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大学用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隋的统一和隋末农民大起义

一 隋的统一和统一前后的政治经济措施

(一)隋的统一

从三国以来,虽出现过西晋的短期统一,但总的来说,这几百年一直是一个南北分裂的局势。西晋灭亡以后,全国长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民族问题。到了南北朝后期,特别是经过了六镇起义以后,北方民族的融合已经成熟了。过去南方政权的存在是有利于防止少数族统治者的侵入,保证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所以南方政权的存在有它的积极意义。但到了此时,民族已经融合了,这是有利于统一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分裂时期,南北的社会经济都是发展的,南北的经济交流从来也没有断绝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交流也就愈多,所以南北统一的要求就更迫切了。虽然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但也有它交流的必要性,即使在分裂的时候,这种交流也没有断绝过。因而从南北长期的分裂走向统一是必然的。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杨坚是府兵将领系统里面的一员,属于军事贵族,但他却是汉人。他得到了军事贵族的支持,因此在公元581年轻而易举地取代北周做了皇帝,虽然后来有人反对他,但结果都被他打败了。在江陵建立的后梁,早先是周的附庸,公元587年就被灭掉了。到了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隋文帝大举南下灭陈。而南方的陈朝,其政治已非常腐败,因此迅速为隋所灭。这样隋就统一了全中国。但是江南地区,在侯景之乱以后,地方势力也非常强大,如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方上的豪强武装势力很大。隋灭陈后,他们就纷纷组织力量进行武装对抗。但是这时统一已是南北各族人民的要求,也是南北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要分裂也分裂不了。这些地方武装力量很快就被隋平定,全国的统一也就正式确定了。

我们说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为什么是北方的隋来统一,而不是南朝来统一呢?原因很多,首先是北方的政治比较好,南朝的政治已经很腐败。灭陈以前,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灭陈后也推行了不少改革措施;其次是北方的实力已超过了南方,无论是从兵力与财力方面,领土大小方面,人口多少方面来讲,都比南方优越,现在又经过了隋文帝的改革,北方比南方就更强大了。

(二)隋在统一前后的改革措施

隋文帝有哪些政治经济措施呢?

在经济方面:隋文帝即位后,不久,重新颁布了“租调令”。调整了赋税,一般说来赋税比过去减轻了一些。在北周统治时代,每一个农户交租达到五石之多,隋文帝时代减到三石;绢帛在文帝初年是一匹,后来减到半匹(二丈);在北周时规定每人每年服役一个月,有时甚至达到四十五天,隋文帝减为二十天,同时规定了不服役就收庸的办法,即不服徭役的,就以缴绢来代替。但是用收绢代役,并不是由人民自己选择的,不是说我不愿意服役,就可以缴绢代替,而是政府在没有征发徭役的人中间征收庸绢。所以对不服役用征绢代替这一点,不能估计过高,但它却有深远的意义。这就是说,开始有了一个规定,用绢来代替服役,这正是以后要发展的。

隋政府还进行了户口检查。把户口清查出来,可以保证它的赋税收入增加。检查户口主要在过去的北齐境内。北齐的政治很腐败,户籍特别混乱,据说有一个郡,在户籍上没有一个人登记结婚的。为什么呢?因为结了婚赋税就要加倍,所以都说没有结婚。还有不少人口为地主豪强所荫庇,是他们的荫户,依附人口。公元583年,隋文帝灭陈以前,在他统治的区域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叫“大索貌阅”。检查结果,共得四十四万多丁,一百六十四万馀口。这些人口原来绝大部分是门阀豪强的苞荫户,现在清查出来了。所以能清查出来,是由于赋税减轻了,人民感到充当豪强的荫户,所受的奴役剥削更加沉重,因此,愿意自己报户口,作为政府的编户。同时,隋文帝接受宰相高颎的建议,制定了定户等的标准。因为当时服徭役和征收各种附加税,都是按照户等征收的,户等高的,附加税就多征,徭役也要先服。但当时的地方官没有一定的定户等的标准,因此往往富人定为下等,而穷人反而定为上等。隋文帝订出了定户等的标准,名曰“输籍定样”。这样可以使人民的负担比较合理,地方官不能从中作弊,而依附人口也愿意归于编户。因而国家掌握的编户就大大增加,国库也充实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占有依附人口的贵族,特别是北齐地区的门阀豪强。

全国统一以后,隋文帝又在不服役收绢(凡是政府没有征发服役的人,用交绢代替)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凡是年龄到了五十岁的人,可以缴绢免除兵役。过去不服役的人用缴绢代替是由政府规定的,政府要你缴绢就缴绢,要你服役就服役,而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缴绢免兵役,则是固定的,凡是到了五十岁,不愿意服兵役的就可以缴绢。后来推广到一切徭役都可以用缴绢来代替。这都是对徭役制度的改革。

隋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它又规定了货币的标准,统一了货币。我们知道从魏晋南北朝以来,货币是非常混乱的,甚至在较长时期里,北方不通用货币,完全是以物易物的。货币的质量坏,标准也不统一。为了适应南北统一、经济交流的需要,隋朝统一了货币,重铸五铢钱。

隋朝的水利灌溉工程也在各地区兴建起来了。

以上都属于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应当承认这些对人民、对社会都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隋文帝仍然允许贵族官僚在土地占有方面享有特权。隋朝规定,贵族官僚按品级获得所谓“永业田”,多的可达一百顷;还给各级官僚俸禄田,叫“职分田”,从一百亩到五十亩;另外,还有皇帝特别赏赐的“赐田”。隋政府一方面对山东地区的豪强、门阀贵族进行了某些压制;但另一方面对当权的贵族官僚又特别保护,而且还给他们土地占有的特权。这是地主阶级封建政权性质所决定的,它必须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

在政治方面,隋朝也实行了很多政策、措施。公元583年,文帝改革了地方制度。原来的地方机构分为州、郡、县三级,在南北朝时期,设置的州、郡越来越多,以至州、郡名为从属关系,实际上州与郡大小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两个州共管一个郡的(原来是一个州管几个郡)。这就是说,地方机构很混乱,官僚机构增多,官员也增多,人民的各项负担加重。所以文帝把郡一级废除了,改为州、县二级。后来炀帝又把州改为郡,成为郡、县二级。(唐时有时又把州改郡或郡改为州。隋唐时代,州与郡不是两级,只不过是易称而已。)这种改革,省掉了许多地方机构和地方官僚,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文帝时代,又废除了地方官自己委任属员的权利。从秦汉以来,地方机构里面的属员,都是由地方官自己委任的。这叫做辟举。隋文帝把这个权利剥夺了,所有地方政府机构里面的官吏,一概由中央政府委任。本来中央政府只委任太守、刺史、县令,其他各级衙门的属员就不管了,由地方官自己去委任。而现在的改变,就把从秦汉以来的辟举制度明确地废除了。在北齐的时候,已经有皇帝委派地方属官的情况,可是还不是作为一种制度定下来的,现在隋朝把它制度化了。剥夺了地方官的权利,同时也就是剥夺了地方豪强在地方机构里作属员的特权,实际上也就是削弱了地方豪强在地方上操纵政治的权利。这对削弱门阀贵族、豪强的势力是有积极作用的。也就在此时,实际上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门阀贵族专政的工具。为什么说实际上废除了呢?因为并没有把“中正”这个官职废掉,只是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叫杨忠,为了避讳,凡是用“中”的都要改,所以州的“中正”称为州都,郡中正叫郡正,县中正叫县正,废郡之后,郡正当然也废了。州都县正虽然还存在一个时期,可能炀帝时才废除,但已不起作用了。不像过去把地方上有资格做官的人,抄一个名单送给吏部,吏部按照中正所给的“品第”分别派官,现在不这样做了。所以在事实上是废除了,只是保留了官位而已。

在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已经出现,通过考试取得做官的资格。在隋文帝时代,科举制度还不十分发达,进士科相传是在隋炀帝时代才设立。至于秀才和明经二科,这时已经有了。这样也是对门阀制度的进一步打击。关于科举制度的意义,放在唐朝再讲,这里我不再详细谈它。

总之,“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和科举制度的确立,在门阀衰弱的情况下,是符合于一般地主阶级的要求的。但不管是“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度,从它的本质来说,都是保证地主阶级专政的。不过“九品中正制”是保证门阀专政,而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在地主阶级专政的范围内公开选拔人才罢了。这种科举制度,在当时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门阀制度已经是极端腐朽了。

在南北朝时期军与民是分籍的,就是在北周执行府兵制度的时候,也是军民各籍。公元590年,隋文帝下了诏书,将所有兵士户口归入地方,登上州、县户籍,和一般人一样受田,交租纳税。这就把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军民分治的制度取消了。这样的一个改革,是军事制度上一个很大的改革。士兵多数是从农民中间征发来的,这样士兵和农民,二者没有多大区别了。这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过去之所以分治,有它复杂的原因。在北朝基本上是鲜卑人当兵,目的是利用本族成员来统治被征服各族。这时各族人民与汉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了,才有可能把兵农合一起来。从秦汉时期起士兵由农民中征发出来,经过魏晋到南北朝后期一直是兵农分离,发展到隋(590年)才又恢复了秦汉时期的制度,兵农合一。当然所征发的不尽是农民,其中也有地主阶级,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农民。

在隋文帝和炀帝统治的时期,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开凿大运河。这件事主要是炀帝时代做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在文帝的时代,就已经注意到南北的运输问题。隋是统一的王朝,为了便于把南方剥削来的物资运到长安,以供各项财政支出以及统治者享受,需要一条运输的道路;同时为了控制地方,特别是江南,也需要开辟一条水上通道。但是不管统治者主观上怎么打算,是为了剥削还是为了镇压人民,从客观效果来说,南北当时归于统一,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一条运河的开凿是有利的。而且不单是隋朝需要,一直到后来的一千几百年,运河一直还是发挥南北水路运输的作用。这件事基本上是隋炀帝统治时做的,可是我们把它放到前面来讲,这是因为在隋文帝的时候,公元587年,就已经把淮河、长江之间的运河——山阳渎重新疏浚,同年又把在关中、河南的水道,有淤塞的也开通了。到了公元605年,炀帝的时代,开了通济渠。这是一条由黄河到淮河的大运河。同时又把山阳渎加宽加深。公元608年,又开了一条永济渠。这一条永济渠由河南贯通河北到天津白河入海。公元610年,又开了江南河,由长江一直到钱塘江。这样一来,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串通起来,成为串通南北的大运河。

在开凿运河的时候,大量的劳动人民被征发来了,这是劳动人民劳动的成果。隋炀帝做了许多坏事,但他开凿运河这一件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隋文帝在政治上、经济上实行那些措施以后,全国统一了,户口也迅速增加,达到了八百九十万户,四千六百万口(这个数字是炀帝初年的)。从汉以后,由政府掌握这么多的人口,这还是第一次。户口如此迅速地增长,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的增殖,因为南北统一以后,这些轻徭薄税的措施,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因而人口增加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也是由于大规模地进行了清查人口,许多户口从地主豪强私家依附中检查出来,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还应当说明一点,史籍记载隋初的北方只有三百多万人,是有错误的,实际数字远远超过此数,所以隋文帝统治时期户口确实很快增长,但增长幅度并非如此之大。炀帝初年没有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这时政府的国库收入扩大了,其征收的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户口的增长,实际上也是均田农民的增加。在隋文帝时代,为了把剥削来的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从山东运到关中,因而在运输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仓库,以储藏运输来的粮食和绢帛。这些仓库中,以洛阳一带的最大。洛阳附近有一个大粮仓叫洛口仓,后来为农民起义军瓦岗军占领了,起义军打开仓库让饥民拿粮食,当时整个河南地区的人民都来拿,一共拿了几十天,有许多粮食掉在洛水里面浪费了。就是这样的拿法,洛口仓里面的粮食也没有搬完,由此可见储藏之多了。一直到唐朝,据说还在利用隋朝积存下来的粮食。这些粮食都是从人民身上剥削来的,国家的粮食积存这么多,证明当时人民受的剥削不轻。但在隋文帝时代没有浪费,文帝是非常节俭的,当时认为他简直是吝啬。隋文帝还在农村设置了所谓社仓,就是准备在饥荒的年代作为救济粮用的。他采用的办法,开始是在当地劝募,后来是把民户分为三等缴纳,实际上已成为赋税。这样的社仓在各地普遍设立,起先社仓由民间掌握,后来由官吏掌握了。

据说现在的开封一带,是当时由南到北的运输要道,那里装着运往长安的绢、布的船只往来不息。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隋文帝统治的时候,隋朝是强大的,当时户口增加,国库富裕,同时一般人民还可以生活下去。在隋朝的前期,是很兴旺的。正因为这样,隋朝在边境民族及其邻近的各族之中,威望也大大提高了。

(三)隋和突厥、吐谷浑、西域的关系

当时在隋朝北方最强大的民族是突厥。突厥原来住在准噶尔盆地,即现在新疆北部,5世纪中叶,被住在蒙古高原上的一个民族——柔然所征服。在北朝的时候,柔然是一个很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它是一个游牧民族,经常威胁北魏边境。柔然征服突厥后,强迫他们迁徙到阿尔泰山南麓(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突厥人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善于制造铁器。柔然人征服了他们之后,对他们加以奴役,要他们替柔然人制造铁器。在北朝后期,突厥人对柔然奴隶主进行了反抗,灭了柔然,也把当时在蒙古高原的铁勒族征服了。所以,在北朝后期,突厥已成为北方的一个最强大的民族。大致在这个时候,突厥已经走上了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阶段。因为北朝当时忙于对敌,北齐和北周两国时常打仗,因而彼此都企图取得北方民族的帮助,不管是柔然还是突厥,双方都在拉拢。以致于突厥可汗(国王)扬言,我南方的两个儿子都很孝顺,还怕没有钱花。这就是指北齐和北周的两个皇帝。可见当时突厥的强大。它与北周、北齐交界,一直到蒙古地区,在西方一直到现在的新疆和今苏联境内一部分。突厥成为强大的奴隶主国家。这个突厥国家,在公元6世纪中叶发生了王室内部的矛盾,东西突厥分裂了(在蒙古高原的叫东突厥,在现在新疆与苏联交界的附近地区的叫西突厥),力量也就弱了。而且东突厥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经常发生矛盾。隋文帝利用了突厥内部的矛盾,使他们成为隋的藩属。东突厥的可汗(始毕可汗)在内部矛盾之中,希望依靠隋的帮助,要求把他的人民迁徙到隋朝境内来,成为隶属于隋朝的一个部族。这样一来,在隋朝的北境上解除了从北朝以来的威胁。在西方,住在青海地区的是吐谷浑。它原来是鲜卑族,自东北迁徙到青海去的,到了青海和当地的羌人杂居,是一个游牧民族。隋炀帝的时候,派兵征服了吐谷浑,并设置郡、县。在西域方面,即现在的新疆地方,有许多小国,它们都纷纷来与隋朝联系,接受隋朝的封号,从属于隋。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台湾的高山族。隋炀帝曾经三次派人到琉球(当时叫琉球,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台湾)。他派人去的主观意图,不外是要宣扬他的国威,但这样便加强了台湾高山族和大陆的联系。从东汉末年以来,台湾经常和浙江、会稽有商业的来往。隋朝三次派人到台湾,这在加强联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的一切,我们可以看到,从隋朝统一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民族关系上,都是一个向上发展的形势。但是这个王朝,也像秦朝一样,是一个短命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