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二 电影产业年度发展报告[52]
胡 艳[53]
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457.1亿元,同比增长率3.73%,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数9552块。与新增影院数量和新增银幕数量规模相比,电影总票房增势并未实现单位产出的增加,连续三个季度的票房下滑以及全年的涨幅明显放缓现象,不仅与观众观影水平与观影要求不断提高、电影创作体系发生改变有关,同时也与电商票补潮退却等多重原因相关。随着2015年大繁荣态势背后虚高的部分资本泡沫挤出,电影市场或将重回冷静,票房数据也逐步回归理性。
一、电影产业政策和市场概况分析
电影产业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环境和消费市场环境的基础作用,2016年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电影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在鼓励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规范市场主体,监管生产销售过程,构建电影产业市场良性生态。另一方面,尽管年度总票房、影院数量、银幕数量等均呈现增长,但是增长率大幅度回落,单位产出降低,电影产业整体消费市场重回冷静,随着累积的资本泡沫挤出,增长态势逐步放缓。
2016年,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继续前行,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有显著提升,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也备受重视,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电影产业保驾护航。其中最重要的,2016年11月7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表决通过,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电影产业促进法》全文近8000字共六章60条,对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放映,电影产业支持、保障,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尤其明确了虚报瞒报票房收入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方式。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促进法,其出台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领域的突破,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文化领域的落实。更重要的是,《电影产业促进法》的通过实施,为电影产业未来持续健康的生态建设、繁荣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上的信心,也展示了一种积极的探索。
具体来看,《电影产业促进法》将从多个方面对产业市场产生影响。首先,将电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其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降低电影行业准入门槛,调动全社会参与热情,激发市场活力;再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对电影产业给予立体的制度支持;另外,通过扩大监管范围,完善监管措施,细化监管程序,加大打击力度等,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最后,明确电影的正面导向作用,维护观众合法权益,鼓舞创作热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57.1亿元,与2015年440.6亿的成绩相比,同比增长率为3.73%。其中,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率为8.89%。从2011年到2016年的票房走势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年度票房的增速均在30%以上,尤其是2015年总票房达440亿元,约为2014年票房的2倍,增幅达49%。与之相比,2016年的票房并未如预期增长,最终总票房也只是稍稍高出2015年的总票房数。
另一方面,2016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数9552块,目前全国影院数目超过7600家,高居全球首位,银幕数则高达41179块,超过北美市场(约39000块),成为全世界银幕数最多的国家。据统计,2015年全球银幕数增加了11260块,增速为8%,总计15.2万块,而中国银幕增加占比近70%。综合年度票房增长和影院、银幕增长情况来看,2016年国内电影产业单放映场次产出、单银幕产出、单影院产出等均出现了20%左右的下滑,分别为614.03元、111万元和591.36万元。[54]
表1-2-1 2011—2016年电影产业发展状况统计
相比而言,2016年北美上映电影724部,票房累计达112.5亿美元,这个成绩与去年基本持平,整体来看,成熟的北美影市少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着一个稳定的状态,票房与观影人次的涨跌幅基本上都不超过10%[55],与国内电影产业市场态势呈现较大的区别,也是我国电影产业市场的发展目标之一。
图1-2-1 2016年电影市场票房TOP20(单位:元)
从影片角度来看,2016年年度票房前二十位中,国产片和中外合拍片共占13部,年度票房前十位中,国产片和中外合拍片则包括7部,整体来说具备一定的优势。然而,年度票房前五位中,进口片则占据了其中三部,也包括《疯狂动物城》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2016年排名前十的电影总票房130.10亿元,较2015年前十影片总票房达到的152.65亿元有一定缩水,单部票房在13亿元以上的影片从2015年的7部下降为3部。从这一表现可以看出,目前国产片依然存在数量优势大于质量优势的局面,除了《美人鱼》《湄公河行动》等现象级影片,依然缺乏更多的、能够带动各档期电影消费市场的内容产品。
图1-2-2 2016年院线年度观影人次和票房排名
从院线角度来看,年票房产出超过60亿元的万达院线依旧以绝对优势位列全国各大院线榜首,前五位中的广东大地、中影星美、上海联合、中影南方新干线则以超过30亿元的成绩组成庞大的第二集团,中影数字和金逸珠江之后,排名第八的横店影视则是勉强挤进20亿元的层次。[56]另一方面,包括中广国际、四川峨眉、华夏新华大地、华夏天山等在内,年度总票房产出未过亿元的院线则有12家,占据全部院线数量约1/4。
二、电影产业市场各领域发展态势分析
2016年电影产业市场从不同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点:
目前国内电影产业在线票务市场整体处于市场启动期,2016年网络购票方式占比75.66%,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57],各在线票务企业都在积极拓展上下游业务,积累电影出品、发行的经验,系统化的覆盖对用户一系列观影行为的大数据累积。另一方面,电影产业消费核心群体与网生代在线购物用户群体特征契合,这一群体是在线票务领域的市场消费主力军,其注重娱乐休闲消费和社交,移动化趋势和即时消费取向明显,尤其是1990年出生至今的这一代人,逐渐成为经济成熟并具有独立消费能力的主体人群,这是在线票务平台在消费者领域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图1-2-3 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在线票务市场实力矩阵
根据易观智库《2016年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实力矩阵专题研究报告》,包括猫眼电影、娱票儿、百度糯米,以及新进入的淘票票在内,处于市场领先者层次的在线票务企业,往往在商业模式创新或产品服务创新性上拥有较强的独特性,同时具有很好的系统执行力,能够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强劲市场运营能力,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以淘票票为例,阿里在布局其电影全产业链时,使阿里影业和淘票票之间进行资源互补,协同合作,同时,基于其认购的部分大地院线股份,同广宇沃美院线合作,共同为电影放映渠道铺平道路。
1.鼓励与监管并行
为了鼓励“互联网+电影”业态进一步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电商平台获得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深度介入电影产业市场,与传统电影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创新融合,在线电影票务平台从电影宣发的辅助手段和协同渠道,变成电影产业市场生态链的重要环节和主体,充分实现其主动性。另一方面,针对电影市场票房乱象,成立了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对全国票房进行监管。同时,颁布《电影院票务系统(软件)管理实施细则》,《细则》规定,电影院(含电影票网络代售商)须于每次售票操作完成后的10分钟内,将每张电影票的相关原始数据上报至国家数据平台,电影院须于当日12时前向国家数据平台上报前一营业日统计数据,上报的统计数据应包含前一营业日所有放映活动的数据。
2.多层次市场结构布局
首先,在“互联网+电影”大背景下,对电影售票入口的接入不仅仅是电影产业的重要布局,互联网公司也看中这一高频次消费领域背后巨大的流量价值,纷纷增加线上电影购票通道。例如视频网站爱奇艺,除了视频服务之外,已上线在线购票功能。其次,影院除了与在线电影票平台合作、布局自己的线上购票平台以外,在微信端利用微信公众号重建自己的会员体系,成功将影院会员机制转移到线上。整体来看,利用视频场景+导航场景+支付场景,电影产业在线购票模式将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以猫眼电影、娱票儿为代表的在线票务专业平台、以万达电影为代表的院线自有票务平台,以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会员购票体系平台,共同构成电影产业在线票务市场竞争结构。
3.精准发行模式竞争
作为泛娱乐布局重要环节的在线票务平台,其本身的宣发能力越来越受到市场和片方的关注。在线票务平台可以根据观众不同的消费行为、画像数据的积累,有针对性地进行影片发行,有效触达用户;同时根据用户的观影偏好,也可以实现反向指导制片方创作出符合大众消费口味的影片。这也意味着,发行能力将成为衡量在线电影票务平台市场价值的重要指标,而在线电影票务平台市场的核心竞争也将从粗放地占领市场份额阶段过渡到对宣发能力的竞争。这一趋势可以从两个主体角度来看。一方面,对于在线票务“独角兽”企业来说,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发行能力,或将需要大体量资本和先进技术算法进行支撑,面对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企业竞争挤压,这也将成为其面对的最大发展阻碍;另一方面,对于互联网巨头企业来说,将在线票务环节纳入企业生态化布局的战略推进势不可当,对电影全产业链的掌握,可以更高效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融合,提升市场占有能力。
图1-2-4 互联网+电影产业链结构图
4.衍生品环节成为业务蓝海
电影产业衍生品市场成为在线售票平台新盈利点,对用户消费习惯的长线培育是衍生品市场成熟的核心要点。衍生品市场是围绕电影内容的再开发,在国外电影市场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但在国内始终发展不温不火,这与国内市场用户消费习惯传统有一定关系。但是,随着用户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不断成熟,衍生品市场越来越呈现出新盈利点的发展态势,各大在线售票平台也纷纷布局衍生品商城,有的甚至渗透到下游衍生品设计制作,随着在线售票平台的供给刺激,或将给衍生品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刺激。最典型的案例是时光网,由于该网本身是基于电影咨询平台的转型,它在海外的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较强,在布局在线选座票务平台的基础上,于2015年上线衍生品商城,并获得迪士尼、漫威等多家国际影视公司的衍生品版权,实为国内电影产业衍生品市场的深耕者,其与金逸、万达院线的合作方式,使得衍生品线下门店进驻影院,在其2016年7月被万达收购之后,有望实现创新发展,更优组合或更能盈利的衍生品商业模式也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2016年电影产业资本市场领域的主要发展态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电影企业纷纷上市谋求变革,二是与2015年的并购大潮不同,2016年的影视并购整体呈现放缓的格局,热钱也在逐渐退出电影市场,资本市场有望重新恢复理性和冷静,这对于以内容生产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电影产业来说,或将是十分有利的市场局面。
1.国有影企上市谋变
8月9日,中影集团旗下的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紧随其后仅仅一周的时间,8月17日,上影集团旗下的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连续两家国有影视公司登陆A股市场。这意味着原来的国有传统电影企业,在探索摆脱历史积淀和问题,跟其他活跃的民营电影企业和民营资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竞争。值得注意的是,对比两者的上市业务结构可以发现,中影将其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影视服务等打包上市,而上影则仅仅将其电影发行、电影院线、营销传媒、影院投资运营、电商平台和影视科技等主营业务上市,未涵盖上影集团旗下的制片及其衍生业务。
究其原因,一方面,根据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分账制度,扣除约9%的电影专项基金和税费后,“制片+发行”与“院线+影院”的分账比例通常为43%:57%[58],这意味着制片方需要获得至少2.5倍的票房收益才能勉强保本,而院线端则拥有强势的分账比例、经营收益和现金流,呈现稳健的优势地位,因此上影基于其“四海电影发行联盟”、全国院线和加盟影院在市场的高单位产出业务结构,选择先将发行和放映作为其上市重点发展业务。另一方面,中影拥有进口影片引进和发行权上的垄断市场地位,其拥有的电影频道(CCTV-6)市场占有率也十分可观,这是其目前在电影产业市场中具有独特优势的部分,但是随着民营资本的活跃,进口影片的引进发行或将最终对民营电影企业实现有限开放,这对中影的业务发展也将提出挑战。因此,中影和上影通过对自身业务结构的分析,有重点有区别地选择上市谋求变革,长远来看,是符合市场发展形势的最佳选择。
2.并购放缓,热钱泡沫挤出
根据Wind统计,2016年传媒类上市公司并购278起,平均每32小时便有一次并购。以瞩目的院线并购为例来看,2016年前6个月,阿里向大地影院和博纳影业投资约21亿元,8月又花费1亿元收购杭州星际影城80%的股权;9月完美世界以13.53亿元交易作价收购今典集团,将其旗下的217家影院收入囊中;10月中影IPO后第一笔投资即收购大连华臣70%股权,收购价为5.53亿元。[59]
从某些方面来看,2016年的资本活动依然活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2015年相比,明星证券化的运作明显受阻。另外,电影产业收购运作也并非完全顺利,包括乐视网、万达院线等在内,均出现了失败的并购案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政策的收紧,对明星证券化行为的严格控制和募资合理性的多层把关,是防止新的资本泡沫产出、挤出目前的资本泡沫的重要手段。收紧的监管政策使得热钱在市场逐步退出,资本市场或将恢复冷静,这也有利于保证优质内容的正常生产周期和营销推广。
3.电影众筹不断发展
2016年影视众筹成交额超过4.06亿元[60],包括蓝筹、艺恩汇、淘梦网、云筹网等在内的一系列影视众筹平台都获得了天使轮或A轮投资。由于电影众筹在我国兴起不久,加之相关市场、法律条件并不是十分完善,导致诸多的众筹平台制式混杂,运营模式有交叉又有区别,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电影众筹类型结构包括三种:预售型众筹,众筹的影视项目通过产品预售的方式,以精神回报或实物回报为主;私募型众筹,即通过熟人之间私募的形式,以电影收回风险投资收益作为回报;类似保险的理财模式,以向片方索求固定收益率作为回报,典型的如娱乐宝。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金融模式,众筹打破了以往电影工业生产的壁垒,实现了更有效地链接用户和生产者,其之于电影产业的意义并不仅止于融资,其在营销方式、市场调研方面也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改观,但是也要看到,尽管电影众筹在不断发展成长,但是其仍然存在专业人才缺乏、行业市场不够规范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016年共创作生产故事影片772部、动画影片49部、科教电影67部、纪录电影32部、特种电影24部,总计944部。故事影片数量和影片总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54%和6.31%。[61]整体来看,2016年制片领域保持稳健发展,呈现类型多样化的态势。
1.传统电影企业格局稳健
以中影、博纳、华谊等为代表的传统电影企业发展格局相对稳健,基于其在电影产业市场中已经积累的渠道和内容资源,各大企业均在各自的优势领域获得了有效产出。从横向维度对比来看,中影的资本背景和引进发行资质,使得中影能够利用其制作、发行和放映等一系列上下游服务产业链,参与成熟的具备较高市场竞争力的电影项目,其与华夏电影一样,在进口片引进的市场领域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与之相对,在民营资本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则是光线,由于其对市场年轻观影者消费习惯的准确把握,其在喜剧、青春、爱情等热门题材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美人鱼》《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大鱼海棠》以及《火锅英雄》等电影均实现了较高的市场回报。此外,博纳、华谊等公司则基于各自的优势领域资源,实现了稳健发展,前者的《湄公河行动》在主旋律电影打开观影市场中做出了跨越性的实践,后者则在后“去电影化”时期,大幅度拓展了综艺节目、艺人经纪、音乐板块、数字影院、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等业务环节的布局和收入,力求主营业务结构的顺利转型。
图1-2-5 八大公司参与投资1000万票房以上电影国内总票房[62](单位:亿元)
(说明:1.只计算参与投资的电影,不包括纯发行的电影;2.华谊投资了的好莱坞电影,其中两部未在国内上映,因此未计入票房;3.万达的票房统计里未计入收购的传奇影业;4.因各家参与投资各片的份额未知,盈亏不一,产业链迥异,因此票房总和只作为各方面的参考。)
2.互联网影业生态化布局
互联网资本深度介入电影产业,带来产业市场结构的破局重塑,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竞争为本
各大互联网影业纷纷进入市场,并从横向和纵向上生态布局。例如,腾讯视频针对优秀独播网络电影作品推出整合营销传播计划,即“百部独播计划”,通过一次性买断播出权或者保底分成的合作方式,上线独播网络大电影,以内容阵营和定期输出的双重策略增强观影市场的黏性,着重打造制作精良、品类多元的影视作品,以专业化、细分化作为市场发展战略。
再如,2015年3月,王晶与爱奇艺签署6部影片的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7月7日上线的《我的极品女神》,正是双方合作推出的第一部网络大电影。这部影片和以往的网大最大的区别在于高成本+大明星的“精品化”制作,这也让它上线仅仅一周播放量就达到3615万。[63]这意味着,网络大电影和院线电影在今后的核心区别,将主要体现在宣发渠道和销售方式上,内容生产的低廉特质不再是网络大电影的市场标签,互联网影业也可以以院线电影的投资和规模来生产影片,并借助网络渠道的优势,或将实现更高的市场产出,内容竞争依然是网络大电影的本质。
(2)数据结算系统支撑
包括爱奇艺、搜狐、乐视等在内的视频平台纷纷建构了自身的播放结算数据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制作方可以登录查看影片的付费分成数据,包括播放分成、累计时长分成、会员订单分成等。其中,爱奇艺是分成系统最为成熟的一家视频平台,它不仅允许制作方查看有效点击量,同时,实时更新的会员行为,可以为制作方提供更多影片生产参考条件,及时调整选片策略和方向。
数据结算系统的发展成熟将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数据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是提高影片质量和影响力、规范网络大电影市场的重要基础,对于视频网站和影片制作方来说,具有双赢的效应;其次,用户行为和消费习惯的有效利用具备可能性,大数据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多的具化为制作方生产行为的重要考量信息,可增强有效产出,避免市场绕道。
(3)付费观影成为主流
2016年视频平台付费市场全面爆发,各个平台付费会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付费观影基本成为主流,其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内容生产的提升。正如前文所说,网络影视内容质量的不断提升,带来市场竞争力的增长,对用户的吸引力逐渐增强。第二,差异化的会员服务。各个不同的视频网站,通过差异化的会员服务深度挖掘用户刚性需求。第三,用户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从音乐、文学到影视,各产业领域内容消费从野蛮生产阶段走向成熟,针对内容付费的消费习惯逐步养成。第四,支付方式的便捷性。包括微信钱包、支付宝等在内的支付平台,通过手机二维码等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付费的便利性,简化支付程序,为付费观影提供了快捷的支付场景。第五,版权监管的规范化。从2015年开始的版权监管,一方面促使视频平台上架正版资源,杜绝盗版和非授权资源;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用户对盗版内容的可获得性,反过来促使其付费观看正版影片。
3.类型片生产开拓市场
包括《长城》《铁道飞虎》《大唐玄奘》《百鸟朝凤》《寒战2》《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北京遇上西雅图2》《七月与安生》《追凶者也》《28岁未成年》《罗曼蒂克消亡史》《一句顶一万句》《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不同题材、类型、风格和样式的影片在内,电影产业市场的多元化要素愈发明显。具体来说,以《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盗墓笔记》等为代表的国产奇幻类型片,在年度票房数据上均排名前十位;以《湄公河行动》《寒战2》《使徒行者》等为代表的影片,脱胎于香港动作片,但是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题材的挖掘,尤其是《湄公河行动》,兼具主旋律气质和优质故事内容,在强势的口碑效应作用下,成为国庆档的票房冠军;《路边野餐》《罗曼蒂克消亡史》《追凶者也》《塔洛》《七月与安生》等文艺片的市场表现也十分突出,虽然难以与商业大片相提并论,但从纵向维度的投入产出比来说,依然呈现了乐观的探索趋势;以《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为代表的都市浪漫类型片,一直是国产电影类型中最容易收回成本的一种,虽然一般表现为创意和突破性的缺乏,但其具备稳定的观影群体也是不争的事实,集中表现爱情、亲情、友情的轻类型片,对于国内电影市场来说是稳健的刚需。
4.IP改编热度不减
2016年IP改编电影依然是市场热点之一,从数量上看,文学改编的电影达到45部,真人事件改编18部,其中文学改编的IP电影平均票房在2.2亿元左右,由真人真事改编的IP电影平均票房在0.9亿元左右,而由电视剧改编的IP电影平均票房在3亿元左右。[64]从类型上来看,仍然是奇幻、动作类型的IP电影的收益较高;而剧情、爱情类型的IP电影,却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收益。
表1-2-2 2016年国产IP电影
电影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观影者,其也是电影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观影者在电影消费领域的表现,为电影产业生产制作领域提供了有效的市场参考信息,观影者的目标取向也是其最直接的产品和服务定位依据。
1.城市票房结构化增长
从地域维度来看,票房超过10亿元的省份与2015年持平,共16个,其中广东省再次成为全国票房冠军,票房总量达到66.57亿元,也是唯一一个超过60亿元的省份。票房在40亿—60亿元、30亿—40亿元、20亿—30亿元的省份共六个,占据全部省份比例最高的还是1亿—10亿元的省份,高达14个。
图1-2-6 2016年各城市票房总量(单位:亿元)
从城市等级来看,一线、二线城市的票房和票房占比均在下滑,一线城市累计票房不足百亿,三线城市的累计票房较2015年也有较大幅度缩水,这些城市的低迷或许正是2016年影市发展不如预期的原因之一;反观三线以下的城市,票房却大幅增长,票房占比达到26.79%,涨幅达到74.36%,成为2016年大盘能够维持增长的真正发动机,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三线以下城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望超越二线城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影市场。
图1-2-7 2016年各层级城市票房总量及比例
正如数据所显示的,与在此之前从一线到五线城市票房普涨的态势不同,电影产业市场在新的发展阶段,电影票房或将进入结构化增长阶段。一、二线城市以下的区域票房增长或将持续提升,直至人口红利消失,这背后既有电影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下沉的影响,也有硬件设备扩容、互联网企业开拓市场的作用,也是国内电影产业消费市场跨越发展的必然阶段。
2.放映结构稳中求变
2016年国内电影产业市场从放映结构角度来看,基本呈现稳中求变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放映结构的稳定是基于长期以来我国电影市场的基本放映形势而言的,与发达电影市场相比,我国的多元放映结构尚未成熟;另外,在巨鳄资本在电影产业市场影响力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全产业链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部分院线具备差异化排片的能力和需求,或将探索放映结构的变革。
具体来看,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尚未形成规模的轮次放映、分区放映或艺术院线的多元放映结构,加之数字拷贝又降低了发行成本,因此几乎每部电影都是全国统一上映,内容供给高度同质化,密集上映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很多电影沦为一日游、一周游,票房潜力还未充分释放就被新片挤掉。事实上,中国的近五十条院线,定位、地理位置、目标人群均不相同,从根本上说,放映同样的内容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然而,在2016年年底出现了华谊和万达多次就排片比例问题进行论战,引起各方关注。且不论这一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但是可以看到,出现这一局面的前提在于丰富的电影资源让万达不至于无片可排,以及万达投资与发行放映一体化的格局。另外,短期内国内应该没有出台类似《派拉蒙法案》的征兆,因为从目前票房占比来说,万达院线距离垄断和寡头尚有差距,而且这种方式或许可以让院线更早获得电影自主选择权,只要市场占有率不超过某个范围,相关部门也许并不会过分干预,这也是符合目前国内电影产业市场发展现实的。
三、电影产业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年电影产业市场发展稳健,在许多领域出现创新态势,也有很多为市场带来积极效应的影片涌现,但是,要注意的是,整体增长局面并不乐观,包括内容生产和市场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改变的,具体来看:
1.电影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中既有口碑票房皆佳的作品,也不乏口碑不佳的案例,甚至某些影片虽然内容质量并不优秀,依然依靠强势的营销手段和明星效应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票房。在IP改编电影风靡的市场状态下,一系列跟风作品、靠明星人气支撑缺乏艺术内容的作品上映,使得电影市场呈现良莠不齐的态势。而票补的减少,使得用户在观影选择的过程中更加谨慎,内容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电影会逐步被市场淘汰,这也是2016年电影市场维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网络电影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更加严重,目前网络电影呈现同质化严重的态势,擦边球、惊悚题材扎堆,依靠片名等要素实现博眼球的目标,只要用户点击进影片,而并不在意是否能够产生后续市场效益。
2.票房乱象依然存在
2016年,包括《叶问3》在内的一众影片都陷入票房造假的泥淖,也有一部分电影深受被偷票房之苦。对电影预期收益进行证券化运作,以P2P金融为杠杆,不断放大成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泡沫破裂,是2017年票房降温很重要的原因。事实上,电影市场并非不能有保底发行这样的金融创新,一旦目标是利用观众对电影的预期不择手段地获利,而非利用正常的金融手段提升电影本身的质量,就会破坏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良性生态。
这一现象也是《电影产业促进法》中专门对票房统计环节作出规定的重要原因,只有从法律上对其进行规范,才有可能减少直至杜绝票房乱象的产生。
3.互联网评分机制的双面性
在互联网企业越来越深度介入电影产业的条件下,电影产业全产业链都受到了互联网资本和技术的影响,观影者也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话语权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社交网站、电影评分网站,以及在线选座网站,用户可以通过打分或者评论对影片表达自己的态度,以此影响他人的观影选择。
随着这一机制的逐渐成熟,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自来水营销大获成功,也为不少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带来了灵感,通过互联网反馈机制,为自身的影片实现口碑营销成为一种常用的方式。但是,当影片内容能够带动后续的观影者自发宣传时,这一方式将带来良好的效应,然而当影片内容无法达到受影响观影的用户的预期时,结果或将会适得其反。尤其是部分影片宣发不仅仅给自身影片刷高分,甚至给同档期其他影片恶意打低分,对市场良性发展和观影者的自主观影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4.IP领域的“跑马圈地”
从2015年IP元年正式开启至今,电影IP的改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这背后也存在严峻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电影企业早已开始竞相购买内容IP,尤其是在互联网资本的深度介入下,资本大体量的特征使得IP购入的盲目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不断增加,跟风现象仍十分严重。内容IP的“跑马圈地”带来的影响就是只注重IP的市场号召力,而不注重改编开发过程中的创意投入,许多影片空有IP之名,而无内容之实,最终无法成为口碑和票房俱佳的影片。
事实上,好的IP未必就会是一部好的电影,IP改编并不是降低投资风险、弱化创作作用的关键,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如何将一个积累了一定观众或者读者数量的IP转换为合格的、优质的电影作品。寄希望于IP或粉丝来驱动票房、赚取口碑的逻辑并不成立,好的IP加上好的内容是核心和根本,内容创意环节的投入才能真正转变成电影产品的市场产出。
针对目前电影产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市场各方都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进行对策性思考,具体来看包括以下方面:
1.执法有效性的增强
在电影产业市场目前仍不规范的现实条件下,一味提倡增强立法的有效性并不强,虽然立法工作也需要同步推进,但是更重要的是执法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面对电影产业市场出现的一系列票房乱象、证券化运作和销售不规范等行为时,在敦促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这些政策法规的执行部门,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做到“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这一过程需要各相关管理部门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市场各企业主体和观影者的共同作用,只有真正培养出电影产业市场的良性生态,才能促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步增长,保障内容生产者的创作热情,增强电影市场的生机和活力。
2.内容创新竞争为本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性产业之一,其本质是内容创新的竞争,内容本身是影片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因此,无论客观条件如何变化,保证内容创造的周期性和有效性,才是电影生产制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包括部分电影产业市场主体在内,以“平台为网”和“渠道为王”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原则,这并不是错误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深度介入电影产业的市场条件下,平台和渠道更是内容产品成功输出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也应该对这两个原则的成立前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无论是“内容为王”“平台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其各自成立的前提都是其他要素的平等。即,同样的两个内容产品,在平台和渠道资源相同的条件下,内容更优秀的产品更容易占据市场;在内容质量类似的条件下,平台或者渠道更具优势的产品更容易让受众获取。之所以出现许多宣发成本较低的优质电影作品,并最终成功地在电影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口碑佳作,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因此,内容创新竞争依然是电影产业市场的竞争本质,这一点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3.提高产业链开发效能
在一体化和产业链衍生开发理念逐步成熟的电影产业市场,无论是传统的电影企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电影企业,都纷纷布局电影产业各环节业务,尤其是大体量的互联网资本,往往希望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一体化格局,这一战略的积极效应在于,大大降低了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成本,有利于电影产品的系列化开发和衍生周边开发。然而其不利之处在于,一味地追求全产业链开发,也有可能导致开发效率降低,单位产出减少,市场效能反而更低。例如,部分企业或影片制作方,虽然试图开发影片IP衍生周边产品,或构建实体演出和旅游地产项目,但是其本身的电影内容质量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衍生开发体系,缺乏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符号,或者是在衍生开发过程中只看到短期效应,产品服务质量未尽筛选,最后只能是无谓地消耗粉丝忠诚度和用户黏性,无法实现长期的良性变现。
4.规范电影投融资体系
国内电影产业市场化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趋势保持较高的增速,但是也在过程中体现了先天的弱势部分,尤其是在2016年增速放缓的条件下,更应该思考电影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包括电影投融资体系。与成熟的美国好莱坞市场和日韩电影市场不同,目前国内电影投融资体系依然缺乏完全成熟的、多元化的结构体系,这给电影市场带来的影响就是,部分影片因为资金链的断节,一再推迟成品时间,降低市场效率,甚至最终无法完成全作。另外,不规范的电影投融资体系也是电影市场资本泡沫产生的重要影响原因之一,以电影生产或电影众筹为噱头,实际上进行证券化运作,对市场生态危害颇深,在资本泡沫的挤出过程中,事实上也浪费了大量的市场资源,影响了观影者的消费积极性,最终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