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
本文为《管子》第一篇,专谈如何治理民众的问题,计有国颂、四维、四顺、士经(十一经)和六亲五法等六项内容。文章认为,治民的首要任务在发展生产,建立维系国家安危的礼义廉耻。治民应当顺应民心,为此必须满足民众的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要求,行政不可欺诈民众,不可做侥幸一时的事情。文章为格言体,风格警策。“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文中最精彩的观点。
凡有地牧民者(1),务在四时(2),守在仓廪(3)。国多财则远者来(4),地辟举则民留处(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6),四维张则君令行(7)。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8);守国之度在饰四维(9);顺民之经在明鬼神(10),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11),上无量则民乃妄(12),文巧不禁则民乃淫(13),不璋两原则刑乃繁(14),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15),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16)。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右“国颂”(17)。
【注释】
(1)牧民:治理民众,古代将治理国家百姓称为牧民。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古代政治特别强调治理民众遵循天时,什么季节该做什么都有一定的规矩。
(3)仓廪:仓库。古代仓库储谷物的叫仓,储米的叫廪,此处并无分别。
(4)远者:即远方的民众。能吸引远方的民众来投奔自己,在古代被视为国家政治良好的表现。
(5)辟:开辟。举:尽,皆。留:久,即长期停留的意思。
(6)上:指在上位者。服度:意思是在上位的人穿戴及所用的器物等不违背规矩。服,服制、器物等。度,合乎法度。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7)四维:礼、义、廉、耻,是四种维护国家存在的纲领。维,本义是绳索,后多表达纲领、纲纪之义。
(8)省刑:减少刑法,即减少国家犯罪现象的意思。文巧:又称奇技淫巧,指过分奇巧而无益于实用的制品、物件。
(9)饰:通“饬”,整治。
(10)顺:通“训”,教化民众。明鬼神:向民众表明国家重视鬼神祭祀。古代神道设教,以鬼神祭祀来统一民众意志。
(11)芜旷:荒芜。菅:当作“荒”,懒惰。
(12)无量:无限量,此处指挥霍无度。
(13)文巧:犹言“搞花样”。文,指过分的纹饰。
(14)不璋:不阻止。璋,当作“障”。两原:两种罪恶的根源,指上面说到的“无量”和“文巧”,两者为社会混乱的本源。原,同“源”。
(15)上校:冒犯、冲撞上级。上,当权者。校,冒犯,忤逆。
(16)孝悌(tì):古代最基本的人伦,敬奉父亲为孝,恭顺兄长为悌。
(17)右:古人书写从右向左竖行而下,所以称前面的文字为“右”。国颂:国家的根本法条。颂,本义是一种诗体,此处犹如说“格言”。
【译文】
凡是拥有土地治理民众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在遵从四时保证生产,最关键的职责在使国库充实。国家财富积累得多,远方的人就前来投奔;土地充分开辟,百姓就长居而不会离去;仓库充实,民众就懂得礼节;衣食充足,民众就珍惜荣誉,远离耻辱;在上位者衣着、器物等有法度,百姓的家庭就六亲和睦而稳固;高扬礼义廉耻,君主政令就能推行。所以,要减少国家的刑罚,关键在禁止奇技淫巧;捍卫国家的法度,在于强化礼义廉耻四大纲领;教化民众的大法,在明示鬼神之礼,敬奉山川神灵,敬事宗庙祖先,善待亲戚故旧。不遵从天时,财富就不能生产;不尽量开发地利,国家的储备就不充盈。田野荒芜,百姓就懒惰;在上位奢侈挥霍无度,百姓就胆大妄为;奇技淫巧不加禁绝,百姓就不守法度;不禁绝“奇技淫巧”和“无量”两个祸根,国家就会混乱,刑罚就会繁多;不明示对鬼神的尊重,鄙陋的百姓就不觉悟;不敬山川神灵,国家的权威和命令就难以被百姓知晓;不敬宗庙祖先,百姓就会冒犯在上位的尊贵者;不善待亲戚故旧,孝悌之道就会缺乏。礼义廉耻得不到高扬,国家就会灭亡。
以上为“国颂”的内容。
国有四维(1)。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2)。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3)。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右“四维”。
【注释】
(1)维:系物的大绳,引申为维系事物稳固的条件。
(2)灭不可复错:灭绝了就不能再恢复了。复错,再行改为。错,通“措”,措施。一说“错”为衍字。
(3)枉:弯曲,不正,引申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的行为。
【译文】
维系国家的存在,有四大纲领。失去一条,国家倾斜;失去两条,国家危险;失去三条,国家颠覆;四条全无,必然灭亡。倾斜尚可纠正,危险尚可安定,颠覆尚可恢复,到了灭亡的地步,就不能挽回了。什么叫四维?第一是礼,第二是义,第三是廉,第四是耻。人有礼,就不会超越节度;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隐瞒过恶;有耻,就不与邪恶同流合污。所以,只要百姓安分守己,君主地位就太平无事;不妄自求进,就不会滋生浮巧奸诈;不隐瞒罪恶,行为必然完美保全;不同流合污,就不会有邪恶的事发生。
以上是“四维”的内容。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1);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2),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3),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右“四顺”。
【注释】
(1)我佚乐之:君主要使百姓安逸快乐。我,指君主。佚,使安逸。
(2)畏其意:心生畏惧。意,心意。
(3)四欲:即上文所说的佚乐、富贵、存安和生育等四方面内容。
【译文】
政治兴盛,在顺应民心;政治衰颓,在忤逆民心。百姓厌恶忧劳,君主可以让他们感到安乐;百姓憎恶贫贱,君主可以使他们富贵;百姓担心灾祸降临,君主可以让他们得到保全和安顿;百姓害怕家族灭绝,君主可以使他们生殖繁育。能让百姓安乐的人,百姓必然愿意为他忧劳;能够让百姓富贵的人,百姓必定愿意为他忍受贫贱;能够保全安顿百姓的人,百姓也愿意为他赴汤蹈火;能使百姓生养的人,百姓也愿意为他赴死。所以,仅靠刑罚是不能让百姓感到畏惧的,杀戮也不足以使他们服帖。刑罚太滥百姓反而不害怕,法令就更难以推行;杀人太多而民心不服,君主的地位就危险了!所以,顺从了百姓上述四种欲望,疏远的人会自动变得亲近;如果忤逆民意,亲近的人也会背叛国家。所以,懂得给与百姓正是为了向他们索取,才是掌握了国家政治的法宝。
以上为“四顺”的内容。
错国于不倾之地(1),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2),下令于流水之原(3),使民于不争之官(4),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5)。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6);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7);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8);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9);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右“士经”(10)。
【注释】
(1)错:通“措”,安放,放置。
(2)府:古代收藏财政文书的地方,引申为收藏东西的地方。
(3)流水:在此指民众顺从。原:同“源”。
(4)使:使用,劳作。官:在此为职位、岗位的意思。
(5)复:可以重复的事情,在此指不欺诈民众的意思。
(6)有德:能躬行实践而有所得的,称为“有德”。也可以理解为泛指有德行的人。
(7)五谷:五种谷物,一般指稻、粟、麦、菽、黍,也可以泛指各种粮食。
(8)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在此泛指各种牲畜。
(9)一世:一代,此处犹如说“短期行为”。
(10)士经:当作“十一经”,古代竖写,十一并作“士”,指上文所说的治国十一要略。
【译文】
将国家安放在不倾斜的地基上,将国家粮食存放在取之不尽的仓里,将国家的财物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库中,政令的下达永远像源畅流通的水流,使用百姓都处在没有争执的岗位上,向百姓指明什么是必死的路途,什么是必有所得的大门,不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不追求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留在不可久停的地方,不要干那些欺骗民众一锤子买卖的事。所谓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地基上,是指把政权交给有德才的人;所谓把粮食存放在取之不尽的仓里,是指大力发展五谷生产;所谓把财物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库中,是指普遍种植桑麻、饲养六畜;所谓政令下达如源畅流通的水流,是说使国家政策顺应民心;所谓把百姓使用在没有争执的岗位上,是说让他们各尽其长;所谓向人们指明必死的路途,是说要申明刑罚;所谓敞开必得的大门,是说要做到奖赏信实;所谓不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是说要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所谓不追求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是说不强迫百姓做他们不乐意的事情;所谓不留在不可久停的地方,是说不贪图一时的侥幸;所谓不干那些不可重复的事,是说不欺骗自己的百姓。把政权交给有德才的人,国家就安定;大力生产五谷,食物就充足;广种桑麻、饲养六畜,百姓就富裕;政令顺应民心,君主威信和命令就能得到执行;让人民各尽所长,各种用度就齐备;刑罚严明,百姓就不生邪念;奖赏诚信,百姓就不怕为国死难;考虑百姓的承受力,就事无不成;不强迫百姓做他们不乐意的事,欺诈虚伪的行为就不会产生;不贪图一时侥幸,百姓就没有怨恨;不欺诈百姓,百姓就会亲近君上。
以上是“十一经”的内容。
以家为乡(1),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2),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3),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4)。御民之辔(5),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6),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7),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8),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右“六亲五法”。
【注释】
(1)以家为乡:按照家族的格局治理乡里。为,理。
(2)以国为天下:春秋以前是列国体制,多邦林立,“国”指邦国,“天下”则指全部受王朝统治的各个邦国。
(3)生:通“姓”。
(4)节:节度。
(5)辔(pèi):驾驭马的缰绳,引申为治理百姓的手段。
(6)道:同“導(导)”,引导。门:门径。
(7)蔽:隐藏。汝:指君主。
(8)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这两句言外之意是说,君主发令不应有所隐藏。
【译文】
照着治理家族的格局治理乡里,乡里是治理不好的;照着治理乡里的格局治理国家,国家是治理不好的;照着治理国家的格局治理天下,天下是治理不好的。正确的办法是,以家的格局治家,以乡的格局治乡,以国的格局治国,以天下的格局治天下。不要把别人当外姓,那样人家就不听从你了;不要把人家当不同乡,那样人家就不遵从你了;不要把不同国当外国,那样远方的人就不追随你了。要像天地对待万物,有什么好偏私?有什么好偏爱?像日月普照大地,这才是君主该有的气度。驾驭百姓的缰绳,在于君主重视什么;引导百姓的法门,在于君主提倡什么;号召百姓的路途,在于君主喜好、憎恶什么。君主想追求的,一定是臣下尽力得到的;君主爱吃的,一定成为臣下的美食;君主喜欢的,臣下都愿意实施;君主厌恶的,臣下都想隐藏掉。所以,作为君主,不要掩藏你的过失,不要擅改你的法度,否则贤能的人将无法帮助你。在室内讲话,就让全室的人都听到;在堂上讲话,就让满堂的人都听清,开诚布公才是圣明君主。护城的沟渠,不足以坚守国家;强大的武力装备,不足以应付敌人;地多财博,不一定能得到群众拥护。惟有有道的君主,才能防患于未然,祸害不生。天下不怕没有贤臣,就怕没有君主任用他们;天下不怕没有财富,就怕无人使之得到公平分配。所以,通晓天时的人,可以任用为长官;没有私心的人,可以令其处理政务;通晓天时精于地利并能知人善任的人,可以拥戴他为君主。做事迟钝的人总是落后于形势,吝啬钱财的人一定失去亲近者,偏信小人的人一定失去贤士。
以上是“六亲五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