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晋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太行之巅崛起的魅力城市——晋城

晋城古称泽州,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雄踞太行之巅,俯瞰中原大地,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抱,沁河、丹河二水纵流。现辖城区、高平市和泽州、阳城、沁水、陵川县,共6个县(市、区)、84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辖境与古泽州基本相同。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总面积9422平方公里,总人口219万人。据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成果权威发布,晋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251个地级城市(不含省会城市)第25位,在中部地级城市中排名第五。晋城建市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等。2012年又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晋城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建市30年来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光芒四射的“太行明珠”。

晋城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这里不仅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浮山,炎帝神农氏播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精卫衔石填海的发鸠,仓颉造字于斯并葬于期的朗公山,愚公移山的太行、王屋二山等神话传说,还有舜耕于历山(沁水境)、渔于濩泽(阳城境)、禹凿龙门(泽州县境)、桀居天门(泽州县境天井关)等传说和遗迹。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发掘的沁水下川遗址、陵川西瑶泉和塔水河遗址、泽州县高都遗址、阳城索泉岭和嶕峣山遗址等,都证明早在几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大地上繁衍生息。

据《禹贡》等史籍记载,中国古时,宇内分为九州,晋城属冀州之域,且因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与晋城相距不远,晋城又属于“帝都畿内”。周代,晋城为晋国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置晋君于晋城高都奉祀,迁晋静公于端氏。是时境内大部属韩。公元前262年,秦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韩与上党的通道,韩上党守冯亭举上党十七城归赵,并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秦灭赵后,全境归秦。秦汉时,境内置高都、泫氏、端氏、濩泽、阳阿、沁水等县,分属上党、河东、河内三郡。东晋十六国时,本境先后为刘渊、石勒占据。西燕慕容永称帝后,年号建兴,在阳阿置建兴郡,境内始有县以上建置。529年(北魏永安二年),于境内置建州,辖高都、长平、安平、泰宁等四郡,约相当于今晋城市所辖范围。583年(隋开皇三年),改建州为泽州,此为境内称泽州之始,隋以后境内区划称谓虽屡有变动,但基本格局未变。1728年(清雍正六年)升泽州为府,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直至民国废府、州存县,晋城作为辖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抗日战争期间,因各县县城先后沦陷,晋城县曾分设为晋南县(后改称晋沁县)、晋北县、晋东县,阳城县分设为阳南县、阳北县,沁水县分设为士敏县、沁南县,并于高平、陵川、晋城接壤地区设立陵高县,在高平、陵川、长治、长子四县交界处设建宁县,分属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仍恢复原五县建制。1949年10,设立长治专区(后改为晋东南地区),晋城、高平、阳城、陵川归长治专区,沁水县归翼城临时专区,1950年,翼城临时专区撤销后,沁水县也归属长治专区。1958年大跃进中,曾将沁水县并入阳城县,高平县、陵川县并入晋城县,其后又先后恢复沁水县、高平县、陵川县建制,和晋城县、阳城县一起,被称为晋东南地区南五县。1983年,撤销晋城县,设立晋城市(县级),由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代管,直到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将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并分设为城区、郊区,连同原属晋东南地区的阳城、高平、沁水、陵川四县归属晋城市,成为今晋城市的辖区。

晋城市历属上党地区,地势高峻险要,向称“天下之脊”可“与天为党”。境内除被称为“泽州盆地”的狭小平川地带外,到处是层峦叠嶂,群峰壁立。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87.1%,平川仅占12.9%。最高海拔2358米,最低海拔不足300米,相对高差约20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米以上。位于沁水、阳城、垣曲三县交界处的历山主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传说为舜王躬耕的地方。位于陵川县境内的佛子山,主峰海拔1884米,雄踞太行绝顶,被称为“太行第一峰”,周围山岭峥嵘突兀,峰峦连绵不绝,号称“天中天”。登峰远眺,黄河东流,云海翻腾,太行风光尽收眼底。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在《太行游记》中,就有“俯视中州,九千四百八十仞”之句。抗日战争中朱德总司令转战太行时,留下了“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的佳句,对太行山的险峻作了绝妙的描述。

晋城境内处处是天然屏障,襟带山河,最为险要的是天井关,正当太行南北要冲,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清代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曾写诗赞曰:“天井关门跨碧空,太行开辟想神功。遥连绝塞羊肠尽,下视中原虎踞雄。嵩岳诸峰元拱北,河源万里远随东。驿楼斜日凭轩意,回首萧萧落木风。”上党地势如此险要,历代都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战国时,纵横家张仪就视上党为“天下之脊”。唐代杜牧也称泽潞是“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的用兵之地。南宋崔伯易在其所作《感山赋》中,更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秦昭王“威天下”、汉高祖“得天下”、汉光武“复天下”、魏武帝“争天下”、唐太宗“兼天下”,都是凭借上党的战略地位,才获得成功的。

在上党地区,晋城又是主战场之一。从战国的七国争雄到近现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境内一直是烽火迭起,干戈不息。公元前262年发生的长平之战,主战场就在今晋城市境内。东汉时有冯异攻天井关,连拔上党二城;三国时有魏武帝曹操北上太行山征高干之战;五代时有后周与北汉的巴公原(今泽州县巴公镇境)之战;宋代赵匡胤为平潞州节度使李筠之叛,曾北上泽潞,御驾亲征。今晋城市区南约45公里处的碗子城,相传即为宋太祖亲征李筠时马背负石修路处。元代木华黎也曾率兵攻打天井关。抗日战争时期,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高平阻击战,一日之内毙敌600余人、伤敌300余人的阳城町店浴血战,一次歼敌1000余人的东、西坞岭反击战,爱国将领武士敏以身殉国的沁水东、西峪突围战,都曾给侵华日军以重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中震惊中外的上党战役,也是从潞州开始在泽州结束的。全歼逃敌的最后一仗,在沁水县桃川一带展开,这次战斗计歼敌1万余人,俘敌十九军军长史泽波及部下5000多人,彻底消灭了来犯之敌,保卫了人民的胜利果实,有力地配合了国共两党正在重庆进行的和平谈判。

晋城山河既雄伟险峻,又秀丽美观。王莽岭,“横看成岭侧成峰”,大小山峰有几十处,大的峰顶可走马,小的则状如笔尖。在这里可以听松涛、看云海、观日出、赏余晖,还可以做攀崖、跳伞等探险性运动,被视为“神奇太行”的象征,现已开辟为4A级景区,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旅客纷至沓来。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当代诗人李锐盛赞:“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沁水历山的舜王坪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绮丽,山水迷人,不但松柏苍翠,巨石峥嵘,瀑布飞泻,而且有漫山遍野的山桃、山杏、枫、栎、榆、红桦等树木及金针、木耳、猴头、蘑菇、灵芝、菖蒲、麝香、野生人参等名贵药材和山珍,被誉为“中国北方植物宝库”。更有群兽栖于幽谷,百鸟啼于林中,令人流连忘返。悬挂于半山腰里的白云溶洞,洞深1500余米,洞中天然石柱、石鸟、石兽、石人、石佛、石钟、石床、石台、石书、石灯和石莲等各种钟乳溶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而且有山有水,冬暖夏凉,入洞如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阳城蟒河自然保护区,是晋城市的又一奇景。这里松柏参天,山花盛开,百鸟争鸣,既有金钱豹、梅花鹿、太行猕猴、香獐等动物栖于山中,又有鱼、虾、龟、鳖等游于河中,还有存世稀少的褐马鸡和两栖动物娃娃鱼(大鲵)。陵川的佛子山即太行第一峰,以山势巍峨挺拔而著称,清代曾有人写诗赞道:“何必蓬莱寻仙岛,白云堆里有佛山。”

境内除历山、蟒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还有泽州猕猴、陵川红豆杉、阳城崦山等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辟为旅游景区的泽州珏山、山里泉、丹河龙门、李寨,阳城崦山、九女湖,陵川棋子山、锡崖沟、昆山、黄围洞、凤凰欢乐谷、上云台山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以保护爬行类动物为主的阳城崦山自然保护区,蛇的种类很多,奇特的双头蛇、双尾蛇,为这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李寨景区的孔雀开屏、黄河飞来石和沁河第一湾,丹河龙门景区的浴石缸和十三马蹄印,棋子山的弈棋洞,昆山的瀑布、黄围的溶洞等也都别具特色,各有千秋。陵川的红豆杉大峡谷还被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境内还有许多珍奇树木。除属于国家二、三类保护植物的青檀、连香树、领春木外,还有稀有的银杏树、流苏树、香瓜树、暴马丁香树,以及生长年代久远而仍然茂盛的银杏王、梨树王、山楂王、酸枣王等。生长于泽州县冶底村的一株银杏树,是山西省已知树种中最大的一株,银杏本为雌雄异株,而该树虽是单株,却能年年结果。生长于泽州县乔岭村的一株山楂树,树龄已超过300年,年产果仍可达到500公斤左右。生长于古刹青莲寺的两株柏树,幼树依偎老树拔地而起,酷似儿子保护着母亲,被称为“子母柏”。生长于冶底岱庙的两株柏树,在离开地面时,一树分为两株,而在长到1.3米和2米时又合为一株,酷似一个“人”字,被称为“人字柏”。还有树干树瘤酷似十二生肖的“生肖柏”,树形似龙又似凤的古松“龙凤树”,树形酷似假山的古槐“假山隋柏”,主干为柏树而两根主枝分别为槐树和椿树的一株三树“槐椿柏”及柳树空洞中长出漆树的“柳抱漆”等。

此外,陵川的“十里大佛”,尤显自然界造物之妙。而高平市向外吹三日、向里吸三日的“朱庄风口”,则至今仍为不解之谜。

晋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境内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365小时,属于“长照地区”,太阳辐射数值在每平方厘米130.8~136.3千卡之间,属光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7~12℃,其中东西山区为7.9℃,阳城为11.7℃,其余地区均在10℃左右。35℃以上的极端最高气温和-20℃以下的极端最低气温很少出现。全境年平均气温≥0℃的持续天数达264~274天,大部地区在255天左右,夏冬温差不太悬殊,夏季即使是在高温酷暑的年份,高温天数也只有半月左右。尤其是陵川县,由于地形条件,温差很小,虽到严冬也不太冷,盛夏则是清凉避暑的胜地。境内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65~198天,少数地区农作物为一年一熟,部分地区为一年两熟,多数地区为两年三熟。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50毫米左右,水量尚属充沛,只是年际间变化较大。

晋城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偶有风灾和洪涝、冰雹等。境内有记载的有感地震有7次,均为3.5级。

有史以来,境内无大地震之忧,无沙尘暴之害,无水淹之苦,无冰雪之灾,可谓宜居城市。

晋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地上地下,宝藏遍布,尤以地下宝藏之多称冠全省。境内已发现的矿藏有20多种,不仅有大量的煤、铁、铝、硫磺、石膏、石英、石灰石、白云岩、耐火黏土、大理石、花岗岩等,还有稀有金属锰、铜、铅、银以及异常珍贵的铀,是一个理想的富矿区。各种矿藏中,煤的储量最大,境内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37%,是山西最大的沁水煤田的主要分布区,总储量预计为808.18亿吨,已探明储量273.3亿吨。其中无烟煤储量占山西储量的1/2多和全国储量的1/4多。晋城的煤炭不但储量大,而且质量高,埋藏浅,易开采,经济价值很高。尤其是无烟煤,无臭无味,近不沾衣,摸不沾手,被称为香煤、白煤,质量居全国之冠。这种煤质地硬,耐燃烧,每千克发热量达8000~8500大卡,可以代替冶金焦炭直接用来炼钢炼铁,除用作燃料外,还是理想的制氮原料。晋城的兰花炭更是驰名中外,它燃起的火苗如朵朵盛开的兰花,很早以前就被英国皇家视为壁炉燃料的上品。与煤伴生的煤层气即瓦斯,已探明储量达6.85万亿立方米。瓦斯原是煤炭生产中的大敌,一经开发利用,即变害为宝,不但可供家户使用,还可用于发电和代替汽油,成为清洁能源。铁矿的储藏量也很丰富,已探明储量为2.23亿吨。硫铁矿、铝矾土的储量也都在5000万吨以上,石灰石的储量高达6.5亿吨。大理石的储量约6.05亿立方米,品种有墨玉、汉白玉、紫檀玉、象牙玉、晚霞玉等28种之多。

地下宝藏丰富,地面特产尤多,境内除种植小麦、谷子、玉米、大豆、棉花、蔬菜、药材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外,发展林牧业也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全市宜林面积达507万亩,现有林地380.49万亩,其中有经济林21.3万亩,还有未成林造林地48.6万亩,苗圃地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7%,森林总蓄积量达1002.5万立方米。在现有森林中还有1.1万亩原始森林。全市零星树木有5000多万株,其中用材树有松、柏、杨、柳、榆、槐、椿等数十种。干水果及木本粮油等经济林有苹果、黄梨、葡萄、核桃、柿子、红枣、花椒、桃、杏、蚕桑、黑椋子等2200多万株。其中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山楂为泽州之宝,不但产量多,而且个大,味美。阳城的山茱萸因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闻名遐迩,黑椋子既可食用又有较高的含油量,称得上是木本粮油中的佳品。其他野生植物还有荆芥、连翘、丹参、橡子等山货和药材及猴头等山珍。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除野兔、狐狸、山羊、金钱豹、梅花鹿、猕猴、香獐等动物外,还有我国现存很少的珍禽褐马鸡和俗称为娃娃鱼的两栖动物大鲵。

晋城的牧坡也很广阔,全市牧坡草地计有41万亩。沁水县有我国与新西兰合作的现代化牧场,它在发展高山地区畜牧业中起着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所以被称为“北方示范牧场”。全市每年还产有几十亿斤麦秸、谷草和玉米秆,不仅可作燃料、饲料和肥料,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普及,还被制成沼气,成为新型的能源。

除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及土地、牧坡等资源外,晋城市还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1.41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19.6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63亿立方米,重复水资源量7.84亿立方米。境内水资源流量15.83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沁河、丹河及其支流。沁、丹两河均属黄河水系,流经境内的长度分别为160公里和121.5公里,流域面积分别为4606平方公里和2949平方公里。另外还有陵川的北召河、武家湾河、香磨河等10多条河流属海河水系。境内有大于0.1立方米/秒的泉水39处,总流量为20立方米/秒左右,年出水量约6亿立方米,其中大于1立方米/秒的泉水有延河泉、三姑泉等4处。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晋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农业和手工业开发较早,汉代上党的谷物就输往京师,冶铁的历史可上溯到战国时期,“阳阿古剑”曾独步天下,时人难求。唐代泽州因丝织业兴盛而被定为贡丝之州。到了宋代,就出现了“其输市中州者,惟煤与铁日不绝于途”的兴旺气象。明初晋城是全国13冶之一。明清时有“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之说,晋城的铁器产品行销很多省市,到了近代,被称为“九州针都”的大阳所产的钢针几乎供应着全国每一个家庭。晋城的泰山义剪刀和阳城的犁镜更是享誉全国。蛋品制造、玻璃生产等现代工业的兴起也早于省内其他地市。阳城的乔氏琉璃曾被北京故宫使用。

1945年晋城全境解放,饱经战争严重破坏的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晋城“五小工业”迅速崛起,曾被原晋东南地区和山西省树为“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典型,全省曾在晋城召开现场会,推广其经验。阳城的白煤炼铁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冶金部的表彰。

晋城不但发展经济条件独特,起步较早,而且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北宋治平年间,大理学家、教育家程颢任晋城令时,即倡“乡必有校”,不但在晋城建立了数十所乡校和社学,且余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字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其举还“达乎邻邑高平、陵川,渐乎晋、绛,被乎太原”。在其影响下,各县都争相效仿,很快形成了“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的可喜局面。用元代大儒郝经的话说,不但“岁贡士甲天下,大儒辈出,经学尤甚,虽为决科文者,六经传注皆能成诵”,就连“耕夫贩妇亦知愧谣诼,道文理,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可见读书风气之盛。

晋城还是山西地方戏四大梆子之一的上党梆子的主要发源地。泽州秧歌、高平鼓书、阳城道情等戏曲曲艺,以及九莲灯、扛桩、二鬼摔跤等民间歌舞也都经久不衰。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党八音会,在晋城境内也相当普及。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不下五六十种,说晋城是文化之乡毫不夸张。

众多各具特色的历史文物,既是泽州古老文明的象征,也折射出晋城人民的勤劳智慧之光。到2015年底,晋城市已列入保护范围的文物达317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无论是古遗址、古建筑,还是古墓葬、碑铭,均居于全省各市之前列。据1981年统计,全国现存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154座,山西省有106座,晋城市就有45座,分别占到全国的近1/3和全省的近1/2。晋城市的历史文物不但数量多,而且价值高,特色浓,初建于隋初的千年古刹青莲寺中的佛像,是全国现存唐代彩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五百名记名罗汉的名号,亦为国内仅有;坐落于距市区东13公里的府城玉皇庙中宋元时期的二十八宿群像,栩栩如生,神采各异,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代表了宋元时期道教雕塑的最高成就,成为海内孤品;高平开化寺的宋代壁画,是全国现存宋代壁画中少有的面积大且独具特色的珍品,其复制品在日本等国展出后,颇受好评;位于高平市伯方村仙翁庙的壁画,据考证为唐玄宗泰山封禅图,迄今为国内独有,十分珍贵;位于阳城县大桥村,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的海会寺,古代被称为十大招提之首,建于寺内的琉璃双塔,为上党地区明代砖塔之冠;市区西门外横跨西沙河的景德桥,历经千年,屡遭洪水漫溢与冲刷,仍然屹立如故,可与我国现存最早的赵州桥相媲美;位于高平市中庄村的元代建筑姬氏老宅,为全国现存最早古民居之一;建于明清两代的阳城县皇城相府,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已被开辟为5A级景区,每年到此观光旅游的人有几十万之众。阳城的郭峪城、砥洎城,沁水的湘峪古城、郭壁、窦庄、柳氏民居等,构成沁河两岸的古城堡群,因其古老与独特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如泽州县的小南村二仙庙、冶底岱庙,高平市的崇明寺、游仙寺、定林寺,陵川县的南北吉祥寺、崔府君庙、真泽二仙宫,高平的羊头山石窟、阳城的汤王庙等也都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晋城人民历来具有英勇的反抗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斗争中,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北宋靖康元年(1126),中原人民惨遭蹂躏,英勇的太行人民不甘忍受金人的统治而奋起反抗,他们依山结寨,建起各种抗金组织。由泽州周村人梁兴领导的太行忠义社,就是当时太行人民抗金组织中的一支。他们经常夺敌粮草,断敌粮道,偷袭敌军的指挥部,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后来又主动投奔抗金爱国将领岳飞。在岳飞所部大战郾城时,太行忠义社先在垣曲大败金兵,又在沁水南阳打了一个大胜仗,并乘胜攻取了怀、卫二州,有力地配合了岳飞的郾城大捷。当时在泽州各地的岳家寨就有7处之多,有的寨址现今犹存。抗金义军的另一位首领王忠植也是泽州人,他亲自率领义军坚守拒敌,还先后从金人手中收复失地石州(今山西离石)等八郡,被朝廷任命为武功大夫和华州观察使,命其统一指挥河东(今山西)军兵。王忠植后被叛徒出卖,被逮解往金营。他坚贞不屈,顶住了金兵的软硬兼施,最后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类似事例,不胜枚举。由宋将王彦率领的“八字军”也长期活动于晋城一带,所部曾扩大到十万之众,势力范围扩展到并、汾、泽、相、卫、怀等州。这里还曾多次爆发过劳动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的斗争。阳城县从清顺治元年(1644)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250多年间,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暴动就发生过5起,有的暴动甚至震动了整个山西。陵川县从光绪元年(1875)到宣统元年(1909)的30余年间就爆发过4次农民同地主与官府的斗争。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者达2万余人。高平的辛丑抗捐、干草会抗捐和曲高公路工人罢工,阳城的赵连城闹盐和章训都农民抗税等斗争,都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这些由农民群众发起的抗粮、抗捐、反霸、除霸、攻城掠地、闹官府、杀污吏的斗争,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也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整个封建王朝统治的基础。

在近代的革命斗争中,晋城人民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组织。1927年成立的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是当时山西省4个中共地方执委之一,负责领导整个晋东南地区的党组织。1931年,爆发了震动山西的“陵川暴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仗。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定的“眼位”,很快建立起以阳城、晋城、沁水为中心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以后又发展成为太岳、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陈毅、薄一波、左权、陈赓、罗瑞卿、黄克诚、徐海东及原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等都曾在这里创建根据地、指挥战斗,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党的领导下,晋城无数热血青年和有识之士,都纷纷投入到反对侵略、反对内战中来。在八年抗战中,这里先后有10多万名青年参军,30余万名民兵和民工参战支前,发生大小战斗6000余次,毙伤日伪军数以万计,有万余名干部群众惨遭敌人杀害,1万余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累计为军队筹粮10亿多斤,织布1万余匹,做军鞋200余万双。当时,全境人口不足百万,在生产条件落后又屡遭蝗、旱灾荒及敌伪封锁、抢掠的恶劣形势下,却养育了十多万解放大军。晋城成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可靠后方,既出兵、出粮,又出民工、出干部。有10多万青年参军投入全国的解放战争,20多万民兵和民工不但参加了本省的解放晋南、晋中和解放太原等战役,还多次远征河南,支援了解放豫西、豫北等地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他们英勇奋战,不怕牺牲,曾多次受到解放军首长赞扬和表彰。在全国解放前夕,晋城境内又分次抽调2000余名党政干部,随解放大军远赴东北、福建、云南等地,为新区的解放和建设流血流汗,贡献青春,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晋城既是后勤保障基地和兵源供给基地,又是干部输出基地和战略进攻基地,晋城人民做出的贡献巨大而又辉煌。

晋城不仅地势险要,山河壮丽,风景优美,蕴藏丰富,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和智慧之乡。相传孔子适晋,曾遇童子玩筑城于道中,使之让路,童子反问曰:车绕城乎?城避车乎?孔子无以答,乃趋车返之。今泽州县拦车村就建有孔子回车庙与回车碑。见于史籍的晋城人也不乏其人。东汉军事家陈龟,高平人,曾任使匈奴中郎将及度辽将军等职。因屯兵五原时,息兵养民,剪除奸党,人民皆感其德而升任尚书。隋初高僧、青莲寺住持慧远,在北周武帝宣布废佛而众僧皆惧怕无言时,唯他能据理力争而声名大振。五代后梁著名画家荆浩,沁水人,他兼取画圣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尤善画山水和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不但作画作得好,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中国绘画史》说他是“能变前古之成规,开后世之基业,大有影响于画坛者”。南宋时著名大画家萧照,阳城人,他的画用墨厚重,笔力沉着,真实感强,且“穷工极妍”,有“景会意先,笔游神外”之妙。《中国绘画史》说他“画山水人物,异松怪石,苍浪古野,署名于树石间,所画能使观者精神如在山水间,忘其为画”。因他作画很有名,宋高宗赵构曾为他亲笔题诗:“白云断处斜阳转,几曲青山献画屏。”北宋时的泽州人刘羲叟强记多识,尤长于算术、历法和天文,曾创立“远出古今”的“羲叟历法”,并著有《春秋灾异录》等书,还参加了《新唐书》律历、天文、五行等志的编撰,当他还是布衣之时,就被大文学家欧阳修看中并两次向朝廷推荐,说他“博涉经史,明于治乱,其学通天人祸福之际,可与汉朝的天文学家刘向、刘歆、张衡、郎觊相比”;称赞他的著作“辞章精博,学识赅明,议论有出于古人,文字可行于当世”,大史学家司马光也视其为“异才”。泽州民间艺术家孔三传,集各种音乐故事之长,始创雅俗共赏的诸宫调,被誉为诸宫调之祖。金代状元、文学家李俊民颇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陵川武明甫与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仨连中状元,一时传为美谈。陵川郝天挺是金元时期文学巨匠元好问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卓有贡献。郝天挺之孙郝经是元代著名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善谋方略,很受忽必烈的赏识和器重,曾以翰林侍读学士之职充任国信使赴宋践约,被奸相贾似道扣留达17年之久。高平贾鲁是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至正四年(1344),黄河的白茅堤、金堤决口,“濒河郡州,皆罹水患”。贾鲁亲自察看河道地形,上疏陈治河之策。至正十一年(1351),元顺帝任命他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他带领十几万民工和军士,经过5个月的艰苦奋战,凿通河道280多里,使黄河复归故道,两岸百姓广受其益。明代曾任户部尚书的阳城人王国光,是精通税赋的财政专家。阳城杨继宗被列为四大清官之首。文学方面沁水常伦的散曲,阳城张慎言的诗文与书法,在当时的文坛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书法与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齐名,时有“南董北藐”之称。清代,阳城的陈廷敬官居文渊阁大学士,曾任过吏、户、工、刑四部尚书之职,是康熙朝的重臣。他不但在整饬吏治等方面政绩显著,还是编纂《三朝圣训》及《康熙字典》等书的总校阅官,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阳城的张敦仁是著名的数学家,高平的祁曾任两广总督,参加过抗击英军的鸦片战争。这些人,或从政,或从文,或从艺,或经商,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做出过较为突出的贡献,真可谓英才辈出,史不绝书。

在近现代史上,晋城更是英才辈出。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赵树理,著名文化工作者和文艺评论家王春,解放军著名文艺工作者毕革飞,上党梆子戏王赵清海,教育家郭象升,著名教授、捻军史专家江地,曾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卫恒,曾经营救过刘澜涛、薄一波等人的晋城籍早期共产党员孔祥桢,已故百岁将军阎捷三等就都出生于晋城这块风水宝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晋城市又涌现出大批全国和省、市级的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及其他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出现了大批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文化科教技术人才。晋城籍和从晋城走出去现供职于各地不同岗位上的地师级以上党政军干部数以千计,省军级以上也有几十人,单是授有少将或中将军衔的就有十余人。在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专家、学者、作家、教授,真可谓人才济济。曾任驻港部队司令员的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王继堂中将,中科院院士、半导体材料专家、清华大学纳米学院院长范守善教授,在大陆投资兴业并热心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晋城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兴城市,经过30多年的奋斗,改革开放之花在这块大地上很快结出了累累硕果。

小康建设全省领先 晋城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以上。没有农村的发展和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发展和小康,所以从建市时起,晋城就坚持统筹安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针,始终把农村小康建设放在首位,到1997年就实现了全市稳定脱贫和整体基本达小康两大目标,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山西省曾先后三次在晋城召开农村小康建设现场会。1996年7月,中央有关部门还在晋城召开了全国农村小康建设“九五”方略研讨会,晋城小康建设的经验被誉为山区人民奔小康的“晋城模式”。

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晋城属资源型城市,虽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起步较早、速度较快,但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一煤独大;企业规模小,除晋煤集团外,大、中型企业很少,而且产能落后,产品初级,大部分产品为黑、大、粗。建市初,全市最大的发电厂巴公电厂,装机容量不足5万千瓦,最大的化肥厂巴公化肥厂,年产合成氨仅7287吨。炼铁炉的容积大都在6立方米到8立方米左右,还有不少是被称为“一脚蹬”的土高炉。炼铁炉几乎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煤炭生产则是“到处开口子,遍地黑窟窿”。年产3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为数不少,不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生产的安全系数也太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晋城市从建市之初就着力探寻以地上代替地下,以绿色代替黑色之路,着力培养支柱产业多元化,逐步形成了以建设四个基地、发展八大产业为目标的“四梁八柱”构想,即建设年产5000万吨清洁煤生产基地、装机容量达800万千瓦的发电基地、年产200万吨高浓度氮肥的生产基地、年产200万吨高中档铸件的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煤炭、电力、化肥、冶金和铸造、建材、丝麻、饮品、旅游等八大产业,对煤炭、矿山、冶炼等企业实行建大关小改中的方针。现已建成了总装机容量为330万千瓦、年消耗500多万吨,变输煤为输电的专供江苏省用电的阳城国际发电厂,年产原煤1200万吨的寺河煤矿,年产钢材500万吨的福盛钢铁公司,年产铸铁管及配件15万吨的泫氏铸业公司,年产18万合成氨、30万吨大颗粒尿素的晋城煤化工公司,年产120万吨合成氨、200万吨大颗粒尿素的天脊化工公司,年创利税9800万元并获得国际环保奖的兴高焦化公司等十几家大中型企业,并整合资源、盘活资产组建了兰花煤炭实业集团、梅花丝麻集团、沁和能源集团等企业集团。其中兰花集团所属的兰花科创公司成为晋城市第一家上市公司,连续数年实现净利润和每股收益同比增长一倍以上,成为我国优秀的上市公司之一。产业结构的初步调整,不但带来了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建市初的20.80∶62.09∶17.11;2008年改变为14.26∶53.51∶32.23。在种植业中又不断建立和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等新的农业项目,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生产工厂化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商贸繁荣市场活跃 建市前的1984年,境内虽有各种商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网点1.4万多个,但规模都很小,从业人员仅有3.9万人,商品品种也很单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只有4571万元。建市以来,一个个大型商场和超市开业面市,一座座星级酒店、饭店相继建成,各种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遍及城乡,仅限额以上的批零商业及餐饮业就有367个。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14亿元,是1985年的27倍。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对外贸易也从无到有,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9.0亿美元。

交通便利物畅其流 晋城市山高沟深,历史上就以交通不便为苦。魏武帝曹操在《苦寒行》一诗中曾发出过“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感叹。新中国成立后,交通状况虽有所改善,但直到建市初,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54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556公里。到2015年,不但新建了侯(马)月(山)铁路,使铁路通车里程由85公里延伸至188公里,铁路专用线由18条、112.8公里增加到42条、184.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也由1541公里增加到896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面达7070.2公里,2218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油路或水泥路,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0公里,实现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而且建成了总长近400公里的晋(城)阳(城)、晋(城)焦(作)、长(治)晋(城)、晋(城)侯(马)、环城、高(平)陵(川)等高速公路,使通行更加便捷。

文化繁荣异彩纷呈 文化底蕴浓厚的晋城市,建市30年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十分喜人。全市所辖6县(区、市),基本消除文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两个目标均已达标,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到98.8%,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到72.3%。职业中学由2所增加到21所,还相继成立了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等,实现了高等教育零的突破。

到2015年,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基本普及,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达到9491张,平均每千户拥有医护技术人员4.1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2015年,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达20多所,艺术表演团体达10多个,广大群众在享受富足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享受到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既大饱了口福,也大饱了眼福。体育、科技等事业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市初由于电力供应的严重短缺,市内各个居民小区也不得不实行分区限时供电,以致一些与电视台不同时供电的单位,一度出现有电无电视、有电视无电的现象。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不仅市区普及了数字电视,全市的边远山区也都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

城乡建设面貌一新 晋城市区是在原晋城县城的基础上建设的,建市初,建成区面积仅有8平方公里,到2015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城市绿化三大指标中,绿化覆盖率达到45.8%,绿地率达到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5平方米,均居全省前列。园林建设方面,建市前市区只有一个面积狭小的广场和面积不大的苗圃。到2015年,市区的大小广场增加到10多处,还新建了泽州公园、植物园、流杯亭公园、凤翔区花园等10多处园林,还在紧傍市区的凤凰岭、白马寺山和吴王山分别建起了森林公园。通过“碧水蓝天”工程的实施,原来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治理和根本改观。市区内原来流通不畅且污染严重的东西两河,经过治理,不但水清了,树绿了,还在上面建起了有喷泉、亭园、游艇的西秀园与百丽园。经过城中村改造,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昔日的小县城变成了高楼林立、道路畅通、花红柳绿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国家级山水园林化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建设文明城市的先进城市。博物馆、文体宫、运动场、游泳场等大型文体活动中心的陆续建成,以及国际围棋文化节,金镜头颁奖等全国性文体活动的多次举办,更使晋城市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与此同时,高平市区、阳城县城、陵川县城、沁水县城和几十个乡镇也都建设一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但绿化、硬化、美化了街道等公共设施,还新建了一幢幢水暖电卫配套齐全的单元式楼房或别墅式小洋楼,修建了文化广场和休闲健身场所,使乡村居民也过上了同城市居民一样,甚至比城市居民还要宽敞、明亮、舒适的生活,城乡差别正在大大缩小,而且正在实现由乡村向城市,由村庄向社区,由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

人民生活大幅提高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晋城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建市到2015年,是晋城市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最好时期,是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晋城市城乡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810元增加到了2665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305元增加到10914元。绝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过上了吃讲营养、穿讲新装、住讲新房、用讲高档的幸福生活。部分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也由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与提高。非职工城镇居民也都有了医疗保险,可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基本的医疗保障。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建市以来晋城城乡人民的生活,不但符合实际,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心声。

晋城建市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先后摘取了国家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卫生红旗城市、科技先进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城市等一顶顶桂冠。回顾历史十分喜人,展示前景更加诱人。首先是建市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相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威力,更加认准了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成为晋城市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其次,晋城市是山西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能源建设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中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崛起,也正引起各方面的更加重视和更大支持。在30多年的发展中,晋城又新建起一批煤炭、冶金、铸造、电力、化肥和煤层气等骨干企业,必将成为发挥晋城资源优势、实现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强大基础。第三,煤与铁是晋城市的两大支柱产业,但建市初由于受外运条件及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许多煤矿被迫限产。随着横贯晋城东西的侯(马)月(山)铁路和太洛公路复线的建成,特别是晋(城)焦(作)、长(治)晋(城)、晋(城)阳(城)和晋(城)济(源)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晋煤外运难的问题已大大缓解并将得到彻底地解决。山西正在进行和即将完成的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给晋城的煤炭生产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必将有利于晋城资源优势的更好发挥。第四,建市30多年,晋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投资环境显著改善,从而大大加强了吸引外资的能力。第五,晋城是靠乡镇企业起家的,不少乡镇企业,因管理水平不高和技术落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然而正是在差距中隐藏着巨大的潜力。随着经营的改善和技术的提高,潜力必将变为财富,效益就会凸显出来。尤其是在煤铁生产方面,经过深加工,精加工,把产混煤变为多出块炭,多洗精煤,多出型煤;把向外输煤变为向外输电、输化肥与化工产品;把卖生铁变为卖铸件、卖产品;把黑、大、粗变为高、精、尖。一吨煤、铁就可变为几吨煤、铁,产值、利润收入就将成倍或几倍增加,晋城市的资源优势就将变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第六,晋城市还有一批新建和在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它们的建成、投产、达效必将成为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第七,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将继续大幅度提高。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宽敞,用讲高档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晋城市煤炭产业替带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产品、大麻产品、红果系列产品和野生猴头、木耳等菌类产品,必将越来越受到欢迎,赢得买主,赢得市场。而作为神奇太行·经典晋城而方兴未艾的旅游业,经过进一步的开发和推进,也必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深化改革,也必将成为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第八,晋城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经商,历史上就有“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之说。这种历史传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继承和发展,也将使晋城市在搞活流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迈的步子更稳、更大。总之,未来的晋城繁荣富庶,未来的晋城美好如画,未来的晋城绚丽多彩,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