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以人民为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党的一切决策和决策执行成效的标准。
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责任和义务,就是实现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从建党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来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或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明确指出:我们党“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明确地指出:“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的、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些论述,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工人阶级的最高目标是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工人阶级在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劳动人民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这个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谋求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存在的,它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私利。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奋斗的历史。在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间,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饱受腐朽统治者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面临着存亡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儿女开始上下求索,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反压迫、反奴役、反侵略的英勇斗争,但无论是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妥协性,都没能够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张,唯有最具革命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和平建设年代,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改革创新,为推动祖国的繁荣富强献计献策。这些情况表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贯彻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努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是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其目的是以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让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服务于人的需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使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其次,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体现,是衡量党的执政活动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党在执政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保证人民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得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以人为本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的实践证明,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开展一切活动的中心任务来对待,才能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能够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不断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全国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和各项部署中,坚持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在经济建设方面,加快中西部地区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同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城市的医疗卫生条件,在穿衣、吃饭、住房、交通、医疗等各个方面,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在政治建设方面,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受教育水平,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的文化和日常娱乐需求。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要求。
在生态建设方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观念,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