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硕士及博士阶段专攻中国现代文学,自然而然,人生及学术路上,不断与五四对话。谈论小说叙事模式(《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辨析现代学术转型(《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五四当然是重要的支点。至于直接讨论新文化运动的,起码有《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Touches of History:An Entry into‘May Fourth’China, translated by Michel Hockx, LEIDEN·BOSTON: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11),以及《“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此外,还与夏晓虹合编过《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清点下来,很遗憾,关于五四运动,我至今没有总括性著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始终认定,“新文化”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共同创造的(参见本书《“新文化”如何“运动”——关于“两代人的合力”》)。这一兼及晚清与五四的思路,目前在学界仍属边缘,需打好地基,方能有大的建构。

除了收入本书的诸文,我还有若干关于五四的应景之作。说“应景”并无忏悔的意味,对于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文化/思想/政治的学者来说,因五四而切入当下话题,乃责无旁贷。因为,就像我在别处说过的,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

本书所收十一文,长短及体例不一,有论文,有随笔,也有答问。只是在将五四作为思想的磨刀石这一点上,取共同立场。答问部分夹杂个人阅历与感受,明显带有主观性。可即便是专业论文,也都是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互缠绕。若《“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之“五四记忆”》与《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二文,自认颇为用力,且不无新意,可有心人照样能读出那些压在纸背的心情。

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并非立论谨严的史著,而是带有论战性质的评论。也正因此,不列参考书目(只是随文注出),也不强求体例一致。如此单刀直入,若能勾起读者对五四的兴致,进而阅读、思考与争辩,则本书“功莫大焉”。

2017年4月30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