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四之器
本章详细介绍了全套茶具二十五组共计二十九种器具的尺寸、材质、功能以至装饰图案,包括生火、煮茶、取茶、盛取盐、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八大方面,大者厚重如风炉,小者轻微如拂末、纸囊,无一不备。
设计成套茶具专门用于饮茶,是陆羽的首创。专门茶具的出现,是茶文化成熟与独立的标志之一。茶道艺与完整成套的茶器具密不可分,因为它们正是“茶道大行”的载体,完整的煮饮茶程式,凭藉成套茶具而行。而其所以能称为茶道者,尚有陆羽对于茶及社会政治文化相关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陆羽以简洁的文字与图形卦象等,镌刻在了茶具之上。
风炉,是此中之重器,在陆羽自己所设计的风炉上,集中镌刻了陆羽的一些相关思想理念。一是匡时济世的思想。在炉身三个风窗上刻六字成二句:“伊公羹,陆氏茶”,直言陆羽对于茶对于《茶经》所寄予的厚望。商汤武王时,伊尹操俎负鼎煮羹理政而为名相,陆羽以自己所煮之茶与伊尹治理国家所煮之羹对称而言,表明他自己希望茶可以凭籍《茶经》跻入时世政治从而有助于匡时济世的向往与抱负。二是社会和平的理想。在风炉的三足上,分别刻写了三句文字,其中一足之上书刻“圣唐灭胡明年铸”,“圣唐灭胡”指唐朝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安史之乱爆发。唐廷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的统兵以及向回纥借兵,于广德元年(763)彻底平定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陆羽在自己设计的风炉上对于唐朝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历史时间加以刻写,表明他对社会和平的向往。三是和谐健体的思想。风炉一足之上书“体均五行去百疾”,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形成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五行在人体中对应着五脏:肝、心、脾、肺、肾,如果人体的五行均衡协调,人就不会生任何疾病。表明陆羽通过茶对自然和谐、养身健体的追求。风炉另一足之上书刻“坎上巽下离于中”,风炉内的墆㙞分三格,分别刻画坎、巽、离三卦,又涉及八卦理论,它是比五行理论更为繁复的表现和演变人生与自然现象的理论。因为三卦在风炉煮水时相生相成,所以陆羽是在相生相成均衡和谐的层面上运用五行八卦理论,以期为茶,为人,求得均衡与健康。
在茶具的取材上,陆羽多次表现了他的自然主义的观照,如多用木、竹、铁制作茶具等,其启示是:对器具的过度追求是不必要的,它们或者会损害茶味品质甚至人体健康,或者会伤及事茶之人的“精行俭德”。
而在各种适宜的器具上,陆羽都不忘记给以适当的装饰,如在风炉上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在炭“执细头系一小以饰”,等等。这些美学的观照,似乎是一种本能,表现了陆羽对于茶,乃至对于生活的热爱。
本章还特别讲求茶具与茶汤的相互协调映衬,陆羽通过对茶碗的具体论述表达出来的对于器具与茶汤效果的谐调与互相映衬的观念,可以说是择器的根本原则,对于择器配茶、茶席茶会设计等,有原则性指导意义。
【注释】
[111]以上是茶器的目录,小注文是该茶器的附属器物。此处所列二十五种(加上附属器四种共有二十九种),与《九之略》中“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之数目“二十四”不符。文中有“以则置合中”,或许是陆羽自己将罗合与则计为一器,则是二十四器了。
【译文】
风炉灰承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杇墁[112]。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113]。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114]”,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115]”,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116]”。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117],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墆㙞于其内[118],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119],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120],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121],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122]。其炉,或锻铁为之[123],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台之[124]。
【注释】
[112]杇墁(wūmàn):涂抹墙壁。此处指涂抹风炉内壁的泥粉。杇,粉刷,涂饰。墁,墙壁上的涂饰。
[113]古文:上古之文字,如甲骨文、金文、古籀文和篆文等。
[114]坎上巽(xùn)下离于中:坎、巽、离均为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卦名之一。坎的卦形为“”,象水;巽的卦形为“”,象风象木;离的卦形为“”,象火象电。煮茶时,坎水在上部的锅中,巽风从炉底之下进入助火之燃,离火在炉中燃烧。
[115]五行:指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并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构成和变化。
[116]圣唐灭胡明年铸:灭胡,一般指唐朝彻底平定了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八年叛乱的广德元年(763),陆羽的风炉造在此年的明年即764年。据此句可知《茶经》于764年之后曾经修改。
[117]伊公:即伊挚,相传他在公元前17世纪初辅佐汤武王灭夏桀,建立殷商王朝,担任大尹(宰相),所以又称之为伊尹。据说他很会烹调煮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118]墆 (dìniè):置于炉膛内靠底部位置的炉箅子。墆,底。,小山。
[119]翟(dí):长尾的山鸡,又称雉。我国古代认为野鸡属于火禽。
[120]彪:小虎。我国古代认为虎从风,属于风兽。
[121]水虫:指水族,水产动物。
[122]连葩:连缀的花朵图案。葩,花。垂蔓:小草藤蔓缀成的图案。曲水:曲折回荡的水波形图案。方文:方块或几何形花纹。
[123]锻铁:打铁锻造。
[124]柈(pán):后多作“盘”,盘子。台: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他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像台的物件。
【译文】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形状像古鼎,壁厚三分,炉口边缘宽九分,向炉腔内空出六分,抹满泥土。炉有三足,上面用上古文字字体写有二十一个字。一足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足之间开三个窗口。炉底部一个窗口,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写六个古体文字,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连起来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腔内设置放燃料的炉箅子,分为三格:一格上有翟,翟是火禽,刻画一个离卦;一格上有彪,彪是风兽,刻画一巽卦;一格上有鱼,鱼是水虫,刻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个卦。炉身用花卉、藤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打铁锻造的,也有揉泥做的。灰承是有三只脚的铁盘,用来承接炉灰。
筥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125],六出圆眼[126]。其底盖若利箧口[127],铄之[128]。
【注释】
[125]楦(xuàn):制鞋帽所用的模型。这里指筥形的木架子。
[126]六出:花开六瓣及雪花结晶成六角形都叫六出。这里指用竹条编织出六角形的洞眼。
[127]利箧(qiè):竹箱子。“利”当为“筣”,一种小竹。箧,长而扁的竹箱笼。
[128]铄(shuò):磨削平整以美化。
【译文】
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或者用藤在像筥形的木架子上编织而成,编织时要编出六角形的洞眼。筥的底和盖就像竹箱子的口部,磨削光滑。
炭[129]
炭,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130],执细头系一小以饰也[131],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132]。或作锤,或作斧,随其便也。
【注释】
[129]炭(zhuā):碎炭用的铁棒。
[130]锐上丰中:指铁上端细小,中间粗大。
[131](zhǎn):炭上灯盘形的饰物。
[132]河:指唐陇右道河州,在今甘肃临夏附近。陇:指唐关内道陇州,在今陕西陇县。木吾:木棒名。汉代御史﹑校尉﹑郡守﹑都尉﹑县长之类官员皆用木吾夹车。吾,防御。
【译文】
炭,用六棱形的铁棒制作,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在握把细的那头拴上一个小作为装饰,好像现在河州、陇州地区的军人所使用的木棒。有的也做成锤形,或者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火䇲
火䇲,一名筯[133],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134],以铁或熟铜制之。
【注释】
[133]筯(zhù):火䇲子。
[134]无葱台勾锁之属:指火䇲头无装饰。
【译文】
火䇲,又叫筯,和平常用的一样。形状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没有葱台勾锁之类的装饰,用铁或熟铜制作。
音辅,或作釜,或作鬴[135]。
,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136]。其铁以耕刀之趄[137],炼而铸之。内模土而外模沙[138]。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139]。广其缘,以务远也[140]。长其脐,以守中也[141]。脐长,则沸中[142];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143],莱州以石为之[144]。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145]。
【注释】
[135]鬴(fǔ):同“釜”,相当于锅。
[136]急铁:指前文所言的生铁。
[137]耕刀之趄(qiè):用坏了不能再使用的犁头。耕刀,犁头。趄,残破,缺损。
[138]内模土而外模沙:制的内模用土制作,外模用沙制作。
[139]以正令也:使之端正。
[140]广其缘,以务远也:顶部的口沿要宽一些,可以将火的热力向全引伸,使烧水沸腾时有足够的空间。
[141]长其脐,以守中也:底脐部要略突出一些,以使火力能够集中。
[142]脐长,则沸中:底脐部略突出,则煮开水时就可以集中在锅中心位置沸腾。
[143]洪州:唐江南道、江南西道属州,在今江西南昌,历来出产褐色名瓷。天宝二年(743),韦坚凿广运潭,献南方诸物产,豫章郡(洪州天宝间改称名)船所载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椀”等,在长安望春楼下供玄宗及百官观赏。
[144]莱州:汉代东莱郡,隋改莱州,唐沿之,治所在今山东掖县,唐时的辖境大概在今山东掖县、即墨、莱阳、平度、莱西、海阳等地。《新唐书·地理志》载莱州贡石器。
[145]而卒归于银也:最终还是用银制作好。
【译文】
,用生铁制作。生铁是现在炼铁人所说的急铁。将用坏了的铁质农具炼铸成铁,以之制造茶锅。铸锅时,内模用土质,外模用沙质。土质内模,使锅内壁光滑,容易擦洗;沙质外模使锅外壁粗糙,容易吸收火焰热量。锅耳做成方形,能让锅放置端正。锅口缘要宽,使火焰能够伸展。锅底中心脐部要突出些,使火力能够集中在锅底。锅底脐部略突出,水就会在锅中心沸腾;水在中心沸腾,茶末就容易沸扬;茶末易于沸扬,茶汤的滋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雅致好看,但不坚固,很难长期使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未免涉及奢侈华丽。雅致固然雅致,清洁固然清洁,但从经久耐用的角度来说,终归还是用银制的好。
交床[146]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147],以支也。
【注释】
[146]交床:即胡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叫交椅、绳床。
[147]剜(wān):刻,挖。
【译文】
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将搁板的中间挖空,用来放置茶锅。
夹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148],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149],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注释】
[148]筱(xiǎo):小竹。
[149]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小青竹在火上烤炙,表面就会渗出清香纯洁的竹液和香气,有助于茶香。
【译文】
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选一头一寸处有竹节的,自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烤炙。这样的小青竹在火上烤炙时表面会渗出清香纯洁的竹液和香气,能够增加茶的香味。但若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种小青竹。也有用精铁或熟铜之类的材料来制作茶夹,取其经久耐用。
纸囊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150]。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注释】
[150]剡(shàn)藤纸:剡县所产以藤为原料制作的纸,唐代为贡品。剡县在今浙江嵊州。
【译文】
纸囊,以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缝制而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致散失。
碾 拂末[151]
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152]。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153]。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154]。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155]。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注释】
[151]拂末:拂扫归拢茶末的用具。
[152]柘(zhè):木名。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可喂蚕,木质密致坚韧,是贵重的木料,木汁能染赤黄色。
[153]堕:碾轮,碾磙子。
[154]辐(fú):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ɡǔ)上的直木。轴:贯于毂中持轮旋转的圆柱形长杆。
[155]执:手握处。
【译文】
茶碾,用橘木制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制作。碾内圆外方,内圆便于运转,外方能防止倾倒。碾槽内放碾轮,不留空隙。堕是木碾轮,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直接安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碾轮直径三寸八分,中间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处是圆的。拂末,用鸟的羽毛制作。
罗合[156]
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157]。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注释】
[156]罗合:竹制茶筛与茶盒。
[157]衣:以衣布在器物表面蒙覆。
【译文】
用茶罗筛好茶末,放在盒中盖好存放,把量具则放在盒中。茶罗,用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罗底蒙上纱绢。盒用竹子有节的部分制作,或用杉木片弯曲成圆形油漆而成。盒高三寸,盖高一寸,底盒二寸,口径四寸。
则
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158]。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159]。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注释】
[158]匕:食器,曲柄浅斗,状如今之羹匙、汤勺。古代也用作量药的器具。策:竹片,木片。
[159]方寸:一寸见方的匙匕。
【译文】
则,用蛎蛤之类的海贝贝壳,或者用铜、铁、竹做的匕、策之类。则是计量的标准、依据。一般说来,煮一升的水,用一寸正方匙匕量的茶末。如果喜欢淡茶,就减少茶末用量;喜欢浓茶,就增加茶末用量,所以称之为则。
水方
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160],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注释】
[160]椆(chóu)木:属山毛榉科。木质坚重,遇寒不凋。楸(qiū):落叶乔木。叶子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形,花冠白色,有紫色斑点。木材质地细密,可供建筑﹑造船等用。梓:落叶乔木。叶子对生或三枚轮生,花黄白色。木质优良,轻软,耐朽,供建筑及制家具﹑乐器等用。
【译文】
水方,用椆、槐、楸、梓等木料制作,里面和外面的缝都加涂油漆,容量一斗。
漉水囊[161]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162],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163],纽翠钿以缀之[164]。又作绿油囊以贮之[165]。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注释】
[161]漉(lù):过滤,渗。
[162]苔秽腥涩:熟铜易氧化,其氧化物呈绿色,像苔藓,显得很脏,实际有毒,对人体有害;铁亦极易氧化,氧化物呈紫红色,闻之有腥气,尝之有涩味,对人体也有害。
[163]缣(jiān):双丝织的浅黄色细绢。
[164]纽翠钿(tián):纽缀上翠钿以为装饰。翠钿,用翠玉制成的首饰或装饰物。
[165]绿油囊:绿油绢做的袋子。
【译文】
漉水囊,同常用的一样,它的圈架用生铜铸造,生铜被水打湿后不会产生污垢而使水有腥涩味道,因为用熟铜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会使水味腥涩。在林谷间隐居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的。但竹木制品都不耐久用,又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制作。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成圆筒形,再裁剪碧绿的丝绢缝制,纽缀上翠钿作装饰。再用防水的绿油绢做一只袋子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圆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瓢
瓢,一曰牺杓[166]。剖瓠为之[167],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育《荈赋》云[168]:“酌之以匏[169]。”匏,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170],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171],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172],祈子他日瓯牺之余[173],乞相遗也[174]。”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注释】
[166]牺杓(suōsháo):瓢的别称。牺,古代一种有雕饰的酒樽。杓,杓子。
[167]瓠(hú):蔬类植物,也叫扁浦、葫芦。
[168]杜育:字方叔,襄城人,西晋时人,官至中书舍人。事迹散见于《晋书》相关人员列传中。《荈赋》:杜育撰,原文已佚,现可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书中辑出二十余句,已非全文。
[169]匏(páo):葫芦之属。
[170]永嘉:晋怀帝年号,307—312年。
[171]余姚:秦置余姚县,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为姚州治,武德七年(624)之后属越州。在今浙江余姚。
[172]丹丘子:指来自丹丘仙乡的仙人。丹丘,神话中的神仙所居之地,昼夜长明。
[173]瓯牺(ōusuō):杯杓。此处指喝茶用的杯杓。瓯,杯﹑碗之类的饮具。
[174]遗(wèi):给予,馈赠。
【译文】
瓢,又叫牺杓。把瓠瓜剖开制成,或是用木头凿刻而成。晋中书舍人杜育《荈赋》说:“酌之以匏。”匏,就是葫芦瓢。口阔、瓢身薄、柄短。晋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位道士,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哪天你的杯杓中有多余的茶,希望能送点给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木杓多以梨木制成。
竹䇲
竹䇲,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译文】
竹䇲,有用桃木、柳木、蒲葵木做的,也有用柿心木制成。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
鹾簋 揭[175]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176],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177]。
【注释】
[175]鹾(cuó)簋(ɡuǐ):盛盐的容器。鹾,味浓的盐。簋,古代椭圆形盛物用的器具。揭:竹片做的取盐用具。
[176]罍(léi):酒樽,其上饰以云雷纹,形似大壶。
[177]策:古代用以记事的竹﹑木片,编在一起的叫“策”。此处指取盐用的片状工具。
【译文】
鹾簋,用瓷制作。圆径四寸,一般是盒形,也有作瓶形、壶形,盛贮盐花用。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揭,是取盐用的片状工具。
熟盂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译文】
熟盂,用来盛贮开水,或瓷制,或陶制,容量二升。
碗
碗,越州上[178],鼎州次[179],婺州次[180],岳州次[181],寿州、洪州次[182]。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183],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育《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注释】
[178]越州:隋大业元年(605)改吴州置,大业间改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越州,天宝、至德间曾改为会稽郡,乾元元年(758)复改越州。辖境大概在今浙江浦阳江(浦江除外)、曹娥江、甬江流域,包括绍兴、余姚、萧山等地。唐剡溪茶甚著名,产于所属嵊州。越州在唐、五代、宋时以产秘色瓷器著名,瓷体透明,是青瓷中的绝品。此处越州即指所在的越州窑,以下各州也均是指位于各州的瓷窑。
[179]鼎州:唐曾经有二鼎州,一在湖南,辖境大概在今湖南常德、益阳一带;二在今陕西泾阳、礼泉、三原一带。
[180]婺州:婺州:隋开皇九年(589)分吴州置,大业时改为东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婺州,治金华(在今浙江金华)。辖境大概在今浙江金华江流域及兰溪、浦江诸地。天宝元年(742)改为东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婺州。地产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婺州茶与歙州等茶远销河南、河北、山西,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181]岳州:唐天宝间称巴陵郡,州治在今岳阳,辖境大概在今湖南洞庭湖东、南、北沿岸各地。岳窑在湘阴,生产青瓷。
[182]寿州:唐武德三年改隋寿春郡为寿州,治寿春县(在今安徽寿县)。天宝初又改寿春郡。乾元初复称寿州。辖境大概在今安徽六安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茶。唐裴汶《茶述》把寿阳茶列为全国第二类贡品。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寿州茶已于780年以前运销吐蕃。寿州窑主要在霍邱,生产黄褐色瓷。
[183]邢州:唐天宝间称巨鹿郡,大概在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汦河以南,沙河以北地区。唐宋时期邢窑烧制瓷器,白瓷尤为佳品。邢窑主要在内丘,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称:“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内邱白甆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其器天下通用,是唐代北方诸窑的代表窑,定为贡品。
按:陆羽对邢瓷等与越瓷的比较性评议曾遭非议,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编第258页评论道: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因而断定邢不如越,甚至取消邢窑,不入诸州品内。又因洪州瓷褐色盛茶呈黑色,定为最次品。瓷器应凭质量定优劣,陆羽以瓷色为主要标准,只能算是饮茶人的一种偏见。对此,周靖民在其《茶经》校注中已有辨论:“因为唐代主要是饮用蒸青饼茶,除要求香气高、滋味浓厚外,还要求汤色绿,在陆羽前后的诗人所作诗歌中都赞美绿色茶汤,如李泌、白居易、秦韬玉、陆龟蒙、郑谷等。陆羽是从审评的观点喜爱青瓷,其他瓷色衬托的茶汤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茶人的需要,不是‘茶人的偏见’。”(《中国茶酒辞典》第592页)
【译文】
碗,越州产的最好,鼎州、婺州、岳州次好,寿州、洪州的次些。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的好,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瓷像银,越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育《荈赋》说:“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作为地名,就是越州。瓯也是器物名,越州窑的最好,口唇不卷边,碗底浅而稍卷边,容量不到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青色能增益茶的汤色。一般茶汤为白红色。邢州瓷白,使茶汤色红;寿州瓷黄,使茶汤色紫;洪州瓷褐,使茶汤色黑;都不适宜用来盛茶。
畚 纸帊[184]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185],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帊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注释】
[184]畚(běn):草笼,用蒲草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纸帊(pà):茶碗的纸套子。帊,帛二幅或三幅为帊,亦作衣服解。
[185]白蒲:白色的蒲苇。
【译文】
畚,草笼,用白蒲草编成圆筒形,可贮放十只碗。也有用竹筥当作畚用的。纸帊,用两层剡纸,夹缝成方形,也可以贮放十只碗。
札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186],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注释】
[186]缉:析植物皮搓捻成线。
【译文】
札,将棕榈皮分拆搓捻成线,用茱萸木夹住捆紧而成,或者截一段竹子像笔管一样绑束而成,形状像支大毛笔。
涤方
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译文】
涤方,盛放洗涤后的水,用楸木制成盒状,制法和水方一样,容量八升。
滓方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译文】
滓方,用来盛放各种渣滓,制法如涤方,容量五升。
巾
巾,以布为之[187],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注释】
[187](shī):粗绸,似布。
【译文】
巾,用粗绸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各种茶具。
具列
具列,或作床[188],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而漆者[189]。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注释】
[188]床:安放器物的支架、几案等。
[189]扃(jiōnɡ):从外关闭门箱窗柜的插关。
【译文】
具列,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纯用木制,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漆成黄黑色,有门可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名为具列,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各种器物。
都篮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190],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注释】
[190]经:织物的纵线。
【译文】
都篮,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编成,里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用一道细篾作纬线,交替编压住作经线的两道宽篾,编成方眼,使它精巧玲珑。都篮高一尺五寸,底宽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