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李斯(约前280—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出身平民。年轻时曾在郡里当小吏,地位很低。他由老鼠得到启示,认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从此“老鼠哲学”支配了李斯一生。李斯先到齐拜著名思想家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他审时度势,决定去秦国建功立业。
李斯到秦国后,先在吕不韦门下做舍人,后在秦王政面前崭露头角,纵论天下大势,献计献策,显示了出众的才华,被任为客卿,称为谋臣。公元前237年,李斯针对秦的逐客令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劝阻了秦王的逐客行为,保证了秦国人才没有流失,对秦国的强盛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先后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李斯策划参与了灭六国的战争,并在统一之后帮助秦始皇规划政权建设,制定巩固统治的各项制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在官职上李斯也由廷尉升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北)病故,李斯、赵高等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杀扶苏,立胡亥为皇帝。秦二世统治残暴,致使社会矛盾加剧并最终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李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公元前208年,李斯遭赵高陷害,被腰斩于咸阳。
谏逐客书
战国末年,秦国强大,逼凌侵略六国,韩国首当其冲,就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兴修水利,以此消耗秦的国力,使其无力对韩用兵。秦王嬴政发觉后,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写了这封谏书。文章围绕逐客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所应采取的方法这一主旨展开,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摆事实,讲道理,铺陈排比,反复论证,极具说服力。秦王看后幡然醒悟,撤销了逐客令。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1461]:“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1462]。”李斯议亦在逐中。
【注释】
[1461]秦王:秦始皇,此时尚未统一,故仍称“秦王”。
[1462]客:指其他诸侯国在秦国做官的人。
【译文】
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事奉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游说和离间秦国罢了,请把外来人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计划被驱逐的人之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译文】
李斯于是上书秦王说:“我听说官吏们在计议驱逐外来人,我私下以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昔穆公求士[1463],西取由余于戎[1464],东得百里奚于宛[1465],迎蹇叔于宋[1466],求丕豹、公孙支于晋[1467]。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146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1469],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1470]。惠王用张仪之计[1471],拔三川之地[1472],西并巴、蜀[1473],北收上郡[1474],南取汉中[1475],包九夷[1476],制鄢、郢[1477],东据城皋之险[1478],割膏腴之壤[1479],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480]。昭王得范雎[1481],废穰侯[1482],逐华阳[1483],强公室[1484],杜私门[1485],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48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注释】
[1463]穆公:指秦穆公。
[1464]由余:春秋时晋国人。逃到西戎,秦穆公以礼招其归秦,并用其计统一了西戎各部。
[1465]百里奚:其身世说法不一。传说他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曾为楚大夫,后沦落为奴,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出,任为秦相,故又称“五羖大夫”。
[1466]蹇(jiǎn)叔:本岐州(即今陕西)人,游于宋国,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聘他来做上大夫。
[1467]丕豹:晋国人。其父被晋惠公杀害后,投奔秦穆公,为大将,助秦攻晋。公孙支:字子桑。游于晋,后入秦,秦穆公任他为大夫。
[1468]商鞅:姓公孙,名鞅。本是卫国公族,又称“卫鞅”。因秦孝公曾封之以商地(在今陕西商州),故称“商鞅”。任秦相十年间,实行变法,使秦国强盛起来。
[1469]以:因。
[1470]治强:国家稳定,军力强盛。
[1471]张仪:魏国人。曾屡任秦相,主张“连横”策略。
[1472]三川:指今河南西北一带,因有黄河、洛河、伊河流过境内,故称“三川”。
[1473]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
[1474]上郡:魏国属地,在今陕西西北一带。
[1475]汉中:今陕西汉中地区。
[1476]九夷:泛指当时楚地少数民族。
[1477]鄢:楚国旧都,在今湖北宜城南。郢:楚国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
[1478]城皋:地名。即今河南荥阳的虎牢。
[1479]膏腴之壤:土地肥沃的地区。
[1480]施(yì):延续。
[1481]范雎:字叔,魏国人。曾被秦昭王任为秦相,提出“远交近攻”政策,秦国领土大为拓展。
[1482]穰(ránɡ)侯:秦昭王舅父魏冉的封号。
[1483]华阳:指华阳君。秦昭王舅父芈(mǐ)戎。
[1484]公室:朝廷。
[1485]私门:王公贵族的势力。
[1486]向使:假使。却:拒绝。内(nà):同“纳”。
【译文】
“从前,秦穆公招纳贤士,从西戎聘请了由余,从东方的宛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致丕豹、公孙支。这五位先生,都不是秦国人,可穆公任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小国,终于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百姓因而富裕兴旺,国家因而富强,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都对秦国顺从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扩展土地上千里,至今国家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占三川地区,西面吞并了巴、蜀之地,北面收取了上郡,南面夺取了汉中,吞并了九夷,控制了楚国的鄢、郢二城,东面占据了成皋的险要,割取了别国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朝廷的权力,遏制贵族王室的势力,一步步吞并了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了外来人的功劳。由此看来,外来人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当初这四位君王拒绝外来人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那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裕的实力,而秦国也就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487],有随、和之宝[1488],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1489],乘纤离之马[1490],建翠凤之旗[1491],树灵鼍之鼓[1492]。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1493],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1494]。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1495],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1496],弹筝搏髀[1497],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1498],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注释】
[1487]致:收罗。昆山:昆仑山,古代传说这里产玉。
[1488]随:春秋时的小国,在今湖北随县。传说随侯有一颗名贵的宝珠,称“随侯珠”。和:春秋时楚国人卞和,据说他在山中发现一块璞玉,献给楚王,称“和氏璧”。
[1489]服:佩戴。太阿(ē):宝剑名。相传春秋楚国人干将、莫邪合铸的宝剑之一。
[1490]纤离:骏马名。
[1491]翠凤之旗:以翠羽为装饰的旗子。
[1492]鼍(tuó):俗名“猪婆龙”,一种鳄鱼,皮可以蒙鼓。
[1493]駃騠(juétí):古代北方的名马。外厩:马棚。
[1494]丹青:红色和青色的颜料。
[1495]宛(yuān)珠:宛地出产的珠子。傅:粘贴。玑:不圆的珠子。珥(ěr):耳环。阿缟(ɡǎo):齐国东阿(今属山东)出产的白色的绢。
[1496]瓮(wènɡ):汲水瓦罐。缶(fǒu):小口大腹的瓦罐。秦国的瓮、缶为打击乐器。
[1497]筝:弦乐器。搏髆(bì):拍着大腿打拍子。
[1498]桑间:卫国濮水边上的一个地名,是青年男女聚会的地方。这里指桑间之咏、淫靡之音。《韶》、《虞》:相传为歌颂虞舜的音乐。《武》、《象》:周初的乐舞。
【译文】
“如今陛下收罗到昆山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的珍宝,悬挂明月之珠,佩带太阿之剑,乘骑纤离之马,竖立翠凤旗帜,陈设灵鼍皮鼓。这几样宝物,一件也不产于秦国,而陛下您却喜爱它们,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以使用,那么夜光之璧就不会装饰在您的朝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物就不会为您所把玩赏识,郑国和魏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您的后宫,骏马駃騠就不会养在您的马棚里,江南的金锡就不会用来制作器具,西蜀的颜料就不能用来添光彩。您所用来装饰后宫的珍宝,充实堂下的姬妾,娱乐心意的器物,愉悦耳目的音乐绘画等,如果一定要出产于秦国然后才可以使用,那么这些镶嵌着宛珠的簪子,缀有小珠的耳环,东阿白绢做成的衣服,锦缎绣成的装饰品,就不可能进献到您面前,而且那些打扮入时、艳丽窈窕的赵国美女,就不会侍立在您身旁了。那些敲打陶罐瓦器、弹筝拍腿,呜呜呀呀地歌唱以愉悦耳目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卫一带的民间音乐,《韶》、《虞》、《武》、《象》的古曲,都是异国的音乐。如今您不听敲击陶罐瓦器的秦乐而听郑、卫二国的音乐,不听弹筝而听《韶》、《虞》,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心情愉快、宜于观赏罢了。如今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用还是不行,不分是非曲直,不属秦国的人士都离开,凡是外来人都驱逐。这样做只能说明您所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而所轻视的却是百姓。这可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1499]。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1500],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1501],却宾客以业诸侯[150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1503]。
【注释】
[1499]兵:武器。
[1500]众庶:民众。
[1501]黔(qián)首:百姓。黔,黑色。
[1502]却:拒绝,排斥。业:成就功业。
[1503]赍(jī):送给。
【译文】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百姓就众多,武器精良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形成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所有百姓,所以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分哪个国家,四季都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排斥宾客以成就其他诸侯的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方来,停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的‘供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
“东西不出产于秦国的,其中的宝物很多;贤士不出生于秦国的,愿意效忠秦国的不少。如今驱逐外来人以资助敌国,损害民众以强大敌人,结果是对内削弱了自己,对外与诸侯结怨,而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啊!”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译文】
秦王于是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