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先秦时代的唯物主义(上)
一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的起源
根据现存的史料看,中国的哲学可以说导源于西周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哲学思想呈现了空前活跃的状态。当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各自提出独特的见解。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百家争鸣”。
周代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在西周末年,奴隶主与自由民的矛盾曾经达到尖锐化的程度,这个事实刺激了思想的发展。春秋时代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奴隶制社会的内部,发生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的萌芽,而且逐渐成长起来。新兴地主,独立手工业者,商人,都起来进行政治活动,阶级关系表现了复杂错综的局面。阶级斗争的复杂化反映在思想领域中,便是彼此对立的不同学派的出现。在战国时代,唯物主义有高度的发展。
根据现存的史料,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可以说萌芽于西周的末期。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太史伯阳父提出了以“天地之气”与“阴阳”的观念来解释地震的言论。他说:“天地之气是有一定次序的。假如次序发生错误,那是人们扰乱了它的缘故。阳潜伏在下而不能出来,阴受逼迫也不能上升,就会发生地震了。”(《国语·周语上》。原文是:“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这从阴阳的交互关系来说明地震发生的原因,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见解。但是伯阳父又认为人民能扰乱天地之气的次序,又预言西周将亡国,这就保留着原始宗教思想的残余了。
什么是“天地之气”呢?天上的云彩,地上的露水,以及天地中间常起的风,在古代都叫作气。天地之气是有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分成为阴阳二气。什么是阴阳呢?我们观察各种现象,就会发现,每种东西都有正反两面。山就有正面和背面,人的身体也有正面和背面。正面就叫作阳,背面就叫作阴。风云雨露等,有些是从上面下降的,有些是从下面上升的。从上而下的属于阳,从下而上的属于阴。日光非常强烈,照耀一切,叫作太阳。月光暗淡,在夜间出来,和日成一个对照,叫作太阴。此外,人类和鸟兽都有两性的区别。人有男女,鸟有雄雌,兽有牡牝。这也可以说是一阳一阴。古代的人更看到,人都是父母生成的,鸟兽的雌雄配合便生出新的一代。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一切东西都是一阴一阳交互配合而生成的。阴阳是世界中生成万物的基本力量。太史伯阳父就是认为阴阳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基本力量。这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它基本上是从自然现象本身中寻求关于自然变化的解释的。
大约在同一时期,又出现了五行的观念。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古代人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元素,一切东西都是这五种元素配合成功的。西周末年,史伯说过:“从前的王把土与金木水火参杂配合起来,就制成各种东西。”(《国语·郑语》。原文是:“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就是承认,土与金木水火配合,就可以造成各种物体。《尚书》的《洪范》篇提出了关于五行的比较详细的学说。它说:“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是湿润下面的,火是向上燃烧的,木是有曲有直的,金是可以随意改变形状的,土就可以种庄稼。”(原文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说明了五行的基本特征。《洪范》篇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访问商朝的贤人箕子谈话的情况。这篇大约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在春秋时代,五行观念是相当流行的。不过,五行的学说还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史伯谈到土金木水火的一段话中曾经提到“天”,他认为天是人间的最高主宰。《洪范》篇也讲“帝”是人间的最高主宰。两者都保持了古代宗教的基本信仰。我们只能说,五行的学说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
阴阳五行本来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观念。但是后来到了汉代,唯心主义者也采用了阴阳五行的观念。他们认为阴阳五行是上帝所安排的,同时又运用五行的观念解说一切事物与现象,硬说某种东西属金,某种东西属水,等等,把五行之间的关系勉强地套在各种事物的关系上。于是阴阳五行观念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而与宗教迷信结合起来。这是后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