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全集》提出的另一问题,是有关我们如何面对历史的。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全集》的编辑方式上。谈起当代的1950—1970年代这段时间,我们可能会有互异的感觉和判断。由于不同的历史观念,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和不同的现实处境,在1950—1970年代与1980年代以后的关系处理上也会有很大不同。如果就比较重要的分歧而言,主要有更强调“断裂”,和更偏向与强调连续、弥合“断裂”的区别。“断裂”的强调应该说是有道理的,这是我们对那一时期的问题,对那些失误,那些悲剧进行反思、揭露、批判的理论上和感情上的依据。
不过,具体到《全集》编辑者的历史态度,可能不是那么非此即彼,而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既值得尊重,也值得思考。我的印象是编者在处理有关材料时的坦率和勇气。对这一点的高度评价,无论怎样都不过分。不是说都应该把自己(或亲属)的属于隐私的日记、书信加以公开发表,相反,个人,或几个人的秘密,如何处理都应该得到尊重。我这里说的是面对历史,《全集》的编者所表现的诚实态度。在写作传记,编纂研究资料时,当事人(或他的亲友),把一些不利,或者有损其形象的材料加以剔除、掩盖或涂改——这种处理方式,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人们对自己(或对亲近的人)的能够认同的想象,一是正确,一是无辜,一是受迫害者。有关责任的材料和思考,许多都被放弃。一种较为流行的解释是,那些言论,那些举止行动,是特殊年代违心之物,其责任应由环境来承担。对比这种情况,《全集》编者的态度,在今天有重要意义。他们对诗人的思想、行为的爱护和信心,并不体现为把他塑造成没有瑕疵的人,塑造为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弱者来实现。这种坦诚,可以说也就是郭小川本人最为动人的性格特征。
当然,说到编辑者的胆识和勇气,那是有着两方面的涵义的。一方面,是对郭小川曾有的失误,以及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加以正视的勇气,另一方面,则是对郭小川投身革命,对他所确立的生活目标,和他的生活道路,在经过反思、检讨之后仍然具有信心。这种信心不是对历史不做清理的“怀旧”,但也不是简单地加以“埋葬”。在近代中国的“革命”已被叙述为破坏的、失败的故事的今天,《全集》所表达的这种观点,不知能否在我们的历史叙事中,成为一种参照?
2000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