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御殿聽政(上):北宋前期
第一節 聽政問題的提出
一 宋代君主集權制的確立
首腦與中央決策系統及其運行機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領域最爲基本且持久的議題。其中皇帝權力的變化與行使,以及中央圍繞皇帝展開的政務運作,更是重中之重,一直備受研究者關注。具體到宋代,隨着君主獨裁制度的確立,君主在某種意義上成爲當時全國行政首腦,在中央日常政務活動中日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0世紀30時代,錢穆在論及宋代政制特點時,便認爲“宋代雖稱中央集權,而其權實不在宰相”,與前代相比,相權低落,君權加重。其後李俊《中國宰相制度》一書進一步説道:
人徒知宋懲唐與五代之弊,收地方之權歸於中央,而不知中央之權又集於皇帝一人之手也。
觀其意,則宋代在實現中央集權的基礎上,更有進而向君主集權發展的態勢。至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一書,則明確將唐宋時期視爲中國專制主義皇權的成熟階段,尤其宋代的一系列措置,從制度上保證了大一統與君主集權制度的全面確立,此後的元明清則走向了極端專制主義皇權的惡性發展與腐朽僵化。可見宋代君權變化及其造成的政治局面,上有别於唐,下影響元明清,乃是中國帝制中期政制史上值得深究的一大“變局”。
對此“變局”的理論建構,是日本學者内藤湖南在1922年發表的《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文章集中闡述了其唐宋變革説,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國中世的結束,宋朝是中國近世的開端。而中世和近世的文化狀態就政治而言,最大差别就是“貴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獨裁的出現”。宋代君主成爲絶對權力的主體,臣下的權力完全來自皇帝的授予,君權無限制增長,此君主專制制度至明清時期而臻於完備。其後,宫崎市定繼承了内藤湖南的學説,在《東洋的近世》一文中進一步闡釋宋代所具備的“近世”特徵,他强調:古代、中世的皇帝獨裁是依靠個人能力,而宋代以後是依靠“制度”維持獨裁,即使無能的皇帝仍然可以是獨裁君主。而所謂“君主獨裁”,“並不是説君主恣意而爲。從官制上來説,是把儘量多的機構置於君主的直接指揮下,所有的國家組織,只由君主一人之手統轄”,是一種以高度發達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爲基礎的政治制度。
“唐宋變革”説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對我國影響增大,在政治制度史領域,學界對與“君主獨裁制”相關的君臣關係、天子耳目之司、官僚制度、科舉制度、文書制度等問題作了不少討論。近年來學界也開始進行研究理論和範式上的反思與豐富,發掘“變革”中的“延續”、“制度框架”内的“權力運行實態”等新思路。但與前後王朝相比,對宋代皇帝制度尤其是“君主在中央政務活動中的表現”這方面的直接研究仍顯得薄弱,有深入開拓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