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力耕第二

【题解】

本篇讨论农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大夫强调“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国家经营盐铁、酒类以及实施均输、平准,都是出于富国足民的目的。这些经济政策对内可以加强中央对诸侯的控制,对外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外国的资财,削弱敌国的经济实力。文学认为农业生产是立国之本,那些从国外换来的珍奇异物既不实用,又价格昂贵,实在是得不偿失。文学的结论是:“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双方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可谓泾渭分明。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1),禁关市(2),执准守时(3),以轻重御民(4)。丰年岁登(5),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6);流有余而调不足也(7)。昔禹水汤旱(8),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9)。禹以历山之金(10),汤以庄山之铜(11),铸币以赎其民(12),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13),而山东被灾(14),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15),仓廪之积(16),战士以奉(17),饥民以赈(18)。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19),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注释】

(1)塞:掌控。天财:自然资源。

(2)禁:严格管理。关:关卡。市:市场。

(3)执:掌握。准:物价标准。守时:把握贸易时机。

(4)轻重:以行政力量和经济手段调控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水平。轻,指物价低落。重,指物价上涨。御:统治,管理。

(5)登:五谷成熟。

(6)行币物:发行货币和财物。

(7)流:调配。调:调剂。

(8)禹水:尧舜时期遭到水灾,舜命大禹治水。汤旱:传说商汤时期有七年大旱。

(9)假:借贷。接:接济。

(10)禹以历山之金:《管子·山权数》说,商汤有七年之旱,夏禹有五年之水,民众卖儿卖女,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替民众赎回被卖的儿女。历山,传说中的历山之处甚多,未详所在。

(11)庄山:地点不详。庄,原作“严”,据王启源说校改。

(12)赎:原作“赠”,据杨树达、王利器说校改。

(13)禄:军队粮饷。

(14)山东:指函谷关、崤山以东。被灾:遭受水灾,指公元前120、前119年发生的水灾。

(15)畜:通“蓄”。

(16)仓廪(lǐn):仓库。

(17)奉:供给。

(18)赈:赈济。

(19)贾万民:与老百姓做买卖赚钱。兵师:军队。

【译文】

大夫说:“君王掌控自然资源,严格管理关卡市场,掌握物价标准,把握贸易时机,调控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水平来管理民众。在丰收的年岁,朝廷储备积聚物资来防备饥荒;在灾荒的年岁,就发行货币和财物;这样做是为了调配有余、补给不足。从前夏禹遭受水灾,商汤遭受旱灾,老百姓陷入贫困,有的人依靠借贷来接济衣食。于是夏禹用历山的金,商汤用庄山的铜,铸成钱币来赎回民众因饥荒而卖掉的儿女,天下称颂夏禹、商汤为仁君。早先国家财用不足,有些战士得不到粮饷,崤山以东又遭受水灾,齐、赵一带发生大饥荒,朝廷就是依赖均输收集的物资,仓库的蓄积,才使战士得到给养,饥民得到赈济。因此均输的物资,官府仓库中的钱财,并不只是单纯与老百姓做交易赚钱来提供军队的费用,也是用来赈济贫困、防备水旱灾害的手段。”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1),泽梁以时入而无禁(2),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3)。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4)。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5),田畴不治(6),虽擅山海之财(7),通百末之利(8),犹不能赡也(9)。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10),躬耕趣时而衣食足(11),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12)。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13)。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也(14)。”

【注释】

(1)十一而税:征收民众收获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2)泽:湖泊、沼泽。梁:水坝。以时:按照季节。

(3)黎民:老百姓。被:覆盖,引申为“到”。南亩:田地。不失其务:不荒废农务。

(4)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5)草莱:杂草,此处指杂草丛生的荒地。辟:开垦。

(6)田畴(chóu):田地,农田。治:修治。

(7)擅:占有,垄断。

(8)通:交流,交易。百末:指各种商业。末,原作“味”,据卢文弨、王利器说校改。

(9)赡:丰足。

(10)尚力务本:鼓励努力耕种,致力于农业生产。种树繁:种植繁多。

(11)躬耕:亲身耕作。趣时:抓紧农时。趣,通“趋”。

(12)累:连年。病:指遭受饥荒。

(13)稼:种植。穑(sè):收割。

(14)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见于《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百家。盈,满。宁,安宁。止,语尾助词。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国家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民众可以按照季节进入湖泊水坝捕捞而官府不会禁止,老百姓都到田地劳动而不误农时。因此民众三年耕作可以积余一年的粮食,九年耕作可以有三年的积蓄。这就是夏禹、商汤用来防备水旱而安定老百姓的方法。如果荒地得不到开垦,田地得不到整治,即使垄断了山林河海的资财,交流各种工商利益,民众仍然不能富足。所以古代鼓励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繁多,亲身耕作,抓紧农时,丰衣足食,即使遇上连年灾荒,民众也不至于陷入贫困。因此衣食是民众生存根本,种植和收割是民众的主要事务。这两方面做好了,就会国富民安。《诗经·周颂·良耜》说:‘家家粮食满仓,妻子儿女安宁。’”

大夫曰:“贤圣治家非一宝(1),富国非一道。昔管仲以权谲霸(2),而纪氏以强本亡(3)。使治家养生必于农(4),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5)。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6),天下之轻我重(7)。以末易其本(8),以虚易其实(9)。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10)。汝、汉之金(11),纤微之贡(12),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13)。夫中国一端之缦(14),得匈奴累金之物(15),而损敌国之用(16)。是以骡驴馲驼(17),衔尾入塞(18),驒騱(19),尽为我畜,鼲鼦狐貉(20),采旃文罽(21),充于内府(22),而璧玉珊瑚琉璃(23),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24)。《诗》曰:‘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注释】

(1)宝:法宝。原作“室”,据王利器说校改。

(2)权谲(jué):权术欺诈。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谲,此处大夫说管仲以权术欺诈帮助齐桓公称霸,观点与孔子不同。

(3)纪氏以强本亡:此句原作“范氏以强大亡”,据张敦仁说校改。纪,西周诸侯国,在今山东寿光东南,春秋时被齐国灭亡。强本,加强农业生产。《管子·轻重乙》:“昔者,纪氏之国强本节用者,其五谷丰满而不能理也,四流而归于天下。若是,则纪氏其强本节用,适足以使其民谷尽而不能理,为天下虏。是以其国亡而无所处。”此说为大夫所本。

(4)必于农:一定要务农才行。

(5)甄陶:用土烧制陶器。甄,制作陶器的转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相传舜发迹以前,曾经烧过陶器。伊尹:商汤的大臣。《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为庖:当厨师。

(6)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人视之为下,我却视之为高。

(7)天下之轻我重:天下人视之为轻,我却视之为重。

(8)末:工商业。易:替代。本:农业。

(9)易:原作“荡”,据张敦仁说校改。

(10)御轻重而役诸侯:通过调控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来役使诸侯。

(11)汝:汝水,在今河南境内。汉:汉水,在今陕西南部和湖北境内。

(12)纤微:指精细的丝织品。贡:贡品。

(13)钓:引诱。胡:指匈奴。羌:西羌,西部少数民族。

(14)端:古代度量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缦(màn):无花纹的丝织品。

(15)累金:很多黄金,指价值贵重。

(16)损敌国之用:损耗敌国财用。

(17)馲(tuō)驼:即骆驼。

(18)衔尾:形容一头接一头。入塞:进入中国边塞。

(19)驒騱(tuóxí):野马。(yuán)马:赤毛白腹的马。

(20)鼲(hún):黄鼠,又称拱鼠、礼鼠。鼦:同“貂”。貉(hé):哺乳动物,外貌像狐狸,昼伏夜出。

(21)采旃:彩色的毡子。旃,通“毡”。文罽(jì):有花纹的毯子。

(22)内府:皇宫仓库。

(23)璧玉:中间有孔的平圆形玉器。珊瑚:热带海中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的东西,形如树枝,质地细腻,柔和,富有韧性,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属于高档玉石,古人作为珍玩。琉璃:用矿石烧制的有色半透明的宝石。

(24)给:充足。

【译文】

大夫说:“贤君圣主治理国家并非只有一种法宝,使国家富裕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从前管仲以权术欺诈辅佐齐桓公称霸,而纪国因为加强农业而导致亡国。假使治理国家养活民众一定要务农才行,那么舜就不会从事制陶,伊尹也不会去做厨师。因此,善于治国的人,天下人视之为下,我却视之为高;天下视之为轻,我却视之为重。以工商业替代农业,用虚来代替实。如今山林河泽的资财,均输所储存的货物,都是通过调控物资供求和价格来役使诸侯的。汝水和汉水的黄金,精细的丝织贡品,是用来赚取外国和匈奴、西羌钱财的宝物。中国一段没有花纹的丝织品,可以换取匈奴价值很多黄金的物资,且能够损耗敌国的财用。所以外国的骡、驴、骆驼,一头接着一头进入中国边塞,野马和赤毛白腹的马,都成为我国的牲畜,鼠皮、貂皮、狐貉,彩色的毡子,有花纹的毛毯充满皇宫的仓库,璧玉、珊瑚、琉璃,都成为我国的宝物。这样,外国货物不断内流进入中国,而中国财利不会向国外流泄。外国异物内流就会使国家财用丰饶,财利不外泄就会使民用充足。《诗经·周颂·良耜》说:‘家家粮食满仓,妻子儿女安宁。’”

文学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1),工致牢而不伪(2)。故君子耕稼田鱼(3),其实一也。商则长诈(4),工则饰骂(5),内怀窥窬而心不怍(6),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7)。昔桀女乐充宫室(8),文绣衣裳(9),故伊尹高逝游薄(10),而女乐终废其国。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11),鼲鼦旃罽,不益锦绨之实(12)。美玉珊瑚出于昆山(13),珠玑犀象出于桂林(14),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15)。夫上好珍怪(16),则淫服下流(17),贵远方之物,则货财外充(18)。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19)。”

【注释】

(1)豫:欺诈。

(2)牢:结实。伪:假。

(3)田:同“畋”,打猎。鱼:同“渔”,捕鱼。

(4)长诈:长于欺诈。

(5)饰骂:饰巧。王绍兰说,骂,当为“罵(mà)”,意为巧。饰巧,即作假。

(6)内怀窥窬(yú):内心窥测时机牟利。窬,门旁小洞。怍(zuò):惭愧。

(7)薄夫:刻薄的人。敦夫:敦厚的人。

(8)桀:夏朝末代昏君,后被商汤推翻。女乐:歌女。

(9)衣裳:衣裙。

(10)高逝:远走高飞。薄:通“亳”,商汤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11)不中:比不上,不相当。

(12)锦绨(tí):华丽丝绸。

(13)昆山:昆仑山。

(14)玑(jī):不圆的珠子。桂林:秦汉设置桂林郡,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珠、玑、犀、象并不是桂林出产。由于桂林是东南亚各国由陆路进入中国的通道,所以文学误以为桂林是珠、玑、犀、象的出产地。

(15)一揖:一捧东西。揖,通“挹”。中:相当于。钟:古代量器,一钟合六十四斗。

(16)珍怪:珍奇怪物。

(17)淫服:奇装异服。下流:下层社会。

(18)外充:国内钱财充实外国。

(19)井田:西周土地制度,将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形似“井”字形,故称井田。中央为公田,旁边八块为私田。老百姓耕完中央的公田,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商人流通货物而不欺诈,工匠致力于器物结实而不造假。因此君子无论是耕稼还是打猎捕鱼,都是一样诚实。商人长于欺诈,工匠弄虚作假,内心窥伺时机牟利而不惭愧,所以刻薄的人更为欺诈,而敦厚的人变为刻薄。从前夏桀宫室中充满歌女,她们穿着绣花衣裙,因此伊尹远走高飞,投奔亳地的商汤,夏朝终于断送在歌女手中。如今骡驴的用处,比不上牛马的功效,鼠皮、貂皮、毡子、毛毯,比不上华丽丝绸实用。美玉、珊瑚出于昆仑山,珠玑、犀牛角、象牙出于桂林郡,从桂林到长安有一万多里。计算耕种采桑的功效,再算一下采集远方珍奇异物的费用,就可以知道一件珍奇异物的价格高出原来的百倍,一捧珍奇之物相当于万钟粮食。在上位的人喜好珍奇怪物,下层社会就会追求奇装异服,重视远方珍奇之物,就会使国家钱财充实外国的国库。所以君王不应该珍视无用之物,以此引导民众节俭;不应该喜爱珍奇货物,以此使国家富裕。因此统治民众的方法,在于节约财用,重视农业根本,分封土地,实施古代的井田制而已。”

大夫曰:“自京师东西南北(1),历山川(2),经郡国,诸殷富大都(3),无非街衢五通(4),商贾之所凑(5),万物之所殖者(6)。故圣人因天时(7),智者因地财(8),上士取诸人(9),中士劳其形(10)。长沮、桀溺(11),无百金之积,跖蹻之徒(12),无猗顿之富(13),宛、周、齐、鲁(14),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15),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16)。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注释】

(1)京师:长安,在今陕西西安。

(2)历:经过。

(3)殷富:殷实富裕。大都:大都市。

(4)街衢(qú)五通:街道四通八达。

(5)凑:会集。

(6)殖:增殖。

(7)因:顺应。天时:自然界的变化。

(8)地财:各地物产。

(9)上士:上等智力的人,指聪明人。取诸人:依靠别人劳动发财致富。

(10)中士:中等智力的人。劳其形:依靠自己劳动取得财富。

(11)长沮、桀溺: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遇到的两个躬耕隐士,事见《论语·微子》。

(12)跖蹻:指普通劳动者。跖,柳下跖。蹻,庄蹻。他们是传说中的两个大盗。一说,跖,穿。蹻,草鞋。

(13)猗顿:春秋鲁国人,在猗氏县(今山西安泽东南)经营煮盐及畜牧致富,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14)宛:西汉县名,在今河南南阳。周:东周都城,在今河南洛阳。齐:都城在今山东临淄。鲁:西周诸侯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宛、周、齐、鲁,是汉代四大都市。

(15)商:原作“万”,据卢文弨说校改。

(16)乘羡:谋取盈余。羡,盈余。

【译文】

大夫说:“从首都长安到东西南北,经过高山大川,通过各个郡和诸侯国,各个殷实富裕的大都市,没有不是街道四通八达,商贾云集,万物增殖的地方。因此圣人顺应天时变化,智者善于利用当地特产,聪明人依靠别人劳动发财致富,中等智力的人依靠自己劳动取得财富。长沮、桀溺当隐士,没有百金积蓄;盗跖庄蹻之徒,也不像猗顿那样富有;宛、周、齐、鲁,四大商都的商人遍布天下。因此商贾如此富有,有的人甚至积累万金,这是追求利润、积累盈余所带来的。使国家富有,何必一定要用农业?使民众丰衣足食,何必一定要实施井田制?”

文学曰:“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1)。商纣暴虐(2),而有孟津之谋(3);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当此之时,道路罕行,市朝生草(4)。故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5)。虽有凑会之要(6),陶、宛之术(7),无所施其巧。自古及今,不施而得报,不劳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注释】

(1)宣房之功:汉武帝时期,黄河在瓠子口(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指挥军民堵塞决口。事后在坝上筑宣房宫。事见《史记·河渠书》。

(2)商纣:商纣王,商朝末代昏君,被周武王推翻。

(3)孟津之谋:周武王九年,武王与天下八百诸侯在孟津会盟,誓师伐纣。孟津,渡口名,在今河南孟县西南河阳渡。

(4)市朝:古代官吏办公之处。

(5)掩形:遮蔽形体。

(6)凑会之要:人群聚集的要地。

(7)陶:陶朱公范蠡。范蠡在灭吴后改行经商,成为富翁,居陶地,自称朱公,后人称他陶朱公。宛:宛孔氏,战国商人,以冶铁经商致富。事见《史记·货殖列传》。宛,原作“室”,据孙诒让说校改。

【译文】

文学说:“洪水滔天,才有大禹治水的功绩;黄河水泛滥,才有武帝宣房的功勋。商纣王残暴酷虐,才有周武王与诸侯誓师孟津的谋略;天下烦混扰乱,才有积累盈余的富裕。上古时期是治国的最高境界,民风淳朴,重视农业根本,民众安乐愉快,寡欲少求。那个时候,道路上少有行人,市朝生出杂草。因此耕种不努力的人吃不饱肚子,纺织不努力的人没有办法遮蔽形体。即使有人群聚集的商业要地,有陶朱公、宛孔氏的经营策略,也没有地方施展技巧。从古到今,不施恩而得到报答,不劳动而有功劳,不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