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大学用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唐代前期和突厥、回纥、吐蕃、南诏、西域的关系

我们已经把唐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概括地谈过了,剩下一个问题,是民族关系问题。唐代前期总的说来是全盛时期,这个时期也就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这三人的统治时期。这个时期之所以比较繁盛,首先由于隋末农民起义,但是和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所起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我们上次讲过,这时,特别是高宗以后,土地兼并在不断地进行,小规模的分散的农民起义已经出现,但是,不能说在此时期,阶级矛盾就已经非常尖锐了。这时阶级矛盾是在发展,但是,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所以,发生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统治还是能够维持下去。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封建社会前后期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里,从政治上到经济上都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为中唐以后和宋代所继承。

唐代前期的民族关系,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简单地讲一讲。

唐代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前期,它的声威对边境各族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几个主要的边境少数民族。

(一)突 厥

突厥人原来住在准噶尔地区,即现在新疆的北部。以后进入阿尔泰山。到了隋朝的时候,东突厥到了现在的内蒙和山西北部一带。这样,突厥人和汉人的接触就极其频繁,其社会生产也大有提高。隋末,他们脱离了隋的统治,曾一度把隋炀帝包围在雁门。可以说突厥这时是极为强盛的时代。当时北方许多地主武装集团都受突厥的统治和向它称臣,连唐高祖李渊起兵时,也不例外。唐初突厥的统治者为始毕可汗和颉利可汗,经常侵扰唐的边境,甚至一度打到渭河北岸。唐高祖等统治者异常恐慌,甚至企图放弃长安,迁都山南以避之。这时候,有不少的汉人流亡到突厥,有的是隋末不堪炀帝的暴政,相率逃去的,有的是被俘去的。

突厥在唐初的威胁是很大的,对唐的生产力破坏也是严重的。但是,这时突厥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尖锐起来。首先是大奴隶主贵族和一般成员之间的矛盾。因为一些军事性的掠夺,均为贵族所占有,而人民平时遭受剥削这时又被迫打仗;其次是贵族和可汗之间的矛盾;其三,是奴隶主贵族和被俘的汉人奴隶的矛盾;其四,突厥还统治了邻近许多部落。突厥的贵族,为了掠夺发动了频繁的战争,向被统治的各族征发物资和军队。被统治各族,受到非常严重的掠夺,特别是铁勒族。所以,突厥族和受他们统治的各族的矛盾也非常尖锐。突厥国内的矛盾,既有阶级矛盾,也有民族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突厥的人民和被征服的各族,纷纷起来反抗。而统治阶级内部,即颉利可汗和他的堂弟突利可汗又内争不休。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他们本是游牧民族,遭到大风雪,很多牛马死掉了。唐太宗乘此机会,对突厥进行了反击。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发兵进攻突厥。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颉利可汗的堂兄弟突利可汗投降于唐;铁勒等各族,叛离突厥而和唐朝合作,并反攻突厥;人民,特别是多数的汉人纷纷跑了,占领和集结在山林,准备迎接唐军的到来。所以,突厥很快就崩溃了,颉利可汗也被俘。唐太宗给投降的突厥贵族一定的地位,让他们在唐朝任各种官职,据说当时有一百多人担任五品以上的官。突厥的部分人民仍留居今内蒙古,在蒙古高原的受铁勒薛延陀部落的统治。公元646年,唐朝又征服了薛延陀。这时铁勒族中的所有属部都投降了唐朝。唐朝在其地设立了许多羁縻州,每一个部落给以州名,而部落的首领接受州的刺史和都督名义,统管各部落的人民。于是,这些部落和唐朝其他边境的部落,共同给唐朝皇帝一个称号,叫做“天可汗”。一般是称可汗,加上一个天字,是在可汗之上的意思。这样唐皇帝既是唐王朝的皇帝,又是当时各民族的天可汗。

唐朝对突厥的战争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对北方边境的各族来说,不管是汉族的人民还是突厥族的人民,其生产可以稳定下来;其次,使铁勒等各族摆脱了突厥奴隶主贵族的奴役;再次,战争结束后,突厥族以及其他各族人民迁移到边境,跟汉族人民的来往较频繁,发展了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关系。在今内蒙古的突厥人,不久就接受了农业生产。所以,唐朝对突厥的战争是有积极作用的。

突厥此时已经分裂,唐朝所征服的是东突厥。在西方还有西突厥。西突厥在唐太宗时,和唐朝的接触不多。到了公元659年,唐朝派远征军,才把西突厥征服。这样,唐代的威力一直达到了今天的葱岭以西。

唐高宗的时候,东突厥又复兴了。其可汗叫做默啜,并且屡次进犯内地。武则天统治时曾想和默啜可汗和亲,可是遭到他的拒绝。他还进一步打到了河北,对唐代的社会生产破坏很大。突厥人由于长期住在唐朝的边境,和汉人接触,他们的生产已经发生了变化,学会了农业生产,曾经要求武则天给予各种种子和农具,武则天都答应他们的要求。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突厥内迁,发展了他们的农业生产。默啜可汗不仅进攻内地,同时对他的邻近各族也进行了征服战争。这些少数族被他征服了,受他的奴役。最后他招致了各族的反抗,公元716年,默啜可汗在邻近各族的反抗下被杀。这样,东突厥第二次又崩溃了。从此以后,突厥虽然存在,但在历史上已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特别是公元745年以后,突厥就完全瓦解了,这个奴隶制的国家,在历史上便一蹶不振了。

(二)回 纥

回纥也是铁勒族里面的一个部落,他们所住的地方,也在蒙古高原上。铁勒族长期以来进行了反抗突厥统治的斗争。在唐太宗打败了突厥颉利可汗以后,铁勒族中间的薛延陀曾经强盛一时。作为铁勒族内的另一个部落——回纥,在唐太宗进攻薛延陀族时帮助了唐朝。公元646年,薛延陀族战败后,回纥强盛起来了。但是在东突厥复兴时期,他们又受东突厥默啜可汗的奴役。直到突厥再度衰弱,默啜可汗被杀,回纥才重新摆脱突厥奴隶主的统治。到了公元744年,回纥在骨力裴罗可汗的统治下,遣使告唐,受唐册封为怀仁可汗。从此以后,回纥和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此时,突厥已经崩溃,回纥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回纥和突厥一样,过的是游牧生活,他们也出现了阶级,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它的政治制度是兼采突厥和唐朝的,其官职分为二十八等,是贵族世袭制,同时又采用唐代的官名,例如宰相等。安史之乱时,唐收复洛阳、长安得到了回纥的帮助。唐朝和回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回纥每年把马匹卖给唐朝,唐朝把绢、茶叶等送到回纥,互相友好往来。唐朝中叶以后曾经三次把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这几位公主是皇帝亲生的女儿),表示和回纥的友好关系。回纥在商业上很活跃,不少商人住在长安。从这些情况来看,回纥和唐朝的关系一直是友好的。

(三)吐 蕃

吐蕃人就是现在的西藏人。他们和回纥不一样,不仅从事游牧业,而且也进行农业生产。大致在公元6世纪到7世纪之间,他们的氏族社会解体,进入奴隶制社会,并且也建立了国家。吐蕃国家的建立和强盛,也是在唐朝的初期。吐蕃虽是奴隶制的国家,但是和突厥等民族一样,氏族的残馀还严重存在。这些奴隶主贵族世代相传,刑罚非常残酷。

在唐朝初期,吐蕃的杰出国王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境内的许多部落。他对汉族文化很羡慕,愿意接受汉族文化。公元641年,唐太宗把侄女文成公主嫁与他为妻。这件事情很重要,文成公主下嫁,不仅仅是婚姻的问题,通过文成公主的下嫁,使唐代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在吐蕃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因为文成公主带去了不少的匠人。当时唐朝的学校里,有吐蕃学生来求学。唐蕃的关系在唐太宗统治的时期是很密切的,双方的关系是友好的。这个时候,吐蕃接受汉文化是十分显著的。

但是,从高宗以后,吐蕃的奴隶主贵族经常发动对唐朝的战争。发动战争常常是为了争夺在西域的权利。唐朝在西域(现在的新疆境内乃至现在的苏联境内),曾经建立了四个军事要点,称为四镇。这四镇为唐代在西北的国防前线,也是统治西域的重镇。为了争夺这四个镇,吐蕃和唐朝的冲突常常发生。这时候吐蕃很强盛,唐朝曾屡次战败。虽然如此,唐蕃在没有发生战争的时候,还是保持来往的,公元710年,唐朝又把另外一个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可见,这个时期的唐蕃关系,有时是紧张的,战争的规模也很大,但是,双方的友好关系也没有断绝。

到了唐玄宗统治的后期,公元749年,对吐蕃进行了一次战争,夺回了青海的石堡城,但是唐朝的损失也非常大。到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镇戍军都调到内地去了,西方防务空虚。吐蕃就乘机占领了河西、陇右(现在的甘肃)一带,其骑兵一直打到渭河的北岸,就是现在陕西的北部。双方交界地区的军事冲突经常发生,有的时候战争的规模也较大。吐蕃甚至曾一度占领了长安(代宗时),但在长安市民和军队的反击下,又不得不退出长安。吐蕃的奴隶主贵族经常掠夺交界地区人民去当奴隶,其规模也是相当大的,有一次在陕西北部俘虏去几万人。吐蕃的奴隶主贵族与唐朝进行战争,不但使唐朝受到损失,而且使吐蕃人民也饱受苦难。9世纪中叶以后,唐朝衰弱了,吐蕃也不断发生内乱,从而也走向衰弱。

虽然唐蕃的边境冲突不断发生,但双方的联系仍然保存,使节经常来往,人民之间也有商业活动。

(四)南 诏

南诏在现在的云南,分布在洱海周围,共有六个诏。所谓“诏”,就是国王的意思,六诏就是六个国王。其中蒙舍诏最为强盛。在唐朝的前期,南诏和唐朝的关系是密切的,蒙舍诏已经把其他五个诏灭了,统一了南诏,接受了唐朝给予云南王的封号。

南诏的农业水利相当发达,它也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使用奴隶生产。对于被征服的部落人民,是采取军事管制的方式,强迫他们劳动,所有的收获物,除了口粮外,其馀的都要交给官府。对于自己部族的人民,统治剥削的情况略有不同,但是同样是剥削。南诏的土地是国有的,由国家进行分配。它的政治制度也受了唐朝的影响,也有节度使一类的名称,最高级的长官叫做清平官。南诏人民在开辟云南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一方面它主要是接受唐文化的影响,接受汉人的文化;另一方面它也受了吐蕃的影响。

本来南诏和唐代的关系是很好的,但由于唐朝官吏贪污腐败,侮辱了南诏人,所以,公元750年(天宝九年)南诏人起而反抗。因为和唐作战,他们就归顺了吐蕃,公元756年,吐蕃封南诏王为赞普锺,其意为吐蕃赞普的弟弟。南诏和吐蕃的结合,对唐朝的威胁更大。但是南诏的国王并不愿意长期和唐朝决裂。因为,唐朝虽然对南诏也有征调,但吐蕃对南诏的征调更为严重。吐蕃征发南诏的人当兵,而唐朝就很少这样做;吐蕃每年要南诏缴纳不少的贡物,而唐朝在这方面比吐蕃宽些。这就是南诏国王不愿意和唐长期决裂的原因。南诏王还特别立了一块《德化碑》,在上面说明对唐的用兵是出于不得已,进一步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他的子孙和唐朝恢复和好关系。南诏反唐时,唐朝进行过远征,却是大吃败仗。南诏和唐朝的友好关系,虽然暂时破裂了,但是和平友好时期还是主要的。这点在以后再讲。

(五)西 域

西域是汉代的名称,凉州以西今新疆以至古波斯、罗马都在西域范围内。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今新疆地区。当时新疆地区有很多“小国”,这些“小国”中,有的比较进步,有的比较落后,情况不一样。例如:高昌(现在的吐鲁番)、龟兹(现在的库车)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不过,唐太宗统治的时候,已经统治了西域,高宗时期征服了西突厥,西域成为唐代版图的一部分。西域是当时中西交通的要道,当时中原的汉族文化在西域的影响很大,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房屋建筑和内地差不多,汉文的书籍、文书也在那里出现,而且发生很大影响。同时西方来的佛教和祆教也在这地区相当流行。

唐朝和吐蕃曾在西域争夺四镇,都想统治西域,而当时在西方有一个大食国(阿剌伯),也很强盛,它也企图从西方来统治西域。所以,有一个时期西域成为当时唐朝、吐蕃、大食三国争夺的地点。玄宗统治时期被大食掠夺的各国经常要求唐朝出兵救援。

公元747年,唐玄宗统治的时候,曾派大将高仙芝率师远征,打到葱岭。公元750年,高仙芝的军队曾到石国(现在苏联境内的塔什干)。第一次远征他是成功的,但第二次他失败了。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占领甘肃,把西域和唐朝隔绝了,但还没有完全断绝使节的来往。在历史记载上,有西域人通过回纥到达长安的。西域各国的人,有的迁居中原,有的长期居住在中原的长安等地,不愿意回去。唐朝有个大画家,叫尉迟乙僧,他就是于阗国王的儿子,本来可以回去做国王的,但是他却愿意留住长安,而不回去做国王。龟兹的音乐,从北朝以来驰名中原,是唐朝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域的绘画艺术、舞蹈艺术,也流传到了中原。服装,如妇女头上戴长面纱,是由波斯通过传统的“丝绸之路”传到内地来的。还有西域饮食方面的一切,也都传到中原来了。这都证明了唐朝与西域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比较频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