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毕业证什么都不是
《时代》周刊2010年年度人物,年仅26岁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榜上有名。同年,美国《福布斯》评出十位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扎克伯格出人意料地位居首位,净资产已达40亿美元。
1.成为什么人,童年很重要
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年纪轻轻便如此成功,这与他那几乎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童年密不可分。
父亲爱德华细心地观察着小扎克伯格的一举一动,发现他非常讨厌做家庭作业,但喜欢研究电脑,有极好地观察动手能力,便决定教小扎克伯格写代码。后来,父亲还专门聘请了软件开发商大卫·纽曼作为儿子的家庭教师,每周一次。很快,一周一次的家教已经无法满足扎克伯格的求知欲望,他转而进入附近的莫塞尔学院,参加每周四晚上的大学电脑课程。也许正是童年对电脑的兴趣激发了小扎克伯格内心天性的闪光点,逐渐挖掘了天才般的潜能。
在掌握了编程的技能后,小扎克伯格自己钻研,编写了一个用于即时通讯的、简单的程序——Zuck Net。天资聪颖的扎克伯格,从小就对电脑的各种问题能做到无师自通。
快乐的童年时光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让扎克伯格得以健康成长,让他独特的天赋得以发掘和展现。
2.大学与安分无关
其实早在中学时期,一直对计算机拥有浓厚兴趣的扎克伯格就已经很“不安分,时常蠢蠢欲动”。在新罕布什尔的精英寄宿学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读高三时,扎克伯格便与同学安吉洛一起,开发出了一个MP3播放器Winamp的插件。当时很多知名大公司都对这个插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包括美国在线服务公司和微软。
面对突然降临的机遇,“不安分”的扎克伯格果断拒绝了。他坚持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前行——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其实,这个天赋超人的男孩即便是进入了哈佛也无法抑制体内的“不安分”。在哈佛大学的岁月里,他的“不安分”又再次升级。
2002年9月,扎克伯格进入哈佛大学。他看似的“安分”,只限于计算机、互联网。大学期间,他的脑袋中不断涌现出许多与互联网新型服务有关的新奇构想。大学二年级,被称为“Course Match”的作品上线了。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根据其他学生的选课来确定自己的选课。
Course Match的成功激励了扎克伯格,他决定实践更多自己的想法。2003年秋,扎克伯格又制作了名为“Facemash”的网页,这个网站将再次让世人见识到他叛逆不羁的一面。旨在标记校内最炙手可热的人物。Facemash的生命是短暂的,运行了一周,到下周一的早晨就被迫关闭了。
3.那一转念的突破
说到Facebook,还需要先回到2000至2002年扎克伯格就读菲利普艾斯特学校时。在入学的第一年,扎克伯格与所有新生和返校生一样,都会收到一份菲利普艾斯特中学名为“The Photo Address Book”的同学录,里面附有每个人的照片和地址。不过学生们则亲切地将之称作“The Facebook”。“The Facebook”逐渐成为了菲利普艾斯特中学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的重要资源——这是一种前互联网社交文化。
高中时代的这本同学录,给扎克伯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他带来了启示。如今的Facebook网站的理念与作用,简直与之如出一辙!是Facebook最原始的雏形,是后来扎克伯格创建Facebook网站的灵感来源。
4.辍学势在必行
2004年2月4日的下午,Facebook网站正式启动。让扎克伯格没有想到的是,Facebook一经推出,就立即以其独有的气势横扫了整个哈佛校园。但是,随着网站的温度逐渐高升,问题出现了,其中之一便是注册者必须要有哈佛的邮箱才行。扎克伯格发现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必须对此进行改进,否则这个问题将会限制网站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扎克伯格与同伴又进行了积极地探讨和拓展。终于在2004年2月25日的时候,Facebook首次向哥伦比亚大学开放。接下来,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等知名高校也都陆续获得了注册的权利。
截止到3月中旬,Facebook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两万人之多。声势日渐浩大的网站吸引来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精英,包括编程天才亚当·德安杰罗,纷纷加入Facebook网站的管理团队。
网站的浩大声势,使得越来越多的硅谷高管开始相信,社交网络将成为一片很大的盈利市场。包括音乐网站“Napster”的创始人,“互联网怪才”肖恩·帕克。在帕克的帮助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Facebook开始慢慢转变成一项正式的事业。而这也便意味了扎克伯格花费在学业上的精力将会越来越少。
到2004年暑假结束的时候,Facebook的用户已经超过了20万。扎克伯格在公司的建设和运营上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一番分析与取舍,扎克伯格最终决定离开哈佛,专心经营自己的公司。Facebook的经营从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5.题外话,“拿来主义”可行!
2003年,还是二年级的扎克伯格,和文克莱沃斯兄弟等人组成团队,计划一起开发过一款名为“Harvard Connection”的程序,也就是后来的“Connec tU”。现在,文克莱沃斯兄弟指责当时扎克伯格一边拖延这个项目,一边却在背后私自利用这个创意,在完成“Connect U”之前创建了Facebook。他们一致认为,扎克伯格没有权利一个人享有整个团队的创意所带来的收益。于是乎,Connect U、其开创人于2005年正式起诉Facebook及扎克伯格。不过在法庭的调解之下,双方最终以Facebook支付Connect U6500万美元,并签订了保密协议为条件,达成和解。
这似乎从侧面证明了扎克伯格有一定的借用成分。“拿来主义”似乎是个贬义词,但是从创意角度来说,就不一定了。扎克伯格用行动证明了“拿来主义”并非全部是可耻的。某种程度上,那是把别人好的想法进行拓展和完善,并用自己的头脑与行动将它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