看文学、元曲韵字示意说之探讨、声韵学知识用于推断文学作品时代及真伪之限度、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论汉语与台语的关系——李方桂汉台语同源论的检讨等。
(九)林炯阳《林炯阳教授论学集》(2000)
《林炯阳教授论学集》篇目为:陈伯元教授序、《切韵》系韵书反切异文形成的原因及其价值、敦煌韵书残卷在声韵学研究上的价值、敦煌写本王梵志诗用韵研究——兼论伯三四一八号残卷的系统、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卷中”本用韵考、斯四二七七号与列一四五六号法忍抄本残卷王梵志诗用韵考、论曾运乾《切韵》五十一纽说、《韵镜校证》补校、《磨光韵镜》在汉语音韵学研究史上的价值、林景尹先生《广韵》批校、声韵学在华文教学上的效用、声韵学的教学、闽南方言词本字举例(初稿)、闽南语本字考订的声韵条件(大纲)、评《瀛涯敦煌韵辑新编》、评《六十年来之声韵学》、评《六十年来之训诂学》、《周易》卦爻辞之作者、评刘文起教授《检视阻碍儒学发展的一股逆流——论商鞅反人文之原因》。书中文章方言学、敦煌学、海外汉学文献与汉语音韵学研究结合,足见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
(十)孔仲温《孔仲温教授论学集》(2002)
《孔仲温教授论学集》音韵论文篇目为:《韵镜》的特质、《敦煌守温韵学残卷》析论、《广韵》祭泰夬废四韵来源试探、论《韵镜》序例的“题下注”“归纳助纽字”及其相关问题、《辨四声轻清重浊法》的音韵现象——声母部分、殷商甲骨谐声字之音韵现象初探、论上古祭月同部及其去入之相配、论“重纽字”上古时期的音韵现象、论江永古韵入声八部的独立与相配、论《龙龛手鉴》“香严”音之音韵现象。作者论及《韵镜》《广韵》诸多难题,其深度远远超越前人,尽显大家气象。
二、以汉语音韵学为专题的论文汇集
这里也试举几部:
(一)张琨《汉语音韵史论文集》(1987)
本书以《切韵》研究为方向,承认历史上的方言差异,“投射一个原始系统”。篇目是:张琨教授古音学说简介(代序,张贤豹)、论中古音与《切韵》之关系、《切韵》的综合性质、汉语音韵史中的方言差异、古汉语韵母系统与《切韵》。
(二)周法高《中国音韵学论文集》(1984)
本书4篇论文洞见深邃,篇目为:论《切韵》音、论上古音、论上古音和切韵音、上古汉语和汉藏语。
(三)龙宇纯《中上古汉语音韵论文集》(2002)
本书集中于汉语上古、中古两个时段语音的研究,篇目为:中古音部分:例外反切研究、《广韵》重纽音值试论——兼论幽韵及喻母音值、论照穿床审四母两类上字读音、陈澧以来几家反切系联法商兑——并论《切韵》系韵书反切系联的学术价值、从臻栉两韵性质的认定到韵图列二四等字的拟音、从《集韵》反切看《切韵》系韵书反映的中古音、《切韵》系韵书两类反切上字之省察、论重纽等韵及其相关问题、中古音的声类与韵类、支脂诸韵重纽余论、陈澧反切系联法再论、内外转名义后案、李登《声类》考。上古音部分:上古清唇鼻音声母说检讨、有关古韵分部内容的两点意见、上古阴声字具有辅音韵尾说检讨、再论上古音[-b]尾说、上古音刍议、古汉语晓匣二母与送气声母的送气成分——从语文现象论全浊塞音及塞擦音为送气读法、上古汉语四声三调说证。
(四)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1988)
与《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不同,《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主题更为集中,以理论性问题研究为主,主要篇目为: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上古阴声字具辅音韵尾说补证、汉语上古音的元音问题、平仄新考、汉语声调源于韵尾说之检讨、汉语声调的演变、与《中原音韵》相关的几种方言现象、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论官话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吴语中的闽语成分、吴语声调之研究。
(五)谢云飞《音学十论》(1971)
本书音韵研究理论与实际结合,篇目为:汉语音韵的实用功能、佛经传译对中国音韵的影响、华语注音的各式音标之比较、汉语中的声调、十二转声释译义、《切韵指掌图》与《四声等子》之成书年代考、《七音略》之作者及成书、音训的流弊、如何自国语音中辨四声、有关古音的一些有趣问题。
(六)张光宇《〈切韵〉与方言》(1990)
本书研究汉语语音史,以汉语方音史资料为突破口,理论性思考特色十分突出,篇目为:汉语发展史与汉语语音史、闽方言古次浊声母的白读[h-]和[s-]、海口方言声母的由来、福建畲字地名与畲话、《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及相关问题、梗摄三四等字在汉语南方方言的发展、从闽方言看《切韵》三四等韵的对立、闽南方言的特殊韵母[-iŋ]、从闽方言看《切韵》一二等韵的分合、闽方言音韵层次的时代与地域、说邵武方言、闽南方言研究导论等。
(七)竺家宁《近代音论集》(1994)
本书挖掘许多学者注意不够的汉语近代音重要文献,成绩显著,篇目为:《四声等子》之音位系统、《九经直音》的浊音清化、《九经直音》声调研究、《九经直音》的时代与价值、《九经直音》的声母问题、《九经直音》知照系声母的演变、近代汉语零声母的形成、论《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之韵母系统、宋代语音的类化现象、《韵会》重纽现象研究、宋代入声的喉塞音韵尾、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韵母、清代语料中的ㄜ韵母。
(八)竺家宁《音韵探索》(1995)
本书所收论文与作者长期以来关注的上古音复声母问题关系密切,但不局限于此,还涉及《广韵》、中古等韵图产生等问题,篇目为:《古汉语复声母研究》提要、上古汉语带喉塞音的复声母、上古汉语带舌尖音的复声母、上古音里的心母字、《说文》音训所反映的带[l]复声母、《经典释文》与复声母、评刘又辛“复辅音说质疑”兼论严学宭的复声母系统、蒲立本复声母学说评述、白保罗复声母学说评述、大陆地区复声母研究评述、《颜氏家训·音辞篇》的几个语音现象、《广韵》类隔研究、《音学辨微》在语言学上的价值、论中古韵母、汉语音变的特殊类型、佛教传入与等韵图的兴起等。
(九)何大安《汉语方言与音韵论文集》(2009)
本书涵盖了作者研究汉语音韵与方言的重要论文,篇目为:变读现象的两种贯时意义——兼论晋江方言的古调值、云南汉语方言中与腭化音有关诸声母的演变、论永兴方言的送气浊声母、“浊上归去”与现代方言、送气分调及相关问题、方言接触与语言层次——以达县长沙话三类去声为例、声调的完全回头演变是否可能、方言史中的阶段与层次——横县达县石陂的个案研究、语言史研究中的层次问题、论郭璞江东语的名义、官话晋语与平话性质的检讨、上古音中的[∗hlj-]及相关问题、古汉语声母演变的年代学、从上古到中古音韵演变的大要、[-d]的下限、六朝吴语的层次、“此秘未睹”的一个侧面、刘宋时期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地位——兼论音韵史的分期问题、速率与续断——音韵史研究的新视角、“阴出阳收”新考——附论《度曲新知》中所见的吴语声调、韵首的迷思:《度曲须知》中的“属阴”与“属阳”、《方音洗冤考》的是与非、《辨声捷诀》的一种读法——附论《度曲新知》中的“萨”“杀”的读音、“转音”小考、从中国学术传统论汉语方言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声韵学中的传统当代与现代、尖端与洞见——李方桂先生的语言学研究。
此外,还有以某一个汉语音韵学固定专题而编订的论文集,比如金周生《吴棫与朱熹音韵新论》(200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