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聪明的“差生”
尽管儿子在学校里成绩差强人意,字写得歪歪倒倒,整天遭遇“留校”“被扔作业本”这样的“厚待”,但儿子还是天生对科学事物有一种神秘的领悟力。虽然才上小学,但懂得的科学知识比我这个当妈的要多多了,经常利用路上的机会给我扫盲。
有一天,一个女友约我们一起吃饭,到“销品茂”购物中心去吃牛排。
我和儿子在快走到“销品茂”的时候,他突然指着“销品茂”上的观光电梯告诉我:“妈妈,那是‘胶囊电梯’。”
我一看,那两枚椭圆形的电梯,果然像胶囊一样。儿子又问:“你知道它为什么像个胶囊么?”
“难道是为了美观?”我弱弱地回答。
“不是,你想想方形和椭圆形哪个的阻力更大呢?这样做电梯可以省电。”儿子像个小老师一样告诉我。“流线型是阻力最小的一种设计,”然后还说,“鲨鱼背上的流线是迄今发现最完美的,阻力最小的一种流线……”
现在,跟儿子在一起,他经常给我普及新的发现和认知,这些在我平时的生活中都是熟视无睹的,但听了儿子一讲,又感觉到新鲜不已。不得不佩服儿子的观察思考能力。
吃饭的时候,我又被儿子折服了。
女友的女儿跟我玩一个魔术,让我从她手中的四张牌里取出一张牌,然后念念有词地告诉我:“不要让我看到,交给我。”
我取了一张牌交给她后,她煞有介事地将牌面对着我,向里弯弯,向外弯弯,然后告诉是“6”。
我很好奇地问她:“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她没回答。
不一会儿轮到她给我儿子玩这一招了。说实话,她这次玩得更娴熟一些,不过,儿子一眼就看出了破绽,大声喊道:“我知道了,你偷看了,你把牌往里翻的时候,看了上面这个角,再把牌往外翻的时候,偷看了下面这个角。然后你一核对,就可以说出来。”
短短一秒钟的时间,儿子就把她的动作解析得一清二楚,那个卡通娃娃般的女孩子只好无奈地说:“算你牛,算你牛……”
儿子的记忆力也超强。有一段日子,我经常去北京,无法做到实时管理,为了督促孩子好好学习,我专门在小区附近的大学找了一个女大学生当家教,让她每天管理孩子的作业,复习和预习,帮他养成好的习惯。
儿子快考试了,家教老师让他把全部的课文都读一遍。一开始儿子读得心不在焉,后来看到我们都在听他读,渐渐地读得声情并茂起来。最后,他一激动,丢开书本,直接背了起来,而且是非常连贯地背了下去,连哪一课是什么标题都没有搞错。
一直背得那个小老师羡慕地问:“飞飞,你是怎么背的?”
他得意地说:“我就是开学的时候看了一遍。”
我也非常吃惊,因为他在家里从来没有读过课文,每次老师要求读课文都被他磨蹭着省略了,没想到他记忆力这么好。
那个女孩吃惊地将课本塞到我的手中说:“你看他背得多好!”我接过课本,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应着看,除偶有疏漏以外,他几乎全部背下来了。
那天晚餐的氛围很好,他跟我们聊天的时候说:“妈妈,你看过《春天里的最后一片落叶》么?”
我说:“看过呀,是写一个画家为了救一个生病的女孩子画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吧。”
他的爸爸立即纠正道:“那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于是他们俩开始讲那个故事的细节,爸爸记得很清楚,儿子听得不断地点头、确认、补充。儿子听得很认真,眼睛里泛起仰慕的光芒,是一种对善和美的仰慕。
我对儿子说:“你现在读的书已经超出儿童文学的范畴了,可见你读书的品位不低,不错。”
可儿子却说:“妈妈,我觉得你读书有点囫囵吞枣。”
我吃惊地问:“为什么?”
儿子说:“因为你刚才只讲了一个大概,不像爸爸讲出了很多的细节。”
由于要到阳台上去取衣服,我没来得及回复他,结果回来的时候,儿子指着阳台大喊:“妈妈,这就是你的‘杰作’么?”原来我拉阳台的纱门时只关了半扇门,还留了一半没关呢。
我说:“你能用反讽的手法了,这很好。不过这不能用在妈妈的身上,因为妈妈这一辈子只有一个杰作,那就是你。”
儿子一听,惭愧地笑了。
从这些小的生活细节中可以看出,儿子拥有一个聪慧的大脑,就像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箭。可惜我一直没有找到能够点燃他的燃料,我多么期待有一天,他能够真正地腾飞!
毋庸置疑,儿子是聪明的,但也有顽皮的天性。记得一个暑假,儿子和他的小伙伴小海一起在我们家做作业。
我规定他们俩都写三页字,谁先写完谁就可以玩“植物大战僵尸”。对于这个游戏,他们俩都很热衷,抵抗不了诱惑。于是两个人开始面对面地写起字来。
过了十分钟,我进去巡视。结果小海突然从抽屉里拿出了一盒巧克力,对我说:“阿姨,把这个收起来吧。”我一看巧克力不知何时已被儿子拆了封,吃了一半。
又过了十分钟,我再次进去巡视。小海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个凉水壶说:“阿姨,把这个也拿走。”儿子哈哈地笑了起来说:“妈妈,尝一尝我做的朱古力奶茶吧。”
原来儿子不知何时将巧克力全部融进了开水,变成了一壶饮料了。我顿时无语,只好命令他们立即做完作业,下楼去玩。
不一会儿,儿子和小海又兴高采烈地回来了,说:“妈妈,我们刚才做了个瓦斯试验。”
“你们怎么做的?”我吃惊地问道。
小海忙说:“阿姨,他偷了他老爸的一个打火机使劲地砸在地面上,结果一下子爆炸了。”
“妈妈,我们还看见了蘑菇云,那个爆炸威力把一根树枝都炸飞了……”儿子说得兴高采烈,我却哭笑不得。每天这样的调皮事令我目不暇接。
两个小朋友在一起学习,其管理难度一下子也加大了很多。
我让他们俩写作文。第一天,小海还很规矩,写了一篇流水账出来,经我指点,终于把字词句理顺了。儿子也写了一篇流水账,在这篇一百五十字的作文中,“然后”用了十次。
第二天,我又让他们写作文,他们却面露难色。我就用上午他俩一起捉黄蜂当标本的事件来启发他们,让他们写出这件事的细节,我基本上相当于把作文讲出来了。
可是小海望着我说:“阿姨,我不想写了。”
我儿子也望着我说:“妈妈,我也不想写了。”
看样子,他们确实已经玩过了头,都不想写作业了。
儿子上学后,我所希望的理想状态是,儿子放学回来就开始做作业,最好晚上八点前,就把作业做完,然后我们陪他下一盘棋,再出去玩半个小时,好好运动一下,十点准时睡觉。在这期间我自己也有时间看一下自己想看的书,或者写点东西。
但这个时间表并没有得到执行,儿子每天拖拉,有时做作业就拖到了十一二点。很多朋友给我出招:到了一定时间就不让他写了,让他去老师那里挨批评。
奇怪的是,这个对大多数孩子都奏效的办法,对儿子却并不奏效。他似乎并不在乎老师的批评,宁可挨批评也不做作业,估计是得到的批评太多了吧。
除了做作业变得死皮赖脸地磨蹭以外,儿子的情绪也变得很不可控,经常会过度敏感,对他人的指责反应过激,事事狡辩,招致更多的训斥,而且渐渐无法通过理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课的时候,老师批评他,他会做出怪相和尖叫,伴之以“跺脚”,搞得同学们都侧目而视。在家里吃饭也把残渣吐得到处都是,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孩子退化了,许多小时候能做得好的事情,长大了反而不会了,小时候的诸多优点和能力都不翼而飞了。
好几次我和他走在街上,遇到了同学,他兴高采烈地喊着别人的名字,而别人看到是他时,却冷淡地转过了身子,拉着自己的家长走了,留下了无比尴尬的我们。
一开始我并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但是,通过这些事情,可以推测孩子在班上的情况很糟糕。
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纪律差,孩子在班上被“边缘化”了,很多活动都没有资格参加。
有一天,孩子兴奋地跑回来说:“妈妈,我们明天就要开运动会了。”他激动得一晚上都睡不着觉,还专门写了一篇作文:“开运动会那天,我血管里的血都在奔跑……”可是,他却没有资格参加任何一项比赛,他又在作文中写道:“虽然我没有参加成一项比赛,可是我会继续努力,为班级争光的。”
说实话,这篇作文让我读了感到一阵辛酸。小时候怯弱的我为了逃避这样的比赛绞尽脑汁,记忆犹新。虽然上的是很差的小学,可是参加运动会这样的事情却是人人有份有责的。
事实上,四年过去了,孩子只参加过一次跑步比赛。
因为每个班都在竞争,老师会选一些跑得最快,最守纪律,最有可能获奖的孩子去比赛。
四年级的上学期,儿子终于有机会报上400米跑步的项目。从那天晚上起,我就陪着他一起到操场上去练。但是过了两天,儿子突然又不去操场跑步了,他说是自己不想跑了,我一再追问他为什么,他终于气愤地说:“同学们都说我跑得慢,给班级丢脸,老师让我们重跑测试,我就又被刷了下来!”他的脸都发白了,看得出气恼、沮丧极了。
为了让孩子没有失落感,我就到学校去陪孩子参加亲子运动,也有机会观察了孩子们的运动会。我发现很多项目都是一些运动能力极强的孩子在参加,而大多数学生则坐在一边无聊地看着手上的书,丝毫不理睬运动场上发生了什么。
什么时候参加运动会成了这样一件“稀缺”产品?让那些热爱运动和竞争的男生只能在一边坐冷板凳,看闲书,丝毫没有融入这样热血沸腾的集体大事中来?这能真正地培养团队精神么?
就这样,在被“边缘化”和忽视了两年以后,孩子简直就变成了一个小刺猬。
他习惯于反驳任何人给他提的意见;他习惯于用阴暗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动机;他习惯于去和规矩对抗,而不是善意地去理解别人的意图。
再往后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在二年级以后,他的自尊心似乎突然消失了,变得自卑,身上的衣服穿得乱七八糟,鼻涕挂在鼻子上也毫不介意,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连脸都不洗干净,不用说,他们班的同学更不愿意理他了。
我非常痛苦,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成绩都保持在95分以上,每个学期期末他还能拿回来一张写着“上课积极发言”诸如此类的“表扬信”,本以为孩子在学校里还不错,万万没想到他的性格居然扭曲成这样。
其实只要到学校去听一堂课,或者看他在学校里的状态,一切都会不言自明。但现在学校基本不让家长随便进去,加上我们家离学校很远,没法做到接送孩子,因此做家长的根本没有机会到学校去看孩子的真实状态。
我常常感到奇怪,他为什么不知耻而后勇呢?究竟是什么让他对学习如此抵触呢?后来我看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突然豁然开朗了:“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我的孩子在上学之前,一直受到的是鼓励教育,从小到大都是被高度关注的。他积极、自信,表现出很多天赋和才能,三岁就能说出很长的诗句,那些句子自由而充满想象力,如瀑布一样,不拘形式。但一进了学校,每天都要遭到不同老师的不同方面的批评。
我开始反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可能是孩子在家里我对他的快乐教育太多了,使他不习惯于不被关注的、枯燥的重复教育。且他所在的名校里,强手如林,大家都在参加培优,而他连基本的学习任务都没完成,当然是被忽视的、被指责的。导致他很难适应自己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