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至宝——汉字与华夏文明
刘志基
一、来自远古的“微信”
我们从一个字的造字意图的分析切入。
这是《说文解字》中的“爲”(为)【图1-1】,对它的解释是“母猴也”。《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解释的对象是小篆,对于“爲”的字形,《说文》是如何分析的呢?书中写道:“其为禽好爪”,意为猴子喜欢用爪子,所以“爪”就是母猴象也,下腹部为母猴形。《说文》一书中“母猴”的“母”其实是一个通假字,学者认为是沐猴,或猕猴。《说文》的“爲”字还有另一种写法,被解释为两个猴子相对。【图1-2】
图1-1 小篆“爲”字
图1-2 《说文》“爲”字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关于解释文字,陈寅恪先生有一个说法,就是“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这里面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解释文字要联系文化;第二点,要按照训诂学的标准。从训诂学的标准来看,其实《说文》对于“爲”的解释有问题,它没有找到字源,解释文字尽可能要找到文字源头。当然,这不能怪许慎,因为许慎的时代没有看到甲骨文。一百多年前甲骨文发现了,甲骨文的“爲”字如此。【图1-3】
图1-3 甲骨文“爲”字
怎么解析呢?左上是“又”,也就是人的手,我们看下面应该是一头象,也就是说这个字像一只手抓着象鼻子。这是什么形象?学者如此解释:役象以助劳,意为让大象来帮助人们干活,这就是“爲”字的甲骨文造字意图。甲骨文造字的规律通常与当时人们身边一种常见的现象有关。大象可以帮人干活,也就意味着当时有很多象,所以我们看到甲骨文里面有很多的“象”字。【图1-4】
图1-4 甲骨文中的“象”字
对“爲”字的解析到底说明什么?它发给我们今人什么信息?可以如此归纳:在甲骨文的时代,中原地区多象,当时的生态、气候环境类似于今天的东南亚地区。因为多象,所以“爲”字便会有“役象以助劳”这样一种造字思维。进一步来看,堪称“万岁”的汉字为后世历史的回望提供了第一手信息资源。
“万岁”文字的上述功能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说,“万岁”文字可以带来文化软实力。举一个例子,2014年巴西世界杯看似跟中国足球毫无关系,但是实际上巴西世界杯举办期间,在媒体界有过一场关于中国足球的争论。首先是英国专家发难,英国人自认为现代足球发源于他们那里,在巴西世界杯前夕就又出来质疑足球起源于中国的说法。这个事情媒体上炒得热闹。风波究竟从何而来?原来,20世纪50年代国际足联就认定中国的临淄是足球的发源地,但很多国家不认同此事,除英国以外还有一些古老的国家,比如埃及。埃及记者说什么呢?我们金字塔当中也有一个球,你能说它不是足球吗?希腊记者也说:我们希腊神像的膝盖上面停着一个球,你怎么能说它不是足球?大家都在争。最终国际足联表了态,说虽然不少国家认为自己是足球发源地,但是历史学家以确切的证据表明足球起源于中国的蹴鞠。其实所谓“确切的证据”就两个字:“信史”,也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其他国家没有信史证据,但是我们有先秦时代临淄盛行“蹴鞠”的文献记载。另外,相关文献还记载了类似于莫罗西尼(前几年一个在足球场上猝死的意大利足球运动员)的事情,这都是非常有力的证据。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字挽救了中国足球的历史。为什么能够“挽救”?无非因为中国文字是一种“万岁”文字,千古传承,青春常葆。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虽然也有古文字,比如古希腊有线形文字,古埃及也有较多的文字种类,但是都没有存活至当代,只有中国汉字传承至今。汉字的文化传承功能是独树一帜的,在当今人类的民族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汉字可以系统地将远古文明信息传输至现代社会,进而提升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然而文化自信有什么用?文化软实力有什么用?文化软实力跟国家民族的命运有没有关系?我想一定是有关系的。举一个例子,清军入主中原后有两件事情很矛盾,一件是国语骑射,一件就是编纂《康熙字典》。国语骑射是什么?就是定“国语”与“骑射”为旗人之要务,“国语”就是满语。清军入关后,统治者做了很多想要“消灭”汉族文化的事情,如下达“薙发令”之类,国语骑射就属于这类政策。而在另外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也对中国文化做了非常大的贡献,比如翻译、整理了大批儒家经典,编纂了《康熙字典》等。《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字书中的集大成者,是《汉语大字典》编成前最大的一部字典;再如把孔子尊为“帝”,这也是古代帝王中从来没有的。某种程度上说,皇帝自己变身为传统文化人。荒芜有一句诗:“乾隆御笔知多少,谁记君王一句诗?”说的就是乾隆到处去题字,有些传统文人的做派。这类事情其实在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后都发生过,元朝有类似的情况,再往前推,北魏时期的鲜卑族魏孝文帝也实施了彻底的“汉化”。这些现象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归纳一下:在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对话当中,刀枪不敌汉字。北方游牧民族想要维护在大中国的统治,只有学习汉字,融入源远流长的汉文化,而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同化于华夏中国。
孙中山先生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对这个情况做了经典的概括。他说:“……五千年前,不过黄河流域之小区,今乃进展成兹世界无两之巨国。虽以积弱,屡遭异族吞灭,而侵入之族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伟矣。”(孙中山,《建国方略》第三章)
二、华夏智慧精灵
历史上有一起文字乌龙事件。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矮”字与“射”字。【图1-5】如果作构形分析不难发现,“矮”一边是“矢”,一边是“委”。“矢”就是箭;有一个词叫“委弃”,委就是弃,也就是抛。那么“矢委”的意思就是把箭抛出去,可那不就是“射”吗?
图1-5 “矮”字与“射”字
至于“射”字,射从“身”从“寸”,人的身体如果只有那么一寸,那不就是“矮”吗?
所以有人说这两个字造字的时候弄颠倒了。据说此说法“版权”属武则天,但是恐怕没有什么道理。这两个字到底应该如何分析?为什么这么说是错的?
有一个网络词语叫“矮矬穷”,其实“矮”和“矬”是同义的,都是矮的意思。“矮”和“矬”是形声字,我们如果分析一下构形,会发现“矢”应该是表意的,那么这里“矢”的意义是什么?《汉语大字典》所收“矢”部字,大量意义都表示长度有限,都跟矮有关系。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清朝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里面有一句话:“古者弓长六尺,箭杆长三尺。故度长以弓,度短以矢。”古人生活当中很多东西都是一物多用,弓箭就做尺用,弓长一点,可以量比较长的东西,箭短一点,量短的东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造字的时候会有一种灵感,用“矢”来表示长度有限。
关于“射”字,我们主要应弄清楚“寸”的意思。《说文》的解释是“法度也”,为什么是“法度”?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寸”有“法度”的意义。
我们怎么理解“射”的“法度”意义?这又要了解“射”在古代社会究竟有什么意义?首先,它是一种教育内容,属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其次,古代社会用“射”来选拔人才,有所谓“大射礼”,就是通过“射”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礼仪,下面就是它的汉画像石图像。【图1-6】
图1-6 大射礼汉砖浮雕
《礼记·射义》里有很多“射”的记载与人的德行有关。从这样的背景来看,“射”的“法度”意义可以如此归纳,它的造字意图就是人的立身之道。
因此,我们对“矮”和“射”的乌龙事件的起因可以做这样的解释,说到底就是表意偏旁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而人们没有正确认识而产生误解。“矢”可以表示长度有限,“寸”可以表示法度。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矢”不仅仅表示长度有限,它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我们看这几个字“知”“矣”“矧”,它们其实是语气词,语气词为什么可以用“矢”来表示字义?《说文》解释:“从矢,取词之所之如矢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跟“开弓没有回头箭”同义,所以这种思维也让“矢”在造字中与“语气”发生了关系。
偏旁兼职的意义,与表意文字在造字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是有关系的。从文字的认知记忆和书写便捷的角度考虑,造字的时候会选择一些形体相对简洁又常用的构形单位,赋予它比较多的意义来完成造字,这是非常聪明的办法。在汉字表意偏旁中,意义变异的情况比比皆是。“六书”是汉字系统通过字形设计来表达汉语的一种创意系统,不仅仅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方式的创造,还有很多具体的造字智慧,上面陈述的只是当中一种,我们可以以小见大。
表意的智慧有什么用?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它在空间的纬度上维系着大中国。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可以看一看赵元任先生的一篇奇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赵元任全集(第1卷)》
这篇文章所有的字都是同一个音节,这说明什么?另一种情况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和认识。中国人说话的时候往往要靠汉字来帮助,如果你姓“zhang”,究竟是什么“zhang”?“弓长张”还是“立早章”?有人对汉语的特点做过一个分析:一方面,汉语音节数量有限,只有越南语的四分之一;另外一方面,汉语是单音节作为词的主要语音单位,会造成很多的同音词,比如《汉语大词典》中“yi”这个音,一共收了二百三十二个词。同音字多的现象自古如此,《战国策》里记录过一个战国时代的笑话,周国商人和郑国商人做买卖,都说是“pu”,其中一个的方言里“pu”是玉,另一个的方言里“pu”是死老鼠,于是就造成了一个历史商业笑话。
扬雄是汉代一个文学家,他做过一部语言学著作《方言》,在此书序中他说:“盖闻方言之作,出乎鞧轩之使,所以巡游万国采览异言,车轨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毕载,以为奏籍。”其中“鞧轩”就是使者的代名词,出使万国的“国”在古汉语里面就是“村”的意思,就是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国”。而使者出使外地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采集各“国”(即各地)方言,而且采集方言要作为国家档案呈报上去,扬雄的《答刘歆书》里面就说到这样一个情况。可见方言差异问题,时代越早就越严重。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的祖先选择表意的汉字来记录汉语的原因。选择汉字完全是华夏中国的大智慧:面对汉语这样一种语言体系,如果选择表音文字,即在造字时用文字构形去对应语言单位的音,那是自寻烦恼;而选择汉字体系,造字时用文字构形对应语言单位的义,就会柳暗花明。当然,表意文字自身系统的建立和健康运行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样需要大智慧来维系。而这种大智慧,就是由无数“矮”“射”之类造字创意来维系的。
三、“万岁”文字的数字化青春
以我个人的文字生活为例。每年新年我要写贺卡,用了电脑以后写贺卡的方式就有一些变化,以下是今年用新方法写的贺卡。【图1-7】
图1-7 电脑制作的新春贺卡
其实是使用了一种字体技术,先在纸上写几个字,拍一张照,然后去造一个字。这样写贺卡有什么好处?贺卡上的字还是我的手笔,不是电脑上的通用字库,而效率却大大提高。原来写一张贺卡很麻烦,现在写一张可以无限复制。如果用古文字写卡,还可以用程序转换——我们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可以实现现代通用字与各类古文字的自动转换,还可以用这个方法治印,这个治印法做出来的印面不用动刀。
制作字体型新年贺卡后我有了一些感悟:数字化无所不在,改变了人们的文字传输方式,在文明社会,文字传输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基本生存方式的改变。为了营造数字化时代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汉字数字化进程,充分享受数字化的福利。
回想当年,曾经有一度人们非常担心电脑会消灭汉字,在很多学者、专家的努力下,今天的数字化已经极大地提升了汉字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率,产生了一批比较重要的传统文献的数字化产品,如《国学宝典》《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现在,传世文献,如“十三经”系列的,我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查找,不管是语篇也好,单字也好,原文也好,解释也好,都可以在任何一个电脑终端轻点鼠标成功检索。出土文献的网络检索现在还不行。2010年我申报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就是想突破这个瓶颈。总体来说,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就是时间问题。
信息化手段是当今最先进的人类文字的处理利器,汉字则是最富于历史积淀的人类文字资源,当汉字遭遇信息技术,必将擦出绚烂的人类精神文明的火花。用数字化激活汉字资源的宝藏,是新时代最重大的文化工程之一。然而遇到的问题还是很多。简单举一个例子:我们在2003年开发的两种光盘产品,一个是“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另一个是“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2003年开发的时候是基于windows XP和windows 98操作系统的,没几年操作系统升级了,系统就装不上去了。这样的问题遇到比较多,所以我们觉得这件事情任重而道远,挑战和希望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