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实验心理学》自2000年出版以来,这已是第三次修订,且本书于2012年被评为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实验心理学》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不断地进行了修订。2009年第二版时新写了第7章“注意”、第9章“心理语言学”、第11章“社会认知”和第12章“意识”;2013年第三版时新写了第2章“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第13章“眼动实验法”和第14章“脑认知成像技术”等。还新增了Science两篇文章作为附录:《团体自我》和《学习的两种革命》。第8章“记忆”增加了互联网对记忆的影响等内容,同时也删除了一些过时的内容;2014年重印时删除了附录中《道德的本源》一文,增加了新的附录《猴子的大脑调弦分享美味》,这是Nature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人们首次使用两只猴子同时进行决策的研究。还增加了《检验“水稻理论”》一文,介绍了Science上关于中国南方人与北方人心理上的差别的研究报告。
本次2016年第四版新写了第4章“反应时”,还对第9章“心理语言学”做了修改,第11章“社会认知”介绍了研究自我的新范式。附录中删除了《拓扑性质知觉理论》一文,增加了三篇文章:《〈科学〉和〈自然〉杂志2015年的两篇心理学文章》《心理学与人类学对恐怖主义的研究》和《随机序列生成中赌徒谬误的神经学习机制》。
2017年本书重印时,附录增加了两篇文章。附录6《集体记忆》一文介绍了互联网在群体水平上怎样影响着我们的记忆,以及美国人是怎样遗忘他们的总统的。附录7《怎样面对来自人工智能的威胁?》一文介绍了认知科学家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建议;由于本书篇幅所限,我们删掉了原附录1《团体自我》和附录2《学习的两种革命》。
本书各章的执笔人如下:第1章、第2章、第3章、第5章视觉部分、第10章、第11章:朱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第4章:张明(苏州大学心理系);第5章听觉部分、第9章: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第6章:吴艳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第7章:范津(美国纽约Mount Sinai医学院);第12章:耿海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第13章: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第14章:刘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第8章:朱滢与吴艳红。另外,张天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协助修改第2章;顾晓思、刘勋(美国纽约Mount Sinai医学院)参与第7章写作;陈黎静、赵黎明、江爱世和刘文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参与第9章写作,张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助修改第3章。韩玉昌教授、卓彦教授、郭春彦教授与金志成教授曾为本书撰写过相关章节,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有幸参加了1983年《实验心理学》的编写(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后来主编《实验心理学》,至今已有30年了。我感到,《实验心理学》30年来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历程。1983年的《实验心理学》是“文革”之后教育战线百废待兴时期的产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实验心理学》,其影响深远;2000年正值世纪之交,当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强调了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带头学科,相应地,心理学已处在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阶段。我们在2000年的《实验心理学》中,不仅有一章介绍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技术手段——脑认知成像技术,而且许多章节均有介绍认知神经科学的内容;2009年第二版《实验心理学》,为适应中国心理学在2000—2009年的快速发展(例如,有心理学系的6所大学竞相建立功能磁共振成像中心),增加了“社会认知”一章,并在书后增设“附录”部分,或全文刊登Science上有关的文章,或介绍有关的重要问题,作为书中正文部分的有益补充。另外,2000年以来的《实验心理学》,逐步介绍了我国心理学家在知觉、社会认知方面开创性的研究;第三版的《实验心理学》作为“十二五”国家级教材,内容更加新颖,显示了中国心理学正与国际心理学同步前进的态势。
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去理解心理学的研究,或者说为学生读懂心理学实验报告、学会做心理学实验打好基础。教师掌握了这一点在教学内容上就不会与其他心理学课程重复。学生逐渐领会了这一点,在学习上就会有所侧重,学得也更主动些。还有一点请教师注意:由于各个学校给予实验心理学的授课时间、实验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从本书选取适当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心理学》(2000年版)问世以来,一些热心读者来信指出了书中一些印刷上或表述上的错误,使我们得以及时的修订,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吴艳红教授为组织书稿做了许多工作;王程、刘盼同学参与了书稿的录入;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陈小红编辑一直为《实验心理学》的出版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近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赵晴雪编辑也积极参加了本书的编辑工作,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诚恳欢迎读者对书中的错误和缺点批评指正。
朱滢
于北京四季青望福园
2016年9月